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声音的文明”,我想起来前段时间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主流媒体对“草根艺人”郭德纲的封杀。平时绝少关心娱乐新闻,所以对诸如郭德纲“占绿地”、“打记者”等等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并不感兴趣,只是看德云社停业整顿,有关郭德纲的书刊音像制品下架,博客被屏蔽等等消息,不由得想到了一段往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改造之风大兴,文艺界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戏剧改革”,文化干部们用主要从苏联学来的进步的、革命的文艺理论,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剧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当时不少著名演员难以适应,反对声音最高的,是京剧大师、小生泰斗叶盛兰。叶先生心直口快,说“有一个剧种演《白毛女》就行了,不能叫所有剧种都唱《白毛女》”,“京剧院的党政干部独揽大权,不懂装懂,京剧院矛盾重重,工作一团糟”。后来,叶先生理所当然地被划为“右派”。戏剧改革依旧势不可挡,原来的老艺人基本每人都会二三百出戏,现在的京剧演员每人能有几十出戏拿得出手已是罕见。
并非有意借古讽今,毕竟现在不是把人一棍子打死的时代,郭德纲自然也不能和前辈艺术家相提并论,不过借用陈寅恪先生的一句话,“读史早知今日事”。其实,此次事件不过是一个引子,听郭德纲的相声早就应该想到,主流媒体封杀郭德纲是运行已久的地火,这次总算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用现在时髦的话讲,郭德纲“被和谐”了。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觉得郭氏相声太“贫”,郭德纲针砭时弊的段子,有些我也不是很能接受。可是,借用伏尔泰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所谓“声音的文明”,不仅是众口一词,齐唱赞歌,更应该容纳得下不同的声音。富兰克林曾说,宁要没有政府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政府。
现在我们大力提倡“和谐”,这是极正确的构想,但是何谓“和谐”?毫无疑问,这个提法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既如此,那么追本溯源,翻翻《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打比方说,“和”如八音齐奏,五味调和;“同”则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现在上网时,满眼尽是敏感词,和欤?同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