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和姐姐去台湾的旅行中,发现她每到一处便会弯下身子,一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模样,认真地在地面上搜寻着什么,我于是凑上前去,好奇而打趣地问她:“这位农民伯伯到底在找什么优良种子呢?”
她这才抬起脑袋,俏皮地像个小孩子一样欢快地答道:“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捡一颗我认为最漂亮的石头,带它回家,这样我便不是白白走一遭了。”她已经二十一岁了,可抬头的瞬间,眸子清亮得像山间泉水叮当作响。说完便打开她放在旅行包深处的一个富有民族气息的刺绣布袋子,拿出她一路上拾得的石头。它们形态各异,有的丑得离谱,有的怪得可爱。
我嘴上说着:“瞧你这怪咖,什么陋习啊!”可心里却怔住,仅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习惯,便让她在我心中变得特别起来,好像唯独她才独具慧眼,握住了旅行的意义。而反观自己,却像是一瓶白开水倒在地图上,平淡无奇。这样的觉醒,让我了解到:习惯与生活的关系,是树叶与根的情谊,相互依偎,形影不离。
习惯对人的意义,是亲密无间的伴侣,也是堆放已久的老照片。是寻宝时一路捡拾的稀奇宝贝,却也是每日清晨一杯热的开水。有好有坏的习惯,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生活中嬉笑怒骂。好的习惯,可以让你在孤独时分悠然自得,不至于落得寒蝉凄切。而所谓陋习,便是最佳损友一般的存在,其实潜意识里自己并不清楚它有多坏,可它有着执着的信念与你交往,并且交往深刻后,其中滋味便让自己百味可陈了。
而我的陋习,就是这样的存在,陪了我也有近乎五、六年。
我的陋习叫做写日记。认识它还是小学字还写得歪歪扭扭的时候,之所以是陋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兴起来自于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和最好的朋友吵架,吵得天翻地覆、不可开交。年幼的心里容不得一粒小沙子,那次争吵像子弹一样把心里的平静打碎满地。而苦恼愤怒的自己,抓起一个小本子就开始奋笔疾书,边哭边写,写下经过,写下所有的不满。只记得,那天的天是灰色的,屋子里的灯光是灰色的,而灰色的情绪却找到了敞亮光明的出口,随着字符的落下渐渐从心里抽离出去,自由狂野地奔涌向另一头。那时候,幼小的我就默默尝到了写日记的甜头。
于是给自己买了个好一点的日记本,总觉得是一件秘密而神圣的事情。阳光洒下,记得是春天,树叶混着甜美的花香和浓稠的阳光在清风中飒飒作响,这习惯的种子也在心里悄悄生根。那时候的我认为,这种行为是阴暗的,不敢透光的而且极其私密的。因为情绪化的语言都张牙舞爪、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并且自己在生活中本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形象,可在发泄一通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此处早已是横尸遍野,而我却像个面目可憎的日本军官还在为自己的功绩沾沾自喜,还想要展示些什么。更危险的是,渐渐地我上瘾了,从最开始的有感而发到后来的每日都写,心里哪里来的念头都从笔尖走了出来和我招手。就这样,这个陋习也由此枝繁叶茂。
后来到了初中,情况有所收敛。写的内容不再是幼稚的发泄,虽然生活千篇一律,我还是会记录下生活细微的不同。这陋习也会占据我很多本应该休息的时间。我会在有很多作业的晚上抛开一切而拿出它写上几笔,常常写到忘情处便熬夜、晚睡,顺理成章地,第二天没精打采。也会时不时翻看以前自己写的文字,像在看生动有趣的故事,看着看着就一发不可收拾,颇有上瘾之感。
感觉到转变,是记得夏日里有一天独自在家,恰好那一天阴晴无常,先是晴空万里,却猝不及防地来了场几分钟的狂风骤雨,尔后转晴,未几,却又来了一场雨。而我,因此前前后后地收衣服、晾衣服,忙得不亦乐乎。一切安定后,便摊开日记本开始畅想,开始了和上帝的对话。只因为天公的喜乐无常,却从天气到生活,怡然自得,就像渊明兄一样,采到了清雅幽香的雏菊。
后来,也慢慢喜欢上把自己读过的灵感之句用自己最好的字迹摘抄下来,以此慰藉零星的疲惫与感悟。常常泡一杯清茶,坐下来思考自己这段时间的得到和失去,一撇一捺的积累,一年一岁的坚持,让我走过的蜿蜒小路,成为自己穿行在时光旅行中珍藏的游记。
我渐渐发现,自己拥有了和自己对话谈心的能力。我真正享受自己赐予自己的孤独时刻,并且在一次次地书写中沉淀内心的质量,让它愈来愈饱满。不禁也想到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在“独”中触及宇宙的。想到醉态思维的李白大诗仙,在《月下独酌》里说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洋洋洒洒地把自己的自豪融在“独”饮美酒中,让人艳羡。想到张岱在雾凇沆砀、长天一色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尽的是自己胸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山河破碎与国运衰落,落成他生命中白茫茫大雪,冰凉彻骨。巴尔扎克曾断言:“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而我是否有了一种福气,因为这“陋”习而潜移默化地觅得通向沉静的桃源之路。我不敢说我不怕了,也不敢大言不惭地去掂量孤独和寂寞的重量,可我愿意在独自面对大海时,学会春暖花开的明媚,能够在独自攀登高山时,明白“万里长空,一朝风月”的宏伟,这样的收获,若没有这“陋”习在冥冥间引导着我,恐怕也是无法拥有的。
我也渐渐发觉,这样心平气和地慢慢写字的习惯,也成为现在浮躁社会少有的宁静之举了。现代信息技术高速运转,网络、手机的广泛使用使狂轰滥炸的信息扫射着每个人的生活,快餐式的新闻与低俗化的大众趣味,也让人愈来愈不敢恭维。情感的表达,也简化成三两条短信,一百四十字的微博,冷色荧光屏上显示的电子文档。键盘敲击的声响如同工厂里程序化批量生产出的商品,面无表情,整齐划一。然而现代人似乎都无法拒绝它的如暴风雨般的强势来袭,他们在其中乐此不疲,玩得风生水起。我想,正是这种令人窒息的便捷,阻止着人的情感与思想走向深刻。他们喜欢的热闹,使他们丧失了与孤独和平相处的能力。
而我却不忍如此,于是只好死死抓住坠入深海的最后一根岸边芦苇——书写我的纸质日记。让细腻的感情流转在笔尖,承载在一页页有质感的纸张上,就好像古人要慢条斯理地磨好砚,再细描泼墨山水,雅致而动人。就好像古人身居异乡,山高月小时,会将跋山涉水的距离与挥之不去的孤独柔成诗意,遣成词藻,忧伤而明哲。所谓古典情致,竟在不经意间品尝。所谓无边无际的想象,竟在不经意间徜徉。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而这可爱的陋习伴随着我从懵懂到懂事,对我不离不弃,我才发现它早已在我生命中扮演着良师益友的角色,也成为了声色犬马的生活中我执着坚持的信仰。它像顾城的童话故事中“淡绿的夜晚和苹果”一般美好,像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无尽的狂热与前世的乡愁一般让人着迷,像林徽因的四月天里最好的一朵芬芳。干净而透明,熟悉而可爱。
我为曾经对它的误解而感到抱歉。我的最佳损友,真愿同你再举杯共饮一杯浊酒,然后觉得,与你共苦也不太差。
时至今日,为了好好呵护它,我甚至舍不得告诉别人它的存在。
但若有一日,被别人问及我的陋习,我会转头和我的陋习相视一笑,举起一直和它相握的手,对那个人笑曰:“看,就是它了。”若那人对它嗤之以鼻,我也不慌不忙,正如梦得的陋室不陋,而我也可以引以为豪地反问一句:“孔子亦曾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