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下班高峰,学校门前车来人往。一位显然刚刚下班的母亲提着饭盒匆匆赶往学校。“怎么现在才来?”孩子满脸的不高兴。母亲一迭声的“对不起”,再三解释今天奶奶在家做饭晚了。
孩子接过饭盒转身就走。校门外,一身汗水的母亲对着孩子的背影还在解释,保证下回一定准时…… 校门口这真实的一幕令我感慨不已。我多想告诉孩子,看看母亲的汗,想想奶奶的累,给母亲一句暖语、一个笑脸……眼前的情景使我不由联想到近日的一则新闻: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受助过一年的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因为他们一年多来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
连声“谢谢”都不愿意说,他们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更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寒心。感慨之余,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时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仅为他们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的感受,无视父母的辛劳,大手大脚花父母的血汗钱,更让人痛心的是受资助的贫困学生以怨报德、学生跳楼自杀……他们视幸福为天然,感激、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西。在不少孩子的人生辞典里,缺了“感恩”这两个亮闪闪的大字。
孩子感恩意识的欠缺对我们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发出了挑战。不懂感恩生养我们的父母,不知感恩培育我们的老师,不愿感恩关爱我们的好心人,这样的学生,心理、人格不够健全,很难成为优秀人才,很难在将来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也难以将爱心拉力在全社会延续下去。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反映了家庭、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更暴露出整个社会感恩文化的缺失。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最起码的做人修养。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是素质不全面的人;一个缺乏感恩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集体;一个不会感恩的社会,是充满薄情寡义、假冒伪劣、没有安全感的社会。
感恩是需要学习,需要培养的。感恩节是所有美国人的重要节日,西方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写感恩日记,感恩阳光、感恩自然、感恩一切给予微笑和爱的人。所以培养感恩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教育入手,从孩子抓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开始。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改变溺爱纵容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学会感谢、尊重、珍惜,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态;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列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感恩教育的方式,将感恩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中,让孩子们可知、可感、可学,养成一种感恩的习惯,让感恩伴随孩子成长。
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感恩教育。一些地方ZF、学校已意识到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要在全社会培养感恩文化,必须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感恩教育,将知恩、感恩、报恩作为每个人的责任,大力实施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让“感恩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必修课,在全社会营造“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共建和谐社会。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道德情操,一种智慧品德。
让我们学会用善良的眼神审视生活,用善良的心怀感知关爱,用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师长、他人、社会;让我们对生活中的每一缕阳光、每一片绿叶、每一朵鲜花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让我们从常回家看看、对父母的馈赠言谢开始,从给老师送声问候、寄张贺卡开始。如果你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请让感恩的花朵绽放在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步,让感恩的芬芳伴随我们成长路上的每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