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队了,大部分孩子都已站好,只有张振、杨壮等几个调皮的孩子在那边玩边说着话,我静静地站了几分钟,可是他们几个还在依然地我行我素。我有点生气了,便说:“快点站好,不然张老师生气了”,听到我的话,有两个小朋友站直了身体,看着我的眼睛,可仍有两个孩子玩兴正浓,没有听到我的话,我正想大声地再提醒他们一下,谁知,只听孙伟和万文慧大声地说:“快点站好,再不站好张老师又生气了”,“就是,老师又生气了”几个孩子小声附和着。
听了他们的话,我的心里掠过一丝不安,是啊!最近一段时间,我确实把“老师生气了”当作了自己的口头禅,吃饭时不听话了“老师生气了”;睡觉时“老师生气了”;讲故事时“老师生气了”……,孩子们的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什么时候起,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不再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而是简单地用“老师生气了”这句话来制止孩子的行为?也许是我表露出“生气”的这种不良情绪时,孩子们总是会立刻安静下来吧,我自然下意识地把“生气”当成了维持教室秩序地法宝!现在想来,这种方法虽然立收实效,但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与认知,社会性的发展都存在着不良的“后遗症”。孩子们不是因为觉得我有道理,而是慑于我作为教师的威严和气势,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认为我是一个“无能”的教师,因为我只会“生气”。而我也失去了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的机会。我为什么不能耐心一点观察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不以理服人?为什么不能做好情绪的自我控制,以积极的态度耐心对幼儿呢?我试想换一种方式,如;对孩子说:“看谁站得好,像一棵青松”,也许这样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明天的我会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