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碧空如洗,阳光明媚,我与爸爸妈妈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水巷口三号,参观“周恩来少年读书处”。这是一条幽静的深巷,十分地狭窄,仅能容下三个人并排行走,我们沿着石板铺成的道路,向前走了大约60米,便来到一座老房子前,门两旁各有一个石鼓,门上方挂着一块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爷爷亲笔题写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横匾,红底金字,十分庄重。
我们随着参观的人群,跨过木制的门槛,穿过过道,走进东院,地面全是用青砖铺的,漫长的岁月,无情的风雨,使它不再那么平整,像是碎石铺成的。砖缝里长满了毛茸茸的青苔。院子西北角挺立着一棵粗大的老槐树,葱葱郁郁,一片苍翠。阳光下,微风中,枝叶摇晃,沙沙作响,忽闪忽闪,一亮一亮,透出勃勃生机,无限活力。当年周爷爷曾给它浇过多少水,培过多少土,谁能数得清?它曾给周爷爷带来多少清凉,送来多少温馨,谁能说得完?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站在老槐树前,我们似乎看到小时周爷爷勤奋学习的身影,听到小时周爷爷畅谈个人抱负的声音。院子南侧,有一排宽敞明亮的房屋。我们走进中间的堂屋,正面墙上挂着一幅《苍松迎雪图》,笔法粗放,引人注目。堂屋内摆放一张八仙桌,四把太师椅和两个茶几,井然有序,一尘不染。来到西屋,这里便是小时周爷爷的书房。迎面墙前,横着一排书架,油漆早已脱落,显得很旧。
当年这书架曾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周爷爷常常像蜜蜂采蜜一样,站在书架前,专心致志地捧书阅读,一读就是老半天,忘记时间,忘记疲劳。窗前是一张方形的木桌,一把木椅,桌子右侧摆放着青花瓷笔筒,条形砚台,左侧是一盏生满绿锈的高脚油灯。小时的周爷爷在这灯下,送走多少深夜,迎来多少日出,度过多少寒冬,熬过多少炎夏;坐在这灯下,苦读过多少书籍,思考过多少问题,写下过多少文章,恐怕只有窗外那棵桂花树最清楚。这不大的书房,想起周爷爷小时刻苦学习的精神,我心潮起伏,无法平静。
走进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看着一件件实物,一件件展品,它使我深受教育:它教育我如何刻苦学习,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长大成才,我将永远记住这次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