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区实际  开拓基地就业扶残路

2025-01-0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立足山区实际   开拓基地就业扶残路

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地域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设5个镇15个乡,拥有“浙江绿谷”的一片天地,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全县总人口22.3万人,我县在册残疾人3403名,残疾人中有劳动能力且在就业年龄范围内的残疾人有1316名,占残疾人总数的38%。近年来,县残联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千方百计为残疾人就业拓宽渠道,探索出了一条扶贫与就业相结合的基地就业扶残路。如今,全县已建立了8个扶贫基地,吸纳了55 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从业,以劳动求自救,以劳动求发展,基地就业成了我县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以环境为依托,为残疾人基地就业铺路

为使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正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根本问题是要解决残疾从就业困难,为残疾人共奔小康搭建发展平台。这就需要我们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和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松阳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棵攀?种厥硬屑踩朔銎队刖鸵倒ぷ鳎?揽空??⒍?鄙缁幔?纬珊狭γ?扇「髦执胧┛?共屑踩朔銎队刖鸵怠=衲辏?谙夭辛?那m纷橹?拢??徊郊哟罅瞬屑踩朔銎毒鸵档牧χ龋?绦?凳┫厝嗣裾??贫┑摹杜┐宀屑踩朔銎犊?⒓苹??span lang=en-us>2001——2022)》和《松阳县劳动就业实施办法的通知》。年初,县残工委就下发文件布置了全年的扶贫就业任务,并深入基层对160多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调研,全面掌握了残疾人的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并建立了残疾人扶贫就业档案。同时,在残疾人扶贫与就业方面新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例如对贫困的残疾人,在扶贫与就业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技能、资金方面给予扶持救助,为其提供方便服务。一年来,我们稳步发展和培育种养业基地,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积极自创基地或加入就业基地。至此,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创建成了残疾人就业的主干线。

二、以培训为导向,为残疾人基地就业施肥

从整体上来说,残疾人的素质相对较低,就业能力较差。因而从技能上予以帮扶,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一环。我们积极对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每年举办3—4 期农技培训班,在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土特产业、加工业等领域,选择一批成熟的实用科技成果在贫困残疾人中推广应用。以残疾人贫困户学会一门实用技术和找到一条致富路为目标,积极开展面对残疾人贫困户实用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培训方法上,讲求实际、实用、实效,并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商品生产基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种中,我们注意选择有一技之长、已率先脱贫致富并乐于助人的残疾人,现身说法,现场献技,既传授了技术和劳动技能,又增强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基地就业提供了契机。

三、以扶持为源泉,为残疾人基地就业浇灌

生存和劳动是残疾人最基本的人权,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唯一出路,也是残疾人走出生存困境、走出生命低谷的最有效途经。对于残疾人来说,扶贫与就业是“一线牵”的。我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残疾人的经济状况较差。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因地制宜,以县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和残疾人扶贫服务社为基础开展农村残疾人种养业扶贫开发。在抓好面上残疾人种养业项目扶持的同时还注重抓好扶贫基地建设。基地建设的出发点是作为带动和帮助一部分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加快脱贫致富的一种形式,由单位和个人创建残疾人扶贫基地,并将建扶贫基地的资金作为一种奖励,这是为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尝试。通过基地向周围辐射,直接为残疾人贫困户提供脱贫项目和技术指导,带动了残疾人贫困户脱贫到富,效果比较明显。目前,全县建立的8个扶贫基地中:扶持残疾人入股就业的安置救助型的1个,自强型的4个,辐射型的3个,投入了22万元资金予以扶持。目前,各个基地动作情况良好,效益明显且很有特色。

——扶持残疾人入股就业基地。市残联与县残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市场经济的理念对残疾人的就业扶持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选择了松阳县白龙茶有限公司作为扶持残疾人入股就业的基地。该公司是我县农业龙头企业,有厂房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高山有机无公害茶叶基地二千多亩,总投资近千万元,成为浙西南名优茶产、供、销及加工一条龙服务颇有名气的企业。去年九月份在市残联的努力下,白龙茶基地首批吸纳了10名贫困残疾人入股参加生产劳动和分红。股金由市县残联出资,每位残疾人持有股份五千元,股金分红的金额按年计算,实行“保底不封顶”,每人每年不少于500元的分红,另可根据企业的效益向上浮动,残疾人在企业参加生产劳动每月可得到400元以上工资,股本所有权属县残联,享有权归残疾人,可终身享受,但残疾人死亡后该股份由残联收回并及时转让给其他贫困残疾人。有关合同条款由厂方、残疾人签订,县残联为监证监督单位,保证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目前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情况总体水平都较低,一般在50—10元/月,以此标准计,参加分红的残疾人完全可以补充或维持“低保”水准。在企业参加生产劳动每月可得工资400元左右,一年可劳动时间约9个月,残疾人人均年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达到了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目前,该基地以这种方式争取资金达60多万元,并安置了30名残疾人就业。这种扶持残疾人入股的就业方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劳动就业渠道拓宽;二是扶持资金循环流转;三是入股基地实现双赢;四是残疾贫困一次摆脱。

——自强型就业基地。西屏镇的生态养殖基地、古市镇的花卉基地、裕溪乡的水果基地、斋坛乡的异地开发名茶基地等4个基地是“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基地是残疾人靠自身的勤劳和县残联的大力扶持下建立起来的,现共有15名残疾人在各基地就业。如西屏镇西坌村杨裕宗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他所开发是的一个集养猪、鱼塘、名优茶和水果为一体的生态养殖基地。县残联在该基地投入了3.5万元的资金予以扶持,基地现有300多头猪,鱼塘35亩,良种兔150多只,年收入超过5万元。通过自强不息地奋斗,杨裕宗如今成了村里的致富领头雁。但他致富不忘那些和自己曾经一样贫困的残疾人,在基地安置了5名残疾人耕作。自强型就业基地的建立,使残疾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为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条件打下了基础。

——辐射型就业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从业,走上致富路是辐射型就业基地建立的目标。县残联时常召开扶贫就业工作的现场会,带领残疾人参观已建立的扶贫示范基地,引导残疾人转变观念,自强自立,发展种养业、加工业和家庭副业,实现就业脱贫,使残疾人的扶贫就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实现10名在基地就业,从而过到辐射就业脱贫的目标。如徐章坤的板栗基地、罗水舟的禽畜养殖基地、罗来飞的干水果基地就是依托扶贫就业现场会,并通过县残联的资金和技术方面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扶持和服务,以及自强型基地业主手把手地技术传授而验证了辐射的效应和作用。这些辐射型就业基地也就成了残疾人就业的一条致富链。

    我们在创建就业基地的过程中的体会:一是基地创建要立足于市场,有偿和无偿扶持相结合,加强技术、信息、产销等方面的服务,形成规模经营,提高效益,使安置的残疾人收入较高,就业时间较长。二是要加强基地的管理和监督,不使基地流于形式,使投入的资金真正为残疾人的创业和就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特别是对入股就业这一模式,我们既希望能圆了业主回报社会的愿望,又能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出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三是要加强对基地的制约作用,把握好基地与就业的关系,以辐射和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使基地就业这条拉链越拉越长,越拉越强劲。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