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2024-12-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通用6篇)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篇1

  西安钟楼,是海内最大、最完备的一座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钟楼处于西安的中心地带,是古城的地标之一,以它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并别离与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门相接。

  西安的鼓楼,原先在西边的广济街上,跟着都市中心东移,在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将钟楼迁移到了鼓楼东边,本日的位置。

  钟楼呈典范明代构筑艺术气魄威风凛凛,下部为砖石布局的正方形基座,顶部为三重四周攒尖顶布局,覆着深绿色琉璃瓦,顶尖用真金铂包裹。基座四周正中各有高约6米的门洞,门洞间互通,已往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门洞通过,现在门洞已关闭,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通道。

  进入钟楼的进口就在这地下通道内,有楼梯可回旋登楼。钟楼内有一口仿制“景云钟”,原件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此刻保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里。

  站在钟楼上,可以或许看到从钟楼延长出来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钟楼周边西安最富贵的商区、及不远处的鼓楼。

  旅客在嬉戏钟楼时,还能浏览到美好的访古演出,天天白天6场,详细表演时刻可详见官网。在钟楼和鼓楼之间为钟鼓楼广场,有音乐喷泉。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篇2

  西安鼓楼是所存在中国最大的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逐日伐鼓报时,故称“鼓楼”。

  鼓楼凌驾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相互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奇丽不亚于钟楼。古时楼上悬挂一面大鼓,黄昏时伐鼓向全城住民报时,故称鼓楼

  古时击钟报晨,伐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伐鼓以报时,“三鼓”,就是“午夜”,“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需制作高楼,配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附近的住民糊口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其时人们最认识的动听之声了。李允宽所誊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一语道破,声名白鼓楼的现实意义。

  此刻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远望全城景致。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构筑物的首要符号和代表之一。

  从50年月开始,人民当局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月又贴金描彩,举办了大局限的维修,为进一步开拓和操作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奇迹的成长,规复“晨钟暮鼓”,1996年西安市抉择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__年,象征公元20__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该鼓声音嘹亮、浑朴,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发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隐瞒其间,造型奇异的声光喷泉不时调动,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行止。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篇3

  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复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址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

  巨钟轶闻: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篇4

  西安钟鼓楼 建筑重檐窝拱,攒顶转角的木质结构,共有3层。每层均施斗栱装饰。楼基面积达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门洞。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约35.5米,用青砖砌筑。楼高27.4米。由地面至楼顶,高36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供游人登临参观。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后重修,但梯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楼九楹三层,为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构建筑。座宽38米,长52.6米,高8.7米,全用青砖砌筑。楼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各6米的券门。北悬“声闻于天”匾额,南悬“文武盛地”匾额。楼建于基座中心,稳重厚实。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据说,迁到今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奈何,只有另换。

  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你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 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 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陶侃运砖。第二层楼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依次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勺“仙醉酒”画面,依次仍为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获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是: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 ;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篇5

  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对象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浩瀚鼓楼中形制最大、生涯最完备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布局,顶部为重檐情势,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内有楼梯可回旋而上。在檐上复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符号性构筑。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掩护单元。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鼓楼为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特点: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初建时,地点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坚持。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徙于今址。钟楼呈典范明代构筑艺术气魄威风凛凛,重檐斗拱,攒顶高耸,屋檐微翘,绮丽肃静。

  巨钟轶闻: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制作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但它比钟楼起初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锻造的“景云钟”(现藏于碑林博物馆)。听说,迁到今址之后,固然楼的式样巨细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无可若何,只有另换。

西安的鼓楼导游词 篇6

  鼓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广济街口。万历九年迁址到对象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成为一做绾毂对象、呼应南北的轴心构筑。万积年间,关中地动羽士高承之断言,有万年鳌鱼在地下捣蛋,于是知府将钟楼迁到现址震住妖孽作祟的穴口,以后西安全国平静,万民乐业。钟楼正面的楹联就回响了这段传说。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尚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测,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舆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舆图给父皇朱元璋,并具体先容了西安的地理上风,以为:“举全国莫关中若也,全国山水惟秦地号为险固”,发起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老,这位暮年丧子的老民实力干瘪,迁都之事不了了之,陕西导游词,但西安钟楼已凭证皇家构筑级别建成。

  鼓楼建成198年后,经验了一场整体迁居。这次东迁是与西安都市成长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庞大构筑整体迁徙的进程。

  鼓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都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厥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绝扩建,在原本的基本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跟着都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都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徙于本日的地点,成为一座绾毂对象、呼应南北的轴心构筑。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