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诗词大会、诗歌节大受欢迎,诗刊、诗社数量激增;余光中等著名诗人得到了高度赞扬。诗歌这一古老的语言艺术在当代再次展现出其旺盛生命力,诗歌再次从文字殿堂走入人民的生活。
从诗经楚辞的低语,到律诗绝句的吟唱,再到宋词元曲的倾诉,诗歌从文明的源头随波飘荡激起佩环相碰的悦耳曲调。这是一种历史传承与文化烙印,每一个中国人,自小便种下了诗的种子,这种记忆或许会随时间淡去,但只要有泉水浇灌,就能立刻苏醒。诗词大会等活动,如清泉,唤醒民众对诗的向往与热情。
另一方面,诗不仅是文化的烙印,也是情感的钥匙。得意时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欣喜,失意时是“一蓑烟雨任生平”的旷达。人生波折起伏,喜怒哀乐,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诗歌不是文学殿堂上供人瞻仰的珍宝,它饱含着生活的情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
诗歌艺术的复兴背后,是民众文化追求热爱的再度觉醒。随着物质生活趋向饱和,嬉笑的综艺节目难以满足现代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民众需要的是工作之余寻求宁静持久的精神食粮。而诗歌这一古老深厚的艺术形式是最佳选择,现代人在阅读诗歌过程中,能于城市喧闹之中找到一亩心灵的净土,获得心灵滋养与精神慰藉。人们在接受诗歌恩惠的同时,也将现代化的思想反哺诗歌。新时代的诗人,沿着先人足迹,拥动新思想的如椽大笔,写就新时代的诗篇。诗歌大受欢迎,带来的将是文化发展的春天。
同时,在看到诗歌大受欢迎的热闹光景外,不要忽视繁华后的荒凉,诗歌进入新世纪后,优秀诗人寥若星辰、传世之作鲜见,这都是诗歌面临的巨大困境。要突破围城,不能只凭诗词大会等活动的短暂狂欢,关键在于让诗歌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活动只是开凿泉眼,关键还在于之后能否细水长流。
与诗为友,拥诗入梦,将诗意写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