戴均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化建设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    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我国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稳步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国际竞争、民族生存,都必须依靠发展。不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谈不上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搞好经济建设,特别是积极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基础。因此,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不同的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今天的工业化不同于早期西方国家蒸汽机时代的工业化。今天的现代化是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既不能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也不能不搞工业化而直接搞信息化,而必须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因此,信息化既是手段又是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利用和积极发展信息化技术,是当代工业化的根本特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消耗量过大。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如果不能极大地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而且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强势地位,主要源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是我们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另一条重要要求是,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都取得相应进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注重社会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因为一切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应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同步发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区域间发展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有些东部省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种区域现代化战略,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鉴于东、中、西部在现代化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要致力于促进“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促进不同区域共同走向现代化。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