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永兴镇南面的一个小山村里,我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里。
听我爷爷说,我们村原来家家都很穷,他小时候正是“大集体”时期,一百四五十人的村子仅有十几头牛,打下来的粮食除了上交国家外所剩无几。分到家里的口粮,仅够孩子们吃,大人们多数靠野菜、草籽加点儿粗粮面来维持生活。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孩子们念书,连个书包也没有只好用旧布包着书去上学。
村里没有像样的路,每年收割倒的庄稼,全凭人们背回家。村里没有井,吃水全靠沟下的一个小水坑,既不干净又不卫生。遇到旱年,连吃水也成问题。住得都是土坯窑,每天晚上,女人们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衣服。人们盼望着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
分田到户以后,家乡的面貌变了。最初的原始耕作变成了半机械化。过去的土窑不见了,家家住上了新盖的砖瓦房。虽然没有高楼大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楼房林立的。日常生活用具基本都成了电器化,晚上在明亮的电灯下洗衣服。春播夏锄秋收都是机械化,家家都有三四轮车,每到农忙季节,田野里到处都是隆隆的机器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在明亮的楼房里上课。用的都是新式的学习用具,穿的都是统一的校服。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每天吃的都比过去过时节的时候都要好,白面、大米、肉,顿顿上餐桌。衣服夏有单衣,冬有棉衣,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家家喝上了自来水,粮食多了,牲畜多了,家里的钱多了,发家致富的路更宽了。
过去究的叮当响的小山村,现在到处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我想我的家乡以后会变得更美丽,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