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2024-06-24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精选17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1

  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导入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教学过程

  1.议论文小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解题:

  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人生什么事最苦?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人生什么事最乐?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结构:分总。

  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

  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

  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④曾子还说哩

  --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1.论证思路严谨。

  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

  最苦与最乐

  最苦--未尽责任最乐--尽责任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 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 ,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

  (一)谈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论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 --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 --阿来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材料: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八、课堂作业

  1.摘抄本文中你觉得富有哲理的语句,并铭记于心。

  2.收集有关勇担责任的小故事,与同桌分享。

  3.试着谈谈自己对生活的苦与乐的认识,写一篇小短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3

  一、复习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需要证明什么)

  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证明)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它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横式”。以“横式”结构为主的有:

  【1】“总论——分论——总论”;

  【2】“总论——分论”;

  【3】“分论——总论”三种。

  以“纵式”结构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

  7、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二、展示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在弄清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表现中心论点的写法,与及严谨周密的论证和深入透彻的阐述;

  4、领会作者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三、简介写作背景

  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揭示课题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六、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恩惠huì 如释shì重负 契qì约 监督dū

  包揽lǎn 悲天悯mǐn人卸xiè却què 排解jiě 循xún环

  2、多音字

  luò落日 děi 觉得

  luō落落大方 dé心安理得

  落 là丢三落四 得 de办得到

  Lào落枕

  3、学习词语

  达观dá guān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qì yuē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条款、文书。

  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无入而不自得wú rù ér bú zì dé君子无论到了什么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七、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应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八、问题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是“最苦”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背着一种未尽的责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用设问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能让读者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明确:作者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论说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强多了什么内容?

  明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说了责任未尽带来的苦痛无法排解。

  5、“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里引用古语、俗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俗语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里讲了苦与乐的什么关系?

  明确:人责任尽完时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负责的日子,日子越长,责任越重大,到结束时快乐的程度就越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作者认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8、如何理解加点词“卸却”“解除”的含义?

  明确:“卸却”是逃躲责任,是懦弱地推卸责任。“解除”是本来有些责任,后来经过努力完成了。

  9、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三段(1——3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确: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与痛苦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快乐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九、课文小结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论证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读来气势雄浑,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十、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十一、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痛苦”与“快乐”的含义呢?

  明确:

  【1】对苦乐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颗平常心生活,快快乐乐;(知足常乐)

  【2】有的人为工作尽心尽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乐乐;(成功之乐)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4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小说设置悬念和误会的巧妙构思。

  2.体会小说设题的精妙。

  3.弘扬传承雷锋精神。

  一、直接入题,明确目标

  二、精读课文,初识小屋及屋主人

  1. 请同学们齐读8--11段,从文中提炼信息,说说这是一间怎样的房屋。

  2.从小屋陈设可以看出屋主人的什么特点?

  三、略读课文,体味悬念和误会的妙处

  3.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和误会,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说说这些悬念、误会及它们的妙处。

  4.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细读课文,品味“梨花”之美

  5.跳读课文,勾画出和“梨花”相关的内容,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

  6.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驿路梨花》?

  五、总结延读,一花引得百花开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驿路梨花》领略到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和他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到“文明、和谐、友善”,我们的自愿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现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谈谈。

  六、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处处开

  爱暖人间

  雷锋精神代代传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掌握速读技巧。

  2.通过训练,提高速读质量。

  3.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4.学习文中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1.提高速读能力

  2.感受课文的记叙顺序,巧设悬念的手法

  难点: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课前玩飞花令,引出《驿路梨花》

  二、 速读训练:

  (一)介绍“速读口诀”,幻灯出示

  1、老师板书解释“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

  2、师生齐读,齐背。

  (二)公布速读比赛规则。

  1、比速度:读完举手示意,合上书本。记录自己所用时间。 阅读完后学习掌握幻灯上投影的字词

  2、比效果:速读后分大组抢答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相关问题。

  (三)速读开始

  (四)抢答开始:

  1、整个故事由好几个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是由一个什么问题串联在一起?

  2、 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3、 这些人物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4、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问题,文中先后有三个悬念、两次误会,你能指出来吗?

  5、如果按小茅屋的来历为顺序来写,事件先后顺序该怎样安排

  6、课文写作顺序的好处

  7、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8、 你从小茅屋的故事中联想到了什么?

  9、请为“驿路梨花处处开”对出下联,点出文章中心

  (五)小结,计分,再次温习口诀

  三、课文细读

  1、本文题目叫《驿路梨花》,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2、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

  四、拓展思考:总有一天,梨花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也没机会回来了。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小茅屋会变成怎样呢?

  五、结束语:梨花不只是自然界的梨花,茅屋也不仅是茅屋。它可能是你在街头的一次热情指路,也可能是你乘公交车时给陌生人及时递上的一元硬币,更可能是你的一次倾情捐助… …不管岁月怎样流转,时代怎样变迁,雷锋精神不会老,助人为乐的精神不曾远去。让我们都化成那清香四溢的一瓣梨花,装点自己精神上的小茅屋。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6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难点

  领悟科幻小说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方法:浏览法、品评法。

  总课时:1课时

  导入:

  “眼睛”还能被人单独带走,跟着别人去旅行?没错!这个独特的想法来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作者简介: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长篇科幻小说《魔鬼积木》《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等4部。1999年至20__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 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__年,他以《海上高山》获东方少年科幻征文一等奖。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想象力丰富,漫无边际,汪洋恣肆,渗透着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以及朴实直率而又尝尽沧桑的感觉。

  1.科幻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科学与幻想是其两大特点。

  2.作品简介

  《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

  1.默读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在主任的要求下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后来偶然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寻找本文小说的线索。

  明线:“我”的活动。

  暗线:一名年轻的地航飞船女领航员的遭遇。

  3.理清小说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

  第二部分:“我”对她产生了好奇,继而揭开谜底,了解了她的故事。

  第三部分:“我”感受到“她”的心跳,“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1.读完这篇小说,谈谈你对文中的“我”和小姑娘的认识。

  我:善良、富有爱心。

  小姑娘:坚强勇敢、有毅力、不怕牺牲、敢于为科学献身。

  2.文中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描写“我”和小姑娘的心理感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和乏味。

  从而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荒芜的心灵需要爱心、善良的灌注。

  3.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想象奇特,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善用悬念,使读者充满好奇,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本文巧妙的构思。

  (1)巧设悬念:

  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

  --开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令读者对她奇怪的表现感到好奇。

  她身处的环境常在我的脑海中出现,那封闭窄小的控制舱,奇怪的隔热太空服……

  --她身处的环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2)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A.“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

  --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B.“我太怕封闭了”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

  C.“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D.热,热得像……地狱。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 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

  4.科幻小说的特点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1)科学的语言。

  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对地航飞行的想象涉及了一些科学知识,令人感到真实。

  (2)奇特的幻想

  A.传感眼镜

  B.地心探险

  (3)环境描写,语言优美。

  (4)心理、语言描写传神,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

  5.课外阅读《带上她的眼睛》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1.巧设悬念,前后照应。

  文中多处设置悬念,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科学的语言与奇妙的幻想相结合。

  课文运用科学的语言向读者讲述地心的特点,既有科普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

  带上她的眼睛

  开端:“我”要带着“她”的眼睛 去旅行发展: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单纯、可爱,善感、热爱生活高潮:“我”知道了真相,无能为力结局:“她”永远留在了地心坚强、勇敢乐观、善良尾声:“我”离“她”不会再远了  影响深远珍爱能看到的珍惜所拥有的

  刘慈欣的作品中,渗透了一股对宇宙的敬畏。他写一些技术味道很浓的科幻作品,宣扬作者的一种思想,一种哲理,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探索的精神。学生对这样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兴趣,所以学习起来非常顺利。但对于本文写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往往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小姑娘”在地心虽然身体被围困,心灵却是敏感的,是诗意的;而“我”在地球上,虽然身体是自由的,但内心却是封闭的,两相对比突出主旨。如果学生能把《带上她的眼睛》全书读完,理解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7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讨论)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 “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8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

  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

  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

  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

  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

  问题:

  ⑴ 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

  ⑵ 《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

  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⑴“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把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周记本上。

  教学目标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重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设计2:(知识导入)

  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设计3:(对比导入)

  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本文学习。

  设计4:(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通过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导入文本的学习。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首次朗读,初步感知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学生明确: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学生简介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目标导学二:再次朗读,研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目标导学三:赏析文本,读后研讨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思考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

  “色彩、气势、形态、力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3.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颂”“摇篮”“屏障”“精神”。

  4.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

  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目标导学四:配乐朗读,体味诗情

  1.教师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展开全文阅读

  2.师配乐朗读朗诵词作示范,各小组自由练习。

  3.各小组男女生分角色上台配乐朗读表演。

  4.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

  目标导学五:巩固总结,拓展延伸

  1.巩固总结: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2.拓展延申

  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象征着我们中华的民族魂! 可在我们今天呢?近代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学法指导]

  朗读提示: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学提示]

  朗读时,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教学提示]

  通过深入理解诗歌,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更易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望--------------- 颂 ---------------学

  雄浑壮阔 摇篮 伟大坚强

  屏障

  精神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

  2.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

  不足之处:

  1.对于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的赏析,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融入。

  2.因为时间有限,课堂有些环节引领不够,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找出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教学重点: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线字注音。

  点缀(zhuì) 漫(màn)步 迟钝(dùn) 蒙眬(lóng)

  闲暇(xiá) 凸(tū)现 拍摄(shè) 蔚(wèi)蓝

  合拢(lǒng) 吟(yín)唱 孤零(líng)零 不期(qī)而至

  心有灵犀(xī)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