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
人出生的日子,叫生日。这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在熟悉不过了,这是狭义的生日。有人把自己从死亡威胁中获得新生,从罪恶的泥潭中脱胎换骨的日子,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中获得胜利的日子也作为自己的生日。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3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的两次。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回望过去的60年,有太多的华夏儿女值得感佩,有太多的动人故事值得铭记,有太多的卓越功绩值得镌刻。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60年,充满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历经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过困惑徘徊,有过挫折失误,但历史和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瞩望未来,我们正奋斗在崭新的历史航程里。
生日不仅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还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她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忘却的“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