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弹完,母亲眼睛亮了起来,高兴地叫道,宝贝,你弹得真好,比上一次又进步了,好听极了。母亲搂着女孩,女孩腼腆而兴奋,真的吗?真的比上一次进步了吗?母亲轻轻拥抱了女孩。那年女孩9岁。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女孩红着脸迫不及待地问着。我想弹给父亲听。爸爸晚上七点回来,母亲抚摸着女孩的头,满眼的慈爱。
女孩整个下午坐立不安,一会看看表,一会跑到窗户前看看,女孩的心里就像开满了鲜花,兴奋涨得满满的。女孩坐在琴边重复地弹了好几遍,她要以最好的状态弹给父亲听。她渴望父亲的称赞。
七点,七点十分,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女孩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快到八点了,父亲终于回来了,女孩慌忙坐在琴前,很投入地弹奏着母亲盛赞的曲目,母亲说,听听吧,孩子为了给你弹奏,晚饭都没好好吃呢?孩子弹得好听极了。父亲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一曲很快弹完了,女孩热切地盯着父亲。
我听,弹得不咋样,父亲面无表情地说,随即起身进了书房,女孩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心里委屈极了。
她爸,你难道听不出来吗?孩子进步了,她才刚学琴,她需要你的鼓励,不是打击。
弹得不咋样,就是不咋样了,我说她弹得好就能弹的好了吗?成绩又不是家长夸出来的。父亲声音很高,也很激动。
女孩冲进自己房间,一头扑在床上痛哭起来,书房,父母还在争吵着。
渐渐的,练久了,长时间的重复机械动作,手指疼了,新鲜感过了,女孩烦了。母亲看着心痛了。要女孩好好休息,父亲黑着脸,早知道你会坚持不下去,趁早彻底放弃算了,不要浪费钱了。女孩这次没有哭,倔强脾气上来了。女孩狠心的努力着,她就是要告诉父亲,她决不放弃。女孩手指弹出了血,也咬牙坚持。特别是冬天,直到弹得手指都冻僵了,红红肿肿的。
女孩要参加比赛了,更加勤奋了,母亲的赞扬更加慷慨了,女孩心里期盼着父亲的肯定,父亲依旧没有夸过女孩一次。有一次,女孩忍不住再请父亲听自己弹一曲,父亲面无表情地说,老师能选你去比赛,说明你有所进步,但在我听来,还是不怎样。只是父亲的声音温和了很多,一直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许多。女孩心里畅快了许多,也自信了许多。
舞台上,女孩手扶琴弦。惊艳四座,高举奖杯。紧拥着荣誉,领奖台上,女孩子艰难地寻找她的父亲。女孩期盼着,喜悦着。女孩看到她的父亲那一瞬。父亲是平静的,是不屑的。父亲站起身,走向女孩,搬起古筝走下舞台。女孩望着父亲的背影。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父亲没有回头,脚步声依旧坚定。那年女孩10岁。
现在,女孩依旧勤奋地练琴。慈祥母亲依旧会说,宝贝,好听极了。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冷冷的说,不咋样。
女孩心明白,在她的成长路上,她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坚持下去的信念。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她还需要父亲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父亲时常提醒自己:“虚心,努力,提高,前进。”
“好听极了”“不咋样”……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女孩的耳际,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女孩吹来。女孩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女孩从心底里知道,“好听极了”也好,“不咋样”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爱将伴着她的琴声一路前行,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