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种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试验田”

2024-04-2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原标题:学科交叉,打破壁垒,从学术源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 ——种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试验田”

  随着“考研国家线”出炉,各个高校将陆续公布复试分数线。从去年起,“交叉学科”开始单独划定复试分数线。学科交叉融合,是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的源泉,也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蓄势赋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助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复合人才。

  面向需求,学科建设“多点开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在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中就提出,要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为“14”)。

  学科交叉,推动人才培养同步改革。次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交叉学科作为一个门类正式“入驻”,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设计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区域国别学等8个一级学科学位,另外设置了密码1个专业学位。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高校迫切需要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设、优化、完善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为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发展、创新人才供给提供支撑。”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首席教授殷国栋表示。

  记者查阅省内多所高校2023年和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发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已经出现。比如,去年东南大学以“14”开头的交叉学科只招收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今年新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两个交叉学科;扬州大学今年新设设计学交叉学科;南京邮电大学从去年起开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交叉学科。

  除了9个被设置为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高校也可以通过在教育部备案的方式,自行开设交叉学科,省内不少高校已就此展开探索。比如,东南大学布局了一批“四新”专业和双学士学位项目,打造交叉学科专业群,制定“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中国药科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推进以“药学+X”学科交叉为关键,涵盖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活体药物、数字药物等现代药物类型的“新药科”建设。南京邮电大学布局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纳米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交叉学科和未来信息学科交叉中心……

  “聚焦信息时代和未来产业,去年扬州大学自主设置了新能源与储能工程、智能农业装备工程等6个交叉学科。”扬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的成建宇介绍,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多学科交叉培养环境中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像该校已上报教育部备案的自设交叉学科“智慧农业”,就是以作物学、农业工程、植物保护、软件工程等作为支撑学科,考生考研报名时可根据具体的学科代码进行填报。

  跨界碰撞,金点子“拔节成长”

  面对日趋严峻的科学挑战,单一学科视角越发显露局限性。多学科交叉汇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DNA纳米机器,能够自动在血管里找到血栓,实现精准递药。这一学术成果的产生,得益于学科交叉团队的联合攻关。在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智能材料与诊疗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师生们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劲往一处使”。

  该校教授汪联辉告诉记者,他于2011年加入南京邮电大学后,结合南邮电子信息的研究特色开始组建团队,在光电信息科学与生命健康交叉领域开展研究。智能溶栓纳米机器的选题,就是源自团队不同研究背景人员的“头脑风暴”。“我们计划,未来3至5年完成智能DNA溶栓纳米机器在大型动物模型中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估,这一机器的成药性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积极申报临床Ⅰ、Ⅱ、Ⅲ期试验,推动研究成果早日在临床实际应用。”

  做科研既要注重深度,也要兼顾宽度。2月底,东南大学顾忠泽团队联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莹辉团队开展的研究项目“人体器官芯片及多模态精准测量方法构建”,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团队成员、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杜鑫坦言,器官芯片这一前沿生物技术,涉及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材料学、化学等多个学科,“可以说,没有学科交叉,科研根本难以推进。”

  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微流体芯片,而在实际使用中,传统基于固体壁的微流体芯片无法更改结构,一旦需要修改,往往只能重新设计制备,费时费力。团队就此研发出一种液体结构,可以像拼积木一样快速组装出不同构型。

  杜鑫从中深切体会到,隔行如隔山,不同专业的人沟通起来往往并不那么容易,而复合型人才就像是一架桥梁。研发过程中,专精于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时常会在一个问题上“撞南墙”,而在跨学科视角之下,很可能稍微“拐个弯”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跨学科视角下,未来值得期待

  学科交叉,意味着所学课程更深入地融合交叉。这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发展交叉学科,重点是要打破原来泾渭分明的学科专业体系。”成建宇认为,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大平台、集聚大团队、解决大问题,通过学科交叉重新配置资源,吸收、整合和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以探索新的领域、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学科发展。这个过程中会推动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引导师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拥有更开阔的思维。

  “学科交叉不仅关乎学科建设,还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转化等多个方面,如今已体现在同学们的专业课上。”殷国栋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与之有所交叉。东南大学已率先开展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按理工、医学、人文学科分类建设导论课程,加强“人工智能+X”教育的新型教学组织建设,还由该校人工智能学院牵头,联合相关学科专业,组建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未来,我们还会加强交叉学科专业、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的整合与建设。”

  在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一学生佴宇飞正尝试用人工智能算法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做服务。“EDA是集成电路行业的基石,我们利用软件对芯片做布局布线,融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芯片的自动布局自动连线。”佴宇飞告诉记者。一些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会出现固化,交叉学科的出现,可以让整个产业焕发新活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有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背景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陈虎是无锡黎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机器人团队主管,主要从事机器人前沿技术探索及项目实施落地、与客户交流等工作。2019年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后,他从机器人编程与调试做起,一步步成长为机器人工程师、视觉工程师。

  “智能制造时代,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娴熟技能、交叉学科学习经历和背景等都很重要。很多先进的仪器进入生产线后,需要有专业的工程师进行操作。”陈虎说,自己在校时要掌握机器人基础、PLC、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高级语言、传感器技术等物联网专业课程。“当时感觉不轻松,但这样交叉学科的课程学习让我在进入职场后受益匪浅。”(叶真 谢诗涵)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