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风光导游词

2025-02-1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2025年河北风光导游词(精选3篇)

2025年河北风光导游词 篇1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附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2025年河北风光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

  你们好!非常高兴与大家相距、相知在美丽的乌鲁木齐,这里不但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更是我们可爱的故乡。俗话说的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做为地主的我,代表__旅行社和新疆各族兄弟姐妹热烈的欢迎大家来大到美丽的乌鲁木齐,希望大家在这里能够吃的开心,玩的尽兴!

  我们的新疆之行已经开始了,首先请容许我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叫侯蕾是你们这次乌鲁木齐之行的导游旁边是司机胡师傅,在这几天里各位有什么困难和疑问请及时提出,我和胡师傅会尽力解决和安排,同时预祝我们的新疆之行圆满、顺利!

  现在大家看到的乌鲁木齐肯定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的确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往日闭塞落后的丝路重镇,正在经济改革中飞速前进。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为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世界是里海洋最远的城市,他位于天山中断山脉北麓,准葛尔盆地的南端环山带水,水土肥沃。乌鲁木齐河自南向北,从市区穿过,城东北是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雪峰,城南是雄伟壮丽的南天山山脉,城西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妖魔山,上空有云即积,积云即雨,城正中的红山,小巧而陡峭,如飞来之物,山顶是耸立着一座青灰色的九级镇龙宝塔,它是乌鲁木齐的标志和象征!

  首先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乌鲁木齐的这个名字的由来吧!“乌鲁木齐”是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这也许就是着美丽地方的由来,但清朝乾隆年间,清朝政府建造新城命名“迪化”市一直沿用到1953年改用乌鲁木齐原称。

  在市区中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又有历史悠久的居民巷道;既有穿着时髦前卫的青年也有蒙着神秘面纱的伊斯兰妇女:既有商品琳琅满目的大商场,更有走街穿巷的小推车小地摊。着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新兴城市。

  其次,乌鲁木齐的历史可谓久远,20__多年前,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声息之地。公元1世纪以后,汉朝政府派遣田卒在此屯耕。隋朝时,这里设立了最早的贸易互市。在后来的唐朝,明朝时期,都不断地对这里进行开发和建设,越来越具规模,为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城市打下了基础。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乌鲁木齐河以东修建了土城,作为驻军营地,这就是乌鲁木齐的雏形。在之后的五年,又在北侧建筑新城命名“迪化”市一直沿用到1953年因有“启迪教化”之意改用乌鲁木齐原称一直到今天。短短的弹指一挥间,乌鲁木齐就发展到了今天的的规模!

  今天的乌鲁木齐,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干净而有整齐的街道四通八达,到处可见绿树成荫,美丽的红山公园,古迹众多的人民公园,热闹有趣的动物圆,都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无尽的活力和情趣。乌鲁木齐是连接内地,通向中亚的交通枢纽,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同时,乌鲁木齐机场也是我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具有疆内、国内、国际航线近百余条。从这里出发,可以到伊斯坦布尔,阿拉木图,比什凯克,莫斯科,巴基斯坦等中亚地区,直飞香港的.航线也已正式通航。30年前,新疆还没有铁路,短短的几十年来,已建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发达的铁路线网络,这其中就有战略意义非常重大的兰新铁路,是新疆最早肩负着通向内地货物、客运任务的一条铁路线。还有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有一条国际铁路干线,由于他横跨亚、欧两大陆,故有亚欧第二大陆桥之称,而乌鲁木齐在这欧亚大陆桥上所扮演的角色则是不言而逾的。以通过乌鲁木齐的216,217,312,314等国道,成为公路运输中的枢纽。

  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自由市场,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雪莲花、绚丽多彩的艾得来丝绸,做工精美的英吉沙小刀,全手工制作的地毯、挂毯以及令人垂帘三尺的烤羊肉串,更有那晶莹温润的羊脂玉雕,无不深深的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各地朋友,留恋忘返于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著名的货物集散地物产丰富的乌鲁木齐一定让你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好了希望大家在乌鲁木齐玩的开心,玩的充实,谢谢大家!

2025年河北风光导游词 篇3

  七星公园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 小东江流贯其间, 占地面积100余公顷, 因七星山的七个山峰,犹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坠地而得名。公园内有“北斗七星”、“驼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胜景,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点有七星岩、龙隐洞、月牙岩、曾公岩、骆驼山、龙隐岩和花桥、月牙楼、儿童乐园、动物园、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清真寺、盆景艺苑、桂海碑林等。为桂林最大,游客最盛, 历史性最长的一个综合性公园。

  七星山 在漓江东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与月牙山玉衡、开阳、瑶光3峰组成,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个山尖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东一西, 相互连属,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来。山体面积51.5公顷, 以岩多洞奇著称。七星岩而外, 有元风、玄武、白鹤洞和四仙岩、曾公岩等几十个岩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峥嵘。驼峰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胜, 苍劲挺拔, 气度非凡。更为珍贵的, 有隋唐以来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园西, 花桥东。石挺拨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约10米,上刻“_思想万岁”7个大字。北临灵剑江, 江中矶石上筑有小亭。东南茂树葱茏, 浓荫簇拥。石颠有小叶榕,亭亭如盖。天柱北面刻有崇宁五年(1106)和光绪十一年(1885)的洪水标记,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资料。晚清著名临桂词人况周颐曾住天柱峰下,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盖在词笺上。

  花桥 在七星公园正门灵剑江与小东江汇合处, 桥畔繁花似锦, 小桥掩映于“满溪流水半溪花”之间, 故名花桥。

  七星岩 位于七星公园普陀山腹, 岩洞长约1100米, 宽处50米, 最高处20米。七星岩又称栖霞洞、碧虚岩等, 七星岩之名起于宋代。该岩本为地下河床,后因地壳变动,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为岩洞, 其后雨水长期沿岩石缝隙渗入, 溶解石灰岩, 并不断在洞内结晶, 从而形成许多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形成蔚为奇观的自然景致。七星岩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园内, 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峰组成。因唐时山前建寺供奉普渡众生的观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风洞, 数九寒天, 外冒暖气;盛夏酷暑, 凉风习习。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浓郁, 古木参天。从山门拾级而上, 蝉噪鸟鸣, 林静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飞檐门拱, 琉璃朱饰,素负盛名。往左过碧虚岩、真武阁、四仙洞, 即到斐声中外的七星岩, 往右继续登山, 则有为抗日捐躯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普陀山有历代石刻100余件,著名的有唐颜真卿亲笔榜书“逍遥楼”、宋李彦弼《湘南楼记》以及“龟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门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门,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墙分隔着山体与平地, 中间开一个圆形拱门,上面是硬脊翘檐坡顶, 绿色琉璃瓦, 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26.8平方米。门上悬挂着“普陀山”的匾额,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分挂两侧, 整个山门掩映于古树浓荫之中, 显得更加清幽、寂静。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玑峰顶, 单檐、8柱8角, 混凝土结构, 长宽各5.2米, 高6.5米, 面积27.04平方米,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旷观。东可眺尧山、天圣、屏风、猫儿山; 北可望虞山、叠彩、仗波、老人诸山及清澈的漓江;西可赏象鼻、南溪诸胜, 故曾有“旷观亭”之名。

  护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门东侧。1974年兴建, 以保护同刻在阴阳两面的唐颜真卿书“逍遥楼”和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珍贵石刻,故名护碑亭。因“逍遥楼”出自大家手笔, 碑亭又被称作“逍遥亭”。亭高4.5米, 长6.7米, 深4.6米, 面积30.6平方米,为钢筋水泥结构的4柱、单檐、绿瓦仿古建筑, 简朴、典雅, 不与名碑争胜, 兼有护碑、会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赏书法艺术, 浏览方志资料, 兼得园林胜景之趣,实在是赏心的乐事。亭内原来还有明包裕《重修广西城碑记》, 现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净境”右侧, 名取文运昌盛之意, 因处浓荫耸翠之间, 又名“拥翠亭”, 为重檐、尖顶8角亭。原建于明, 有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长宽各5.7米, 面积32.4平方米。亭北邻小蓬莱, 东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墙栏杆,是凭眺佳处。

  元风洞 古称玄风洞, 俗称劳动量荽岩。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宽2~15米, 深250米,面积1945平方米。元风洞与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气对流, 洞口有一股强劲气流, 洞内空气清新。由于日照, 山体热量的聚散,山洞的气温终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温度, 夏日最高达39℃,冬天最低-5℃。洞内外温度相差15℃左右。洞内题刻的“温凉别况”以及田汝成的《游记》中“冬时温如火, 盖阳伏之征也”的记载,准确地概括了元风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及其原因。宋诗人赵少隐曾在洞口建“来风亭”, 明吕调阳曾筑“七星庵”, 清改为“大贤庵”, 现已无存。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