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精选29篇)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 灯轮、 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
先讲几种有关的传说:一说相传汉武帝时,侍臣东方朔为帮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能与家人团聚,装扮成民间卜卦人,在长安行占卖卦,乘机宣扬“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凶卦及“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的谶语。朝野一片恐慌。汉武帝急召东方朔求消灾良方。东方朔说,听说天上火神最喜欢吃汤圆,可在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焚香上供,并传谕宫内外臣民倾门而出,大街小巷挂灯、燃爆竹,好像满城大火,使在上天观察的天帝不致生疑。汉武帝一一照办。是夜,万人空巷,连皇帝也微服出宫与百姓消灾同乐。宫女元宵得以乘机与家人团聚。由于照东方朔的办法做了,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从此,年年照样办理,把这一天叫元宵节。
类似的传说还有《元宵节挂花灯》。天上把守天宫的神鹅飞到人间游玩,被猎人射中亡命。玉皇大帝传旨,要在正月十五这天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放火,替神鹅报仇。一位仙女听到这消息,冒险下凡通报给世人。人们终于想出在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家家户户门前挂红灯,同时燃放爆竹,装出人间已经起火的样子,以蒙骗玉皇大帝。
农历正月十五,是汉族民间传统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期间,城市山乡往往要举行灯会,观灯、赏灯赛灯之余,还形成灯市,昼夜喧阗,热闹非常。宋代作家朱淑贞(一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词中就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之句。元宵花灯,品种繁多,造型奇特,巧夺天工。各地的花灯又风格各异,像北京的宫灯庄重大方,上海的彩灯秀丽玲珑,广州的花灯华丽美观,苏州的挂灯工巧优美,成都的花灯千。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3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 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 潮。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4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5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元宵节,我们可以吃元宵,元宵的样子和汤圆差不多。元宵的馅有:红糖、玫瑰、蜂蜜等等。
元宵有空心元宵和实心元宵。我妈妈把南瓜切开,蒸熟搅匀,跟糯米粉和一和,就成了面团。我做的是南瓜空心元宵,因为元宵有粘性,所以妈妈和我一起揉,搓成长条,我说:“真累啊!真想一口吃下去!”
说完,我擦了擦汗,准备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把面团搓成小球,大小必须统一,因为是南瓜做成的元宵,所以是黄色的。我搓,我搓,我搓搓搓……
原来,元宵是多么难做呀!我以后一定要珍惜粮食。妈妈把元宵放进锅里,不到一会儿,元宵就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元宵吃了下去,哇!真好吃!不过就是烫了点,我开心地说:“用自己辛苦换来的粮食真好吃!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6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7
元宵节在中国古代对青年男女来说是一个很浪漫的节日。在中国古代,由于受封建礼教的约束,“闺女”直到出嫁是足不出户的,唐朝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却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民赏灯,称为“放夜”。在这难得的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这几天,姑娘们也可以成群结队的走上街头赏灯、猜谜。
由于此晚男女无拘,可以同游共乐,也就留下了许多的爱情佳话。如:辛弃疾的词《青玉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这些都是元宵节晚上的场景。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8
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什么是“望”?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
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发现,“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有时会比较慢,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在追求过年团团圆圆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圆,自然不算圆满,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贺岁,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习俗。
过年要吃饺子,一是因为饺子形如元 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比如年三十晚上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月十五吃饺子,当然取的也是贺岁之意。吃饺子是贺岁,吃元宵是团团圆圆、美美满满,新的一年必定也是甜甜蜜蜜、和和顺顺的。
渭北农村自古就不产稻米,麦面才是人们的主食。所以,到了元宵节这天,这里的人们,跟正月初一一样,吃的还是饺子。渭北人把饺子叫“煮角子”,因为这里的人习惯把饺子包成三角形。所以就叫“煮角子”了。
中国的北方过年都吃饺子,山东也一样,只是吃法不同。胶东过年吃四顿饺子,小年吃第一顿,三十晚上第二顿,第三顿是正月初二,第四顿是正月十五。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9
1、可搭配辛味食物降低脾胃损伤
在吃汤圆或元宵时,不妨配点辣菜护脾胃。因为它们含糖特别高,而太甜的食物会影响脾胃。中医说“甘入脾”,味甘的食物如汤圆,有“缓滞”作用,适量摄取能为肠胃带来能量。所以搭配一些小菜,比如蒜泥茄子、洋葱拌木耳等,不仅爽口解腻,营养也更均衡。
2、油脂含量高,要会挑选
汤圆和元宵的馅料当中不仅仅有糖,更含有相当多的固态油脂。吃3个,就相当于吃1盘炒菜的油。因此,优先选择果仁、芝麻、豆沙等馅料的汤圆。另外甜馅常会使糖尿病患血糖失控;花生、芝麻、豆沙等含磷量高,会加重肾脏病患者病情,应特别注意。
3、要趁热吃,老化回生后无益消化
汤圆、元宵、粽子等糯米制品特别是冷却后的这些食品,老人、小孩等消化条件较弱的群体需要慎食,普通人若没有强大的消化能力也要适可而止,趁热吃,放凉后就别再吃了。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0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叫“上元节”和“灯节”是自古以来的另一个已有20__年的历史佳节。元宵节一过,代表春节已经过完,所以各地办元宵节活动。
吃完晚饭。在客厅里坐,等待潮州放的烟火。“咚咚“八点到了,节目准时开场。一会儿,烟火开放了,”嘣“一声,一条巨龙呈现在眼前;接着,鲤鱼跳龙门;再来一个,水上跳芭蕾舞,一对对,跳得多欢乐我们全家看得入神,我不经说:如果到现场该多好!”一幕幕精神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经喝彩。我兴奋地说:“妈妈,我想去放烟火。”妈妈说:“去玩吧。别伤着了。”
我们在后院放烟火。我们先点“变色龙”,这时,呈现出各种颜色,红,黄,蓝五颜六色,十分美丽。我们挥舞着烟棒走来走去,小烟花像无数美丽的萤火虫在一闪一闪地飞舞,真是有趣。接着,我们放“雨花”就像仙女散花一样,从空而落。“小蜜蜂”嗖一声飞上天,像飞碟似的。整个天空五彩缤纷,绽放出不同得颜色。在夜幕中,家家户户得烟火好像在比美,一家比一家壮观,一家比一家稀奇!真是有趣!
终于放完烟火,四周也静下来。我依然回味着,享受着烟火中得欢乐,欢声笑语,久久缭绕在我窗前。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1
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以前,人们主要是看花灯与舞龙,现在燃放烟花,人们观看烟花也就成为庆祝节日的方式之一了。
晚上七点多一点,我就着急地叫爸爸妈妈带我上工人体育馆去,听说那八点整要放烟花的。走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与我一样想看烟花的人,大家老老小小一家人,显得十分的高兴。人真是多呀,挤得水泄不通。
八点钟到了,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等等。
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2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 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都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3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该节日被选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4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5
1、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2、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6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元宵节已经来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听公公说:“正月十五是点灯节。正月十五,太阳一下山,我们全家吃完元宵,就立刻走向人民公园—花灯集中点。
夜幕降临,人民公园里人山人海,男女老少个个满脸笑容。我们看到的是花灯海洋,我们随波逐流,观赏着各种各样的花灯:有飞龙喷火、狮子玩球、鲤鱼吐珠、龙凤呈祥……真是千姿百态。
“轰!轰!轰!”啊!人民广场开始放烟花了,人们朝人民广场的方向望去,看到天边五颜六色的烟花,真像仙女散花,美丽极了,人们无不欢呼雀跃,感到无比幸福、快乐。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相信大家都是过得非常愉快的!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7
元宵节有个传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 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8
元宵节我们都要吃汤圆,汤圆的种类很多,有芝麻的,有花生的,有鲜肉的,还有各种各样水果味儿的,如芒果的,蓝莓的,哈密瓜的等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我们在姑姑家里吃汤圆。汤圆煮好了,一个个汤圆圆滚滚的,像玻璃珠一样光滑。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里面冒出了绿色的哈密瓜浆汁,顿时满口香甜。吃完一个汤圆,我又夹起另一个,甜甜的汁又一窝蜂似的冒了出来……我尽情地吃着,享受着美味,一个,两个,三个……
“嘭,嘭……”楼下有一户人家放起了烟花。我们都去看烟花,烟花升到了空中,又纷纷散落下来。烟花像一张大网撒下来,有的又像仙女散花,有的像星星一闪一闪的,人们都沉浸在这节日快乐中。
我爱元宵节,爱吃那美味的元宵,爱看绚丽多彩的烟花!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19
元宵张灯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中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0
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闹元宵,去坟、烧火、看湖南卫视一年一度的闹元宵,丰富而快乐!
快到傍晚的时候,我们踏起轻松的脚步,迈起快乐的步伐,去坟给祖先和老婆婆烧纸,插小蜡烛,回去的时候,再看看一大块坟,格外美丽,一片金色的海洋。回家的路上,家家户户的房屋上都挂有红灯笼,家门口还有小蜡烛,像是在装饰自己的城堡一样,格外好看。回家以后我们就开吃饺子了,一家人坐沙发上,看看新闻吃着饺子,心里都很兴奋和幸福。吃过饺子后,舅舅带上我们在房外点火,放炮,格外快乐,玩过以后,我们去姥爷家看湖南卫视的闹元宵,因为我们都快开学了,所以妈妈8:30喊我们回家睡觉。正月十五闹元宵在快乐、快乐、幸福中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次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次了,因为我舅舅这里的闹元宵很热闹,而我老家哪里都是冷清清的,最重要的就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快乐、快乐、幸福!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1
每到元宵节,我们便会煮元宵,看花灯。
今年元宵节那天早上,我还没起来就知道今天一定是元宵节。因为妈妈煮元宵的味儿早就飘到了我的鼻孔里。在我还没有完全清醒的时候,就仿佛听到元宵在我耳边说,快起床吧。我随着香味来到厨房。妈妈早已做好了元宵,正等我们上桌儿呢。我吃起了元宵,嗯,好香啊,新鲜的、嫩嫩的,滑滑的,还是我最爱吃的芝麻味儿的。元宵的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都把作业完成后,妈妈带我去了表姐家。我们在表姐家玩了一把“大富翁”,还玩了两把“天使衣橱”就去看花灯了。
今年的花灯真的很好看,有各种各样的,各个乡镇都做了花灯,还有我们学校做的话灯呢,灯的颜色大多数都是红的,但最吸引我的是下马河乡做的那盏花灯。我们还在花灯旁照了相。
看完花灯,三姑就带我们去吃串儿,可是那时我已经吃不下了,唉,真是还想多吃点儿。
那一天真美好,会成为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2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3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4
前几天,是元宵节,能放花炮,玩灯笼,看电视,但这几天不放炮了,因为元宵节过了,还有我们也上学了,过年可好玩啊,可以放炮,有的是有响声的鞭炮、二踢脚、还有大雷子。
还有声音不是很想花炮,有高的,有低的,还有五颜六色,好好看啊,有的还一发上去有小炮,有魔术棒,一发一发得上去,我和妈妈去买炮的时候,保安叔叔在放二踢脚,想的不得了,我爱过年,我爱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5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6
昨天是元宵节,我们全家去看望太奶奶。全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我还和舅舅、弟弟们玩儿了游戏。我们都给太奶奶磕头,祝愿她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晚上回到家,我和妈妈、爸爸去平台上把年前买的跑都放完了。昨天放炮的人真多,天空中闪着五彩斑斓的烟花。我还看见了一个像热气球一样的东西在天上飞,爸爸告诉我那个叫‘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真有趣,我也想放一个。
睡觉前我整理好书包,因为明天就要开学了。我要收心认真学习了。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7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河里放花灯。
5、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8
元宵佳节将至,很多人家里早已备上元宵,一顿吃不完,甚至连续几天都是餐桌上的“常客”,早餐、加餐甚至夜宵都少不了。
俗话说过犹不及,其实说起吃元宵来也是一样。从营养学来看,糯米皮加上豆沙、芝麻、枣泥、花生等甜馅或鲜肉、菜肉等咸馅,都是高糖分、高热量的耐风寒季节食品。
元宵属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还含有油脂,但却缺乏营养素,除了热量和糖外并没有太多其他营养。这样的食品首先是不适合当早餐吃。除了缺乏营养外,还因为人早起时胃肠道功能是最弱的,而元宵外皮的部分都是糯米的,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早餐吃元宵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导致泛酸、烧心等情况,影响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什么时候吃元宵还有很多讲究。别把元宵当正餐,早饭后九十点钟或者下午加餐的时候吃点儿元宵还可以,但每次吃个一二两(50~100克)也就足够了。在吃元宵的同时,不能再吃其他含糖高的食品;还要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一般来说是吃三个元宵就要减去半两(25克)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觉的时间离得比较近,也别吃元宵。这类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一些胃肠功能弱的人在吃了元宵后就会出现泛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问题。因此,元宵不能吃得太饱,吃完后也不要马上就躺着,活动两小时以上再睡觉。
元宵也并非“一无是处”,一些微量元素、营养素溶解在煮元宵的汤里。吃了元宵再喝汤,这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即民间常说的原汤化原食。不过喝汤一定要注意别在汤里再加糖。如果吃的是咸汤圆,可以在汤里放些小虾米及蔬菜,补充营养,但不要再放油脂或调味料。
无论是吃元宵还是喝汤要注意不能太烫,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吃,否则很可能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有的人吃元宵时一被烫了就很快把元宵咽下去,这种习惯危害更大。
关于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篇29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
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狮舞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狮舞从此流行。
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