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2025-01-1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精选9篇)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20xx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

  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3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西安城墙。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游览的西安城墙,它是世世代代陕西人的骄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征。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4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古城西安,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我叫许晨轩,大家叫我许导或晨轩就可以了。下面让我们开始西安古城墙之旅吧!

  首先,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又称为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中心。

  请大家紧跟我不要掉队,我们前面的是城墙的主城门,像这样的城门共有四座:我们面前的长乐门(东门);还有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它们四座城门作为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翁城。至今为止,四座城门中除永宁门外,其余三座城门都只剩下两道城墙。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请大家一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本次游览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以后有缘再见。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20xx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20xx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6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厚重古朴的城墙上,仿佛给这悠悠的历史赋予了新的生机。垛子边矗立着的旗杆上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又在无声地流泻着620xx年来的沧桑。

  走进城墙的东门,夏日的酷暑便被迎面吹来的习习凉风带走了。抬头望去,那城门竟然如此宽厚,难怪620xx年的风雨和战乱都无法摧毁。走上石阶,登上城墙,向下望去,只见箭楼和正楼之间有一块宽敞的空地,那就是瓮城。攻进的敌人,便成了“瓮中之鳖”。护城河、角楼、箭楼、瓮城、正城门,形成了五道防线,敌军要想攻破,极其不易。

  城墙的外侧高大坚固,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垛口,站在这里向远处瞭望,似乎能感觉到身穿铠甲的勇士正挽弓搭箭与我同在这垛口前,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眺望着远方,那一呼一吸在我耳边荡漾。内侧矮墙称为女墙,围绕的就是西安内城。从这儿看去,眼前浮现的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街市;耳畔萦绕的是小贩的吆喝声,婴童的欢笑声以及街头艺人吼出的秦腔……

  细看墙头上的每一块条砖,青灰色的砖面泛着光泽,但斑驳的印迹依然隐约可见。砖与砖之间粘合得细密而又整齐。你可知这粘合剂为何物?原来古人用糯米熬成粥,与石灰混合而成,坚固无比。据说闹饥荒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拆了砖,只为取砖缝中那一点糯米熬粥喝,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岁月。这一定是古代那些修建者所没有想到的。

  骑上脚踏车,迎着微风与朝阳向前驶去。长乐门、中山门、解放门、安远门、安定门、永宁门一一在我眼前展现,向我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7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城垣规模和结构设施】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

  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佑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现在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定”、“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指挥官的指挥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新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焕发新颜的古城墙】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8

  各位游客: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各位游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倡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2025年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 篇9

  西安人总把城墙内的地方简称城里,被圈在城墙里的人被戏称城里人,这话听起来怪怪的感觉不靠谱!但每次凝视城墙上那厚实的青砖,还是震撼历史的沉重和荣耀!一堵墙隔住的是人心还是地域?钱钟书先生里那句"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去"是在斗室中杜撰情感故事的遐想,还是感慨伍子胥不得出城门的绝望心情写照,历史总是这样生涩的让人费解!

  公元1369年,当明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后,将原来的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取意“西方长治久安”之意,从而开始了明王朝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西安城墙,是在明代的“筑墙热”中筑起来的。也是在唐皇城旧址上建起的。从洪武三年(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西安城墙建筑型制宏伟,功能设计周密,矩形城池。新建的城墙大体只相当于唐时的皇城部分,南北宽约2.5公里,东西长约3.5公里,墙体全长13.74公里,南、北垣稍长于东、西垣,高度则无甚么变化,还是12米。城墙每隔120米就有一座突出墙体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这大约相当于古代弓箭的“一箭之地”(约合120步),如此,两座敌台就可互为犄角,从侧面射杀攀墙攻城的敌人,西安城墙共有敌台98个,形成锯齿形互为犄角的严密防卫体系。

  西安的城墙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护城河,河上有吊桥,吊桥拉起就断绝了城内外联系;第二道防线是护城河边的闸楼,负责拉起吊桥并与它后面的箭楼构成“瓮城”形成第三道防线——如城门被攻破,敌兵涌入,可以在这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将入城的敌人聚而歼之。现今的明城墙是在原有基础上建的,也是全国现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墙。武昌古城墙历经战火和建设已毁拆殆尽,北京故宫外的城墙体系也只剩下前门楼等少数遗迹,当然还有荆州、襄樊古城墙等相对较完整的古城墙,但感觉规模较小,当你看到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城墙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确实难得啊!

  但是西安的古城墙也屡经摧残,1936年,陇海铁路修到了西安,西安人视火车为文明,就让城墙给火车站腾了地方,西安的老火车站就嵌在了尚德门西边一点的城墙里,成一豁口。1958年:西安刮起了拆城墙风,对部分老文物人的意见政府反问他们的是:“封建城堡留下来有啥用?拆城墙的消息不胫而走,西安城墙上的垛口砖几乎是一夜间被剥光,好像脱了一层皮,最严重的是南城墙西段的外包砖竟然是由中学有组织地前往拆毁,而这样的行为却被认为是建设一个新西安。文史馆的几个文物专家碰壁后斗胆越过陕西省政府,以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打电报,请国务院干预。很快,国务院副总理办公室发来电报,坚决制止拆除城墙。从这方面也是总理救了西安城墙!西安城墙,历尽沧桑:四门闸楼、吊楼于清末被拆,北门正楼毁于辛亥革命,南门箭楼焚于1926年。抗战期间,城墙墙体被挖洞1991孔。1949年后,又有四座角楼、98座敌楼、一座魁星楼及大量垛墙、女儿墙相继被毁……

  如今的老城墙,是西安市政府于1984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组织了城墙修复的,在每个城门附近的城墙上都嵌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当时出资的单位,城上箭楼挺立,彩旗招展;看城墙顶部,实际上是一条环城砖面大道,宽有15米左右,游人不少,有坐电瓶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有蓝眼睛白皮肤的,也有黑皮肤白牙齿的,游兴浓浓。城下则绿树成荫,河水清澈。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城市居民晨练的最佳活动场所。也是全国唯一的环城公园,它的雄伟壮观和多姿多彩,为古城增添了无限风光。清晨,这里鸟语花香,到处都是晨练的人;而一到晚上,这里则灯火通明,那一串串的大红灯笼,把老城墙装扮得更加美丽、迷人。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