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读后感

2025-01-1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陶罐和铁罐》读后感(通用4篇)

《陶罐和铁罐》读后感 篇1

  陶罐不骄傲,不管铁罐怎么奚落它,陶罐总是很谦虚,善意地和铁罐进行交流劝解铁罐:“我们在一起聊聊天不好吗?为什么要吵架呢?我们和好吧!”可是铁罐总是不领情,不听陶罐的劝告,而且他的回答总是:“你算什么东西?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陶罐听了,毫不犹豫的再次劝解铁罐:“我们都是用来盛东西的,并不是相互碰撞的。”陶罐再一次的劝告却引来了铁罐的恼怒。

  时间慢慢的流失,不知时间过了多久,几天、几月、几年、几代,王朝发生了许多事情,王宫倒下了,两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

  谁知道呢?又过了多长的时间,人们来到王宫倒塌的地方,那里沾满了尘土,荒凉一片。勤奋的人们就要开辟这一块地了,他们拿起铲子挖啊挖啊,不一会儿,就有人挖到了我们的陶罐。陶罐它及其地激动,它想快点见到铁罐,但是最后并没有找到铁罐的踪影。但是,陶罐并没有因为铁罐的傲慢而对铁罐不加理会,宽宏大量的陶罐而是告诉人们:“我的好朋友铁罐也埋在土里,他一定闷得受够了,请你们也把它挖出来吧。”人们立即动手,可挖遍了也没找到铁罐。这个让陶罐很失望,因为它失去了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通过读《陶罐和铁罐》我明白了,不能只看自己的长处,还要正视自己的短处,谦虚,不傲慢于人。所以呢,我们一定要取长补短,不能像铁罐一样骄傲自大,瞧不起别人。我不由想起班上的同学们,一些同学很自大,被老师表扬后就瞧不起别人,但是一些同学很谦虚,学习成绩就很好。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取长补短,不要像铁罐一样骄傲自大,瞧不起人哦!

《陶罐和铁罐》读后感 篇2

  我学习了《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后,我不禁赞叹到:”多谦虚的陶罐呀!“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国王御用厨房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谦虚的陶罐,一个是骄傲的铁罐。生活中铁罐经常奚落陶罐,说陶罐丑陋,很容易就摔破了,而自己是如何美丽,不怕摔。陶罐听了以后都不理睬。几年后,王宫倒塌了。又过了好多年,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陶罐,但铁罐的影子也没找到。因为”美丽而结实“的铁罐在土里已化成了泥土,人们没发现铁罐。

  我从中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要相互尊敬,和睦相处。另外,我们要学习陶罐的谦虚,不要学习铁罐的骄傲。

《陶罐和铁罐》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一则叫《陶罐和铁罐》的寓言,我懂得了一些道理。

  这则寓言讲述的是在国王的御橱里,有一只骄傲的铁罐和一只谦虚的陶罐。铁罐自恃坚硬傲慢的对陶罐说“你敢碰我吗?,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陶罐说“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的任务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工作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住嘴!”铁罐愤怒地说“你怎么敢同我相提并论!要不了几天,你就会变成碎片,消失掉。我却会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在经过了几个世纪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它和当年一样朴素美观漆黑锃亮,而铁罐不知在什么年代就已经完全锈烂了,早就无影无踪了。故事中体现了铁罐看不起陶罐,但陶罐并不和铁罐计较,而是想帮助它,表现出了陶罐的善良,友好的品质。

  读完后我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陶罐和铁罐》读后感 篇4

  记得上三年级时我们上了一篇《陶罐和铁罐》的文章。文章主要讲了在王朝的御厨里,有一对罐子兄弟---------陶罐和铁罐。铁罐非常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不放在心上,仍把铁罐当作好兄弟。可铁罐呢?更加骄傲了,蔑视陶罐。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御厨倒塌了,两个罐子被埋在土里。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陶罐出土变成了文物,而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因为我从小妈妈就教我生字、词语、口算……上幼儿园玩游戏,我每次都得第一,我口算几乎每次都是第一个报出答案。渐渐地,我觉得自己是“无人能比、知识渊博”的“小天才”。有一次我参加了诸暨市的画画比赛,得了个第一,我心里美滋滋的。心想:这下我可以去同学面前炫耀了。听着一声声的赞扬声,我高兴极了……后来,我才知道了原来班里比我好的同学多得是。比如:楼丽云的语文比我好;楼柯余的体育比我好;徐泽全的数学比我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觉得自己就是文章里面的铁罐,十分骄傲,看不起别人。这样我得到的结果将是被埋没,做人应该像陶罐一样,虚心求教,不能渺视别人,这样你身上的闪光点会被别人发现、被别人尊敬、被别人赞扬。

  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人要看见自己的缺点,不能只看见的优点。要谦虚,不能渺视别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