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通用5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1
文/马佳源
今天,我准时的坐在沙发上收看于丹老师的讲座。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挡挫折的能力。她在第一个主题上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握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于承担爱与责任。看完讲座,我懂了要想成才先成人的道理。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2
文/王玺跃
周六的上午,我收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讲的《感恩教育》,这个讲座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1、孝心。孝心是一个人的重要品格,如果没有孝心不管这个人多么优秀,他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20xx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的田世国,因为他的怒亲得了很严重的病,必须做植肾手术,田世国偷偷的把他的肾捐给了母亲。还有赖乐进,他的父母都是盲人,他上学从不旷课,放学回家后他就跪着喂父母吃饭。正是于丹老师所说责任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
2、感恩的信。在这个方面于丹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总是在一棵大树底下玩,大树也很高兴,可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需要的越来越多,大树也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当孩子已经老了,大树已经变成了没有用的老树根,这件事告诉我们人要有感恩的信。
3、自强、自信。自强、自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比如说登山,也许在登山的途中你会受伤,但如果你要坚持下来,到达山顶的时候,你会真正的感受到“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含义。我们要记住这世上知识很重要,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经验,比经验更重要的是悟性。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3
文/杨光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令我最深刻的是第一讲:
“正为本,孝为先”,于丹老师通过《大树和孩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孝?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父母就像那棵大树一样用全身心的爱,用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给予孩子,但是故事中的孩子最后悟出了感恩。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让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身边每一个帮助和关心他的人!只要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最后,我想以于丹老师的深情寄语来表达我的心声: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在人群中学会爱,在山水中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之中,去建立人格。这样的一个孩子,站在一个起点上,我们才有理由去祝福他们所有的未来。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4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讲座结束后,我感受颇深。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个故事——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大树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让小男孩完成自己一生的梦想——没了果实,没了树枝,没了树干,只剩下一个老树根。而小男孩呢?小的时候,摘大树的果实和叶子,在大树上乱刻乱划;为了上学和买玩具,他摘下了大树的全部果实;为了娶妻子盖房,他砍下了大树全部的树枝;为了周游世界,他砍下了大树粗壮的枝干;到了年老,他在老树旁一直陪伴着老树。
可能我们都会觉得小男孩残忍,但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喜欢跟父母一起玩;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离开父母;只有当我们有需要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们身边;可无论怎样,父母都一直在那里,尽一且所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只为我们快乐、幸福;可当我们年纪大了,想再回到父母身边,他们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根,那叶子、果实、庞大的树枝,早都不见了。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的就是孝,可见“孝”在整个社会道德中的分量。那么,何为孝?孝最基本的就是关心父母,理解父母。父母对我们没什么要求,只是希望我们快乐平安的成长。我们如果连这都做不到,成天抱怨生活,自怨自艾,那还如何谈得上“孝”?孝,其实很简单。有事一杯水,一个问候就能让父母很欣慰,并不是多豪华明亮的房子和一桌奢侈的饭菜可比的。
在演讲中,于丹老师也提到了“仁”.“仁”已经作为了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能否顺利的必要条件。而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培养我们的爱心。
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吧,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5
文/徐梅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么了?”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后来,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来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树底下叹气,大树问:“你又怎么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哎。”“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起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无私地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和回报。目前作为学生能回报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于丹老师还讲了周每次回家都给老父亲喂饭,然后才自己吃,父亲去世后好长时间都不断流泪。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孝敬父母,让她们觉得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心存感恩,对家人、对长辈、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感激!感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这一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