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900字

2024-06-10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改革的春风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怎样努力地在土里刨食。他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他们的回报却并不多。

首先说吃,听爸爸妈妈说:"他们小的时侯每天只能吃到黑面馒头和黑面条,黄米饭,一年四季总是吃着咸菜,酸菜,看到有钱人家的孩子吃大米,我们只能眼巴巴的望着,真是垂涎三尺.

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

在住房方面,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平房,一下起雨来房顶到处漏雨,土坑上接满了瓶瓶罐罐,叮叮当当奏起了悲伤的乐曲.烧的都是木材和煤炭,对环境污染很大。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进了大江南北,中国的经济刚开始复苏,人们已经能吃饱穿暖了。豆腐,萝卜、白菜,经常吃,鸡蛋、猪肉、鱼一个月也能吃上几次了。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青菜,肉或熟食。

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看上哪件就能买到哪件,几乎每天都要换一身衣服,真象猴子掰玉米-――穿一件扔一件.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看起来也豪华无比。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使古城的公路更畅通了,而且也加强了各村之间的交流。古城管道局又建了一败涂地个中宁最大的钓鱼台,它也成为又一景观。

出行方面,现在有人骑自行车,有人骑摩托车,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已经进入家庭。在以前,因为这里没有医院,人们看病只能进城去看。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出租车、日行千里已不是梦想。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家乡也由一个落后的小城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城镇,物质生活的提升让我们过得更舒服,却仍不要忘了我们应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和保护环境的重任,我相信,大家携手努力,我们的家乡将会进展的更快、更高!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