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精选3篇)
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篇1
一、考核工作目标
为了推进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开展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考核活动。
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常规教学管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引导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不断创新,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技能发挥最大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绩效最佳化的目标。
二、考核对象与时间
全县在职中小学教师(含中专、特校、幼儿园教师及代课教师,下同)均应参加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考核。
乡镇中心学校管理人员及学校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考核将按系列另行分别组织。
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每学年度进行一次,一般在暑假结束前完成。
三、考核内容及等级划分
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素质(15%)
2、教学过程(45%)
①教学设计(10%)
②课堂教学(25%)
③教学批辅(10%)
3、教学效果(30%)
4、教学创新(10%)
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将依据上述各项指标的考核细则(附后),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分为四级,具体标准为:60-69分为一级,70-79分为二级,80-89分为三级,90分以上为四级。60分以下的不定等级。
四、考核工作的组织
1、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县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其具体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普教股,由周能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县教育局普教股、教师管理股、教研室及相关职能股室共同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
各乡镇中心学校及县直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这项工作。要把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实,以此达到消灭差课、提高课效,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考核工作职责具体分工是:乡镇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一、二级的考核由各中学、片中心小学负责组织,三、四级的考核由中心学校集中组织;县直学校一至四级的考核均由各学校负责组织。各单位应在每年8月31日前将考核结果报县教育局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年度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乡镇中心学校应加强对一、二级教学质量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控,并对各级别的申报工作严格把关。县教育局每年将对各单位的考核组织工作及三级以上的考核结果进行随机抽查,并依据县乡两级抽查结果核定具体发证人数。
3、各级考核均实行个人申请、分级测评、集中审核发证的基本程序。20xx年完成第一次考核、发证工作后,每年定时将当年考核结果记载在证书上。
五、相关管理规定
1、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实行等级证书和“五挂钩”制度。即:从20xx年起,在各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年度工作考核、人事聘任、各类评优及骨干教师(含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推荐、绩效工资发放等工作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其中,申报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除应符合相关基本条件外,其近两年教学工作质量考核最低应达到三级水平;申报中级职称的,其近两年教学工作质量等级最低应达到二级水平;申报初级职称的,其近两年教学工作质量等级最低应达到一级水平(截止当年12月31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教师可降低一个等级要求)。
凡教学工作质量等级不能达到三级水平以上的教师,其年度工作考核不能评为优秀,也不得作为县级以上综合模范及特级教师、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推荐对象。
对连续两年教学工作质量考核不能达到一级水平的教师,应作待岗或转岗处理。
各单位还应将教学质量考核作为发放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
2、教师教学成绩考核以常规教学检查记载、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生评教等为基本依据。对在重大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及获得其他教学质量奖励的适当予以加分。
3、各单位均应及时收集和保管相关数据,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档案,为教学质量考核提供必要的可信依据。
4、教学工作质量考核三、四级的指标原则上分别控制在上岗教师的15%、5%以内,对部分优秀教师相对集中需要突破指标的单位,须向县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县教育局在组织专家组赴校考核后依据实际情况确定。
5、各单位应向全体教师宣传有关政策规定,在教学工作质量考核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考核结果应在本单位予以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篇2
凝聚师生人心促发展
“和谐”是城东中学多年来坚持的小班化实验的基础。开学以来,学校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着眼于展开过程、完善机制,开展好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推出“城东好教师”评选,每月推出教师典型,弘扬师德正能量。坚持“爱心基地”活动,加强与区内唯一的培智学校――汀洲学校教师的交流互动,使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向阵地化、机制化、互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学校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管理网络,坚持分工合作,保持政令畅通,确保高效管理;加强学习与修养,关注细节与过程,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全体干部注重服务,讲求奉献,从政治的高度、事业的高度,履行职责、共同担当,想方设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实施好学校章程,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在集思广益基础上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以制度改革为纽带,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以改革教师考核制度为突破口,继续调整、修订、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明确全校师生的.岗位责任,深化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切实推进民主管理 加强教职工大会制度建设及职能、职责的完善,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完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机制。提高校务公开的透明度,加大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力度,努力营造教职工参政意识强烈、家长委员会参与活动积极的和谐氛围。
加强档案工作 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的氛围。学校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各处室均要认真落实本部门的档案工作任务,使学校档案工作保质保量限期完成。
改革课堂教学提质量
“活力”是学校小班化实验的状态,也应该是进一步提升的标准。学校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学校的规划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引导教师自主开发、导学先行、以学定教和全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积极探索农村初中小班化背景下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校切实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教师授课时间,切实落实减负措施;探索有效的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反馈机制,围绕教学工作重点展开教学常规检查,并通过不同途径向教师进行有效反馈;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进行阶段性检测和分析,明确教学质量目标;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推进探究型、拓展型小班化课程的全面实施,丰富社团活动,逐步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
培育德育体艺树品牌
制定并完善德育体系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全面、具体、科学、高效的学校德育体系,实现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内容系统化、德育途径协调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评价多元化、德育奖惩制度化。
探索德育课程化 在多年生活化德育实践的基础上,传承、提炼、培育德育特色,开始探索建立一个系列主题班队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初中学生三年一贯的人文价值、道德品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初中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社会认识特征,确立24个人文道德主题内容,每学年8个主题,分三年进行主题班队活动教育。
夯实“体艺2+1” 学校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传承、提炼、培育体艺特色,认真修订、全面落实体艺2+1实施方案,在继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精心组织运动会、艺术周、社团活动、读书节、科技比赛等活动的基础上,力争在篮球、乒乓球、口风琴、书法等项目上取得佳绩。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xx年3月,学校正式开通临平城东中学网站,因更新及时已获多方赞誉。同时,学校借助中国电信翼校通、云平台、电子校徽等产品,密切与电信公司合作,加强家校联系,实现高效协同办公。还引进“关心桥”全新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学校严格按照标准,完成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监控设施作用,为校园安全布下安全屏障。20xx年底,学校参加全区安全保卫工作年度考核,被评为SA级单位。
课堂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篇3
一、德育实践课程建构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又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最为直接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因此我国的德育教育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但是在学校具体的德育课程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德育教育的目标分散零落。每当社会上有了新的道德事迹或是提出新的口号时,德育课程就把其加入到教学中去,使得教学的目标失去了重点,在中职学生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变成了道德口号的不断累加,浮于表面,让学生无所适从。其次,德育课程在中职的课程体系中因为和就业没有直接的联系,在学校层面就没有系统的安排,德育课程常常是规划阶段齐抓共管、实施阶段无人问津。这些都会造成学校德育课程实效性差。
在这样的现状下,德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课程代表着一种规范,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内容清晰,结果可控,需要教育对象与被教育对象在组织纪律的保障下加以实施。德育实践课程的构建具有深远意义。
二、德育实践课程建构的原则
1.以问题为导向
目前,中职教育的德育教材五花八门,内容也比较分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会有无从下手或是走马观花之感。因此,笔者提倡学校开发属于自己的校本教材。针对笔者学校学生的特点,调研笔者学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意识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开发出针对实效强的课程,提升课程的独特价值。
2.以操作为基点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内容后,学校要通过细致的操作来实践甚至是升华。这就要求学校自上而下对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建构的'过程中强调操作的可行性。
3.以行为为标准
德育教育的本质在于落实到行动。因此德育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反观、有所得,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4.以创新为动力
德育课程虽然五花八T,但是不断创新仍然是动力之一。毕竟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故步自封与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课程被淘汰。
三、德育实践课程建构的具体过程
1.课程主题
如上文所说,德育课程的本质是实践。所以需要设计大量主题活动去践行。一般来说,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不是特别好,社会上也对这些学生存有一定的偏见,在就业的时候会遇到比较多的障碍。因此,在主题的确定上应该以自信和乐观为线索。这两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在大量德育主题课程中培养,让学生对自己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将自信与乐观转化成为属于自己的个性品质。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纲领性的指导,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属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课程的导向,必须在设定时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才能做到科学系统、层层深入,每一层都会有具体可实践的目标。例如以“自信”为主题的教学目标应该设定为:正确全面地认知自我,理性评价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理解自信的含义,理解自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个目标的设定将人放在了首位,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了核心,因此是可操作的、可深入的目标。
3.组建团队
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一个主题活动的实践,需要有一个高品质的合作团队。在这里所说的高品质首先是成员之间要有共同的愿景,其次是对中职德育实践课程有共同的认识,既具备实践经验,又有研究能力。整个团队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由此可见,这个团队的成员层次性要比较丰富,层次结构要合理。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适当加入可以使活动在获取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上更加便利;骨干教师和课题负责人的加入可以保证主题实施的方向,推动主题活动的深入;实习教师也可以纳入进来,在主题设计和细化的过程中加入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
4.搭建框架
框架的搭建大致有三步:预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展示阶段。预备阶段准备的时间越长,实施阶段就会越顺利。一般来说,预备阶段以教师为主,但是现在来说,师生会共同加入到预备中来,这样比较方便教师搜集问题。实施过程主要采取案例研讨、撰写文本、记录行动、集体与个体的反思等方式。展示时主要以实施阶段搜集的资料和撰写的文本为主,因为涉及公开,要有比较正式的宣传材料。
5.设计内容
每一次的德育实践活动都要有具体的方案,方案的基础是教案,要将课题的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准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及作业与反思都详细写明。全部教案整理出来之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有临时生成的东西,所以要做临时的调整,不能照本宣科,一案到底。目前在商业领域比较流行的SWOT同样适用于方案的设计,对目标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师生共同讨论要点,选择努力的目标与进阶阶段,在讨论中互相补充完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执行,各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讲解,师生共同点评,建立电子档案计入到学校的互联网平台。
6.组织实施
课程的实施最终是要落实到班级,因此班主任、班干部、任教教师是第一线的实施者,教学部门要从总体上加以协调,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实时监控。每个学期初,组织课程的具体实施人员进行培训,明确课程设计的理念、清晰课程的框架、罗列课程的计划,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与分工,学习执行方案。在期中要组织公开课和研讨课,各个教研组要就课程进行点评,对于提升教学的效果和手段积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德育校长要组织相关部门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学期末和学年末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对下个学期德育课程的开展进行全面的规划。
7.综合评价
组织用工单位、专家和家长针对学生在德育课程实践中的表现进行测评,主要观察初始指标和实施后指标的变化,在测评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和努力程度,教学部门从中可以找到实践课程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未来的调整中做出有价值的尝试。这一阶段绝对不能流于表面,它关系到接下来的实施是否能在正常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也关系德育实践课程进行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