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归纳

2025-01-17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初三中考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归纳(最新)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常言道勤能补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初三中考语文重要必背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中考必备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储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肖像)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喻证法)

  【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 (议论文、记叙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四、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五、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__”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__”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__”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删掉“__”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__”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六、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答题方式:运用了__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七、小说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 】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八、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容易写错的成语】

  和蔼(霭)可亲、 唉(哀)声叹气、 黯(暗)然销魂、飞扬跋(拔)扈、 甘拜(败)下风、略见一斑(般)、 班(搬)门弄斧、英雄辈(倍)出、 并行不悖(背)、 关怀备(倍)至、大有裨(稗)益、 还璧(壁)归赵、 白璧(壁)微瑕、金碧(壁)辉煌、 锋芒毕(必)露、 比比(彼)皆是、奴颜婢(卑)膝、 蓬荜(壁)增辉、麻痹(庳)大意、 明(辩)辨是非、 针砭(贬)时弊、 按部(步)就班、 部(布)署已定、 相辅相成(承)、一张一弛(驰)、 惨(残)无人道、 窜(篡)改文件、 为虎作伥(帐)、扬长(常)而去、 老生常(长)谈、诚(城)惶诚恐、 称(趁)心如意、 良辰(晨)美景、 计日程(成)功、 瞠(嗔)目结舌、 故作矜持(恃)、 一筹(愁)莫展、 觥筹(畴)交错、 忧心忡忡(重)、 充(冲)耳不闻、 相形见绌(拙)、 川(穿)流不息、 别出心裁(才)、 因材(才)施教、 义不容辞(词)、 义正词(辞)严、 含糊其辞(词)、 闪烁其辞(词)、 出类拔萃(粹)、 强词(辞)夺理、 信口雌(词)黄、 不知所措(错)、 鞠躬尽瘁(粹) 、披星戴(带)月、 感恩戴(载)德、 严惩不贷(待)、 以逸待(代)劳、 责无旁贷(代)、 殚(惮)精竭虑、 肆无忌惮(殚)、 虎视眈眈(耽)、 投机倒(捣)把、 循规蹈(韬)矩、 中流砥(抵)柱、 喋喋(谍)不休、 玷(沾)污清白、 掉(调)以轻心、 瘦骨伶仃(丁)、 横渡(度)长江、 欢度(渡)春节、 连篇累牍(椟)、 一刀两断(段)、 堕(坠)落腐化、 咄咄(拙)逼人、 入不敷(付)出、趋炎附(赴)势、 一服(付)中药、 牵强附(副)会、 一副(幅)手套、 感人肺腑(俯)、废(费)寝忘食、 三番(翻)五次、 翻(反)云覆雨、 翻(番)然悔悟、 要言不烦(繁)、 半途而废(费)、 奋(愤)发图强、 发奋(愤)忘食、 安分(份)守纪、 恰如其分(份)、 阿谀逢(奉)迎、 破釜(斧)沉舟、 匪(诽)夷所思、 言简意赅(该)、 亘(更)古未有、鬼斧神工(功)、 异曲同工(功)、 事必躬(恭)亲、 卑躬(恭)屈膝、 一鼓(股)作气、 提心吊(掉)胆、 待价而沽(估)、 悬梁刺股(骨)、 蛊(盅)惑人心、 羽扇纶(伦)巾、 一仍旧贯(惯)、 行踪诡(鬼)秘、 食不果(裹)腹、 阴谋诡(鬼)计、 短小精悍(干)、 貌合(和)神离、 随声附和(合)、 一丘之貉(鹤)、 曲高和(合)寡、 宽宏(洪)大量、 哄(轰)堂大笑、 侯(候)门似海、 精神涣(焕)散、 风云变幻(换)、 惨绝人寰(环)、 焕(涣)然一新、 荒(谎)谬绝伦、 病入膏肓(盲)、 富丽堂皇(惶)、 张皇(慌)失措、 心灰(恢)意冷、 诙(恢)谐幽默、 融会(汇)贯通、 天网恢恢(诙)、 直言不讳(违)、 浑(混)身是胆、 插科打诨(浑) 、百废具(俱)兴、 疾(急)风劲草、 集(积)思广益、 迫不及(急)待、 杯盘狼藉(籍)、 土地贫瘠(脊)、 故伎(技)重演、 黔驴技(计)穷、 无济(计)于事、 痛心疾(击)首、 丰功伟绩(迹)、不假(加)思索、 矫(骄)揉造作、缄(箴)口不言、 艰(坚)难困苦、 草菅(管)人命、 精兵简(减)政、 唇枪舌剑(箭)、 截(绝)然不同、 口蜜腹剑(箭)、 开源节(截)流、 直截(接)了当、 弱不禁(经)风、 噤(禁)若寒蝉、 不胫(经)而走、 既往不咎(究)、 龙盘虎踞(据)、 据(居)为己有、 面面俱(具)到、 千钧(均)一发、 不卑不亢(抗)、 豆蔻(寇)年华、 脍(烩)炙人口、 功亏一篑(溃)、 众目睽睽(暌) 、色厉(励)内荏、 史无前例(列)、 火中取栗(粟)、 一枕黄粱(梁)、 寥寥(廖)无几、 书写潦(了)草、 眼花缭(暸)乱、 万古流(留)芳、 戮(戳)力同心、 高官厚禄(录)、 金石可镂(褛)、 语无伦(纶)次、 满腹经纶(伦)、 脉络(胳)分明、 凤毛麟(鳞)角、 巧言令(厉)色、 心狠手辣(棘)、 陈词滥(烂)调、 无耻谰(阑)言、 粗制滥(乱)造、 宁缺毋滥(烂)、 变本加厉(利)、励(历)精图治、 老骥伏枥(沥)、 再接再厉(励)、 风声鹤唳(戾)、 冠冕(勉)堂皇、 漫(满)山遍野、 无理谩(漫)骂、 风靡(糜)一时、 弥(迷)天大谎、 冥(暝)思苦想、死不瞑(暝)目、 绵(棉)里藏针、 墨(默)守成规、 漠(莫)不关心、 蓦(募)然回首、 名列前茅(矛)、 牟(谋)取暴利、 助纣为虐(谑)、 俗不可耐(奈)、 无可奈(耐)何、强弩(驽)之末、 呕(沤)心沥血、 坚如磐(盘)石、 如法炮(泡)制、 蓬(篷)荜增辉、通货膨(澎)胀、 纰(批)漏百出、 虚无飘(缥)渺、 心怀叵(巨)测、 一抔(杯)黄土、 东施效颦(频)、 平(凭)心而论、 前仆(扑)后继、 星罗棋(旗)布、修葺(茸)一新、 气(器)宇轩昂、 恰(洽)如其分、 洽(恰)谈业务、 乔(巧)装打扮、 一窍(窃)不通、 茕茕(穷)孑立、 提纲挈(契)领、 沁(浸)人心脾、 山清(青)水秀、 顷(倾)刻之间、 罄(磐)竹难书、 屈(曲)指可数、 能屈(曲)能伸、 委曲(屈)求全、 怙恶不悛(俊)、 熙熙攘攘(嚷)、 防患未然(燃)、当仁(人)不让、 任(忍)劳任怨、 水乳交融(溶)矫揉(糅)造作、 耳濡(儒)目染、 含辛茹(如)苦、 繁文缛(褥)节、 有恃(持)无恐、挑拨是(事)非、 惹是(事)生非、 各行其是(事)、 首(手)屈一指、 授(受)予勋章、战略部署(暑)、 夙(宿)兴夜寐、 毛骨悚(耸)然、 煞(刷)费苦心、 潸(潜)然泪下、 赡(瞻)养父母、 姗姗(跚)来迟、 礼尚(上)往来、 孤芳自赏(偿)、 喜上眉梢(捎)、 谈笑风生(声)、 伸(声)张正义、 盛(神)气凌人、 舍生(身)取义、 名落孙(深)山、 视(誓)死如归、 手不释(失)卷、 人情世(事)故、 肆(肄)无忌惮、 昙(坛)花一现、 恬(括)不知耻、 花天(田)酒地、 出人头(投)地、 蜕(退)化变质、 混为一谈(团)、 唾(垂)手可得、 韬(滔)光养晦、 走投(途)无路、 名门望(旺)族、 文(闻)过饰非、 惟(唯)命是从、 枉(妄)费心机、 运筹帷幄(握)、 趋之若鹜(骛)、 贪赃(脏)枉法、 黯然销(消)魂、 九霄(宵)云外、 通宵(霄)达旦、 独辟蹊(溪)径、 名闻遐(暇)迩、 目不暇(瑕)接、 白璧微瑕(暇)、 喧(宣)宾夺主、 气喘吁吁(嘘)、 栩栩(诩)如生、一笔勾销(消)、 销(消)声匿迹、 水泄(泻)不通、 一泻(泻)千里、 休(修)养生息、 欢欣(心)鼓舞、 杳无音信(讯)、 以身殉(徇)职、 徇(殉)私舞弊、 循(绪)序渐进 、意(义)气用事、 巍然屹(仡)立、 偃(堰)旗息鼓、 察言(颜)观色、 绿树成荫(阴)、声势赫奕(弈)、 优(忧)柔寡断、 怨天尤(忧)人、 过犹(尤)不及、 滥竽(芋)充数、 坐收渔(鱼)利、 忠贞不渝(逾)、 世外桃源(园)、 无缘(原)无故、 断壁残垣(桓)、 缘(沿)木求鱼、 鸦(哑)雀无声、 杳(沓)无音信、 赞叹不已(己)、 甘之如饴(怡)、 异(一)口同声、 自怨自艾(弋)、 苦心孤诣(旨)、 贻(遗)笑大方、 倚(以)老卖老、 绿草如茵(荫)、 蜂拥(涌)而上、 记忆犹(尤)新、 良莠(秀)不齐、 崭(暂)露头角、 戒骄戒躁(燥)、 口干舌燥(躁)、 心浮气躁(燥)、 读书札(扎)记、 破绽(锭)百出、 通货膨胀(涨)、 举世震(振)惊、 振(震)聋发聩、 脍炙(灸)人口、 出奇制(致)胜、 专心致(至)志、 错落有致(制)、 闲情逸致(志)、 淋漓尽致(至)、 因地制(治)宜、 莫衷(哀)一是、 捉襟见肘(纣)、 助纣(肘)为虐、 满脸皱(绉)纹、 一劳永逸(易)、 浓妆(装)艳抹、 招摇撞(闯)骗、 梳妆(装)打扮、 横冲直撞(闯)、 神圣庄(壮)严、 惴惴(揣)不安、 呱呱坠(堕)地、 真知灼(卓)见、 作(坐)壁上观、装腔作(做)势

  中考前心理调整

  1、暗示自我,回忆成功案例,提高考前自信。

  自信对一个人很重要,如果没有自信,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会独自哀伤,妄自菲薄。一个情绪低落的人,又怎么能超常发挥,去克服困难呢。

  2、适当降低目标,充分激励自我,使自己快乐并兴奋起来。

  人需要激励,需要快乐,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形势的时候,还需要兴奋起来。要有一种"惹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豪迈情怀,只有这样人的能力才能得以张长发挥,暗藏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3、坦然自适,知识怡然心会,心境沉着淡定。

  沉着淡定的心态和快乐兴奋的心里是没有冲突的。淡定里面即存在着快乐,人快乐的时候,也要有所收敛,不能侍才放况起来。只有带着微微兴奋,但又沉着淡定的心里,才能全面地把握一切,客观冷静地完成考试。

  4、不要放弃任何一丝机会,做到尽吾志则无悔矣。

  大概每个人都知道中考前心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如何调节心态,积极地调集能动性,改善心境,调整心态,改善自身状态,这样才能以自变(改变自我),而应万变,决胜中考,赢在明天!

  中考考场作文六大误区剖析

  误区一:偏离话题,想啥说啥

  【误区剖析】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但是,一些同学常常偏离这个“中心”,随意表达,这样,写的内容再多,也是枉然。主要表现有:

  一、大话邻近话题。比如,人家要求以“珍惜”为话题,他却大书特书某某字画价值连城,非常贵重。这说明写作者把话题确定在“珍贵”的范围之内,而不是它的近义词“珍惜”——写“珍惜”,就必须写出人对它的珍视。

  二、片面理解话题。比如,命题者给出的话题是“成长需要压力”,他却只写“成长记录”或“成长中的烦恼”,将谈话中心变成了“成长”。也就是说,在多因素话题中,只顾及了其中的部分词语,忽视了整体。

  三、顺势转移话题。比方说,他本来是要讲“父母与孩子要加强沟通”这个话题,结果没有根据话题需要细谈其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而是转到谈父母教育孩子多么不易,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这样一来,将话题中心转移了。有时甚至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这样的文章,任意脱离话题的限制,是注定要失败的。

  【考场导航】

  每一个写作者都要确立紧扣话题写作的思想,认识到偏离话题就是偏离题旨。这样,才会自觉地按照话题设定的范围进行写作。具体而言:

  一是要准确把握话题含义。对组成话题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明确其意思,从而全面、确切地解释整个话题的含义。有些话题,具有引申义和比喻义,审题时也要找出来。比如,话题“阳光”可以比喻带给人温暖的爱,“花”可以比喻美好的事物,等等。准确而全面解读话题含义,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本前提;

  二是要讲究点题和扣题策略。主要有:动笔之前拟写提纲,可以避免思维的随意性;使用点题句、中心句;写一段话后注意回头审视本段或本部分的中心话题;采用首尾照应的写法;等等。

  【范文示例】

  下面是一篇以“影响”为话题的作文片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人们也常将它奉为真理。但是近墨者一定黑吗?那倒不一定。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你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中,你更爱看书;你的父母如果是工人,你对机械会更加亲近。这是因为,环境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对于环境的巨大影响,我们不能不承认,不能不重视。

  这段话,从大的范围来看,它扣住了“影响”这个话题。但是,具体到文章中来看,“影响”(母话题)已经细化为“近墨者未必黑”这个子话题,这时你还抱着母话题不放,就偏离了文章的本意,至少是不切题。因此,修改本文段,不妨弱化关于环境影响人的论述,重点阐述“近墨者未必黑”的道理。下面足升格文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谚,人们也常将它奉为真理。但是近墨者一定黑吗?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应当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由此看来,近朱者赤是有一定道理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肮脏的环境常是个大染缸,使人不知不觉腐化变质……但是如果因此就断言近墨者黑,不免太绝对化了。鲁迅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来的,他深深体味过浓黑的悲凉,但他非但没有因社会的黑暗而消沉,反而以笔为枪,向那个他深深厌恶的黑暗社会开火。他可谓近墨了,但他不但不黑,反而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高洁。因此,近墨者黑不黑,关键是看一个人的心灵如何。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在好的环境里也未必能成材,一到坏的环境中便同流舍污了;可如果是一个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人,在肮脏的环境里,不但不会受其污染,反而更显其高风亮节……

  这样一改,先退后进,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以鲁迅为例,很好地论证了“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

  误区二:材料陈旧,内容撞车

  【误区剖析】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能否选好材料关乎文章的成败。一些同学疏于在选材上下工夫,常常是不假思索地顺手拈来平日里多次用过的材料——省事倒是省事,但文章因此步入了材料陈旧、内容平庸的误区。在他们的笔下,一是爱写老故事,比如张同学拾金不昧啦,李同学助人为乐啦,赵老师带病工作啦,这些老掉牙的故事中,那些相同的人物、相同的情节不知被多少人、多少次地重复过,令人大倒胃口;二是爱摆老观点,比如批评父母不理解“我”、 发泄作业很多的痛苦等等。如果再用上相同的事例,文章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三是爱用老手法,比如平时用的是倒叙手法,这次还是倒叙;平时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安排结构,这次以是首尾呼应。这么做,是考生惯性思维的结果,带来的是考生的写作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文章的得分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考场导航】

  文章当选洋溢时代气息的鲜活材料为妙,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曾经用过的材料就不能再次使用了。恰恰相反,旧材料完全可以多次使用。但是,决不能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

  1、转换视角。比如,捡钱包拾金不昧的故事,通常是从捡到者的角度叙述,如果改从丢失钱包者的角度,或者以钱包的口吻叙述,不就写出新意了吗?又比如,通常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叙述,现在改为直接切入具体情景中,现场感不更强了吗?

  2、延伸拓展。原有材料的来龙去脉已为大众所熟知,但是,故事之后的故事就鲜有人知了。我们不妨去想一想、写一写随后的故事,不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吗?比如,不再全文重复助人为乐的故事,而是写助人为乐者在完成助人行为之后受到的冷嘲热讽,不是很有震撼力吗?谈到“拓展”,是指在旧材料的基础上加进相反相对或相同相似的材料,用新旧材料一起为主题服务。

  3、逆向解读。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可以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比如,大家都赞扬某种行为,你能不能说说它的不是呢?通常情况下人们都爱批评的现象,你从新的角度对它进行赞扬一番,不也很有见地吗?注意:这种方法要遵循公理,讲究逻辑,做到言之成理。

  【范文示例】

  下面是《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文中的一段话:

  您是一位好老师。为了您的学生,您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还有,即使病了,您也决不会躺下。那天,您脸色苍白地走进教室里来,没讲一会儿,您已经是大汗淋漓了。眼看都快要站不住了,我们让您去休息,您却说:“没关系的。”您硬是坚持把这节课讲完了,直到我们扶着您去休息。老师啊老师,您带病工作,无私奉献,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啊!

  这篇文章,运用了我们常见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材料,作者依然按通常的作法对此进行赞扬。这么处理,了无新意。如果要改出新意来,不妨采用逆向解读的方法对带病上课的作法提出善意的批评,以期亮出新人耳目的全新观点,给人新的启示。下面是修改后的文段:

  在社会和公众的眼里,您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好老师,您经常放下家务,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您还拖着病体,带病上课。那天,看到您满脸苍白地走进教室,大汗淋漓地开始讲课,中途差点倒下却不肯离开教室,我们的心都无比感动。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老师,您这么做值吗?假如,您的身体受到摧残因此再也站不起来;假如,病魔真的就此夺去了您的生命,老师,您因为这一节课或这几天的课,就此离开了您心爱的事业、可爱的学生和美满的家庭,您值得吗?老师,我们的课可以由别的老师来代,即使无人来上,以后也可以补起来,但是,您的身体,真的再也耽搁不得了!

  这段话,以老师带病上课为话头,人情人理地劝诫老师善待自己,从长计议,从而使旧材料焕发出新的光彩。

  误区三:虚情假意,言不由衷

  【误区剖析】

  当表达真情实感成为许多地区中考作文试题的明确要求时,不少同学却因感情失真而屡屡失分。其主要表现有:

  一、胡编乱造,赚取同情。有人下笔就爱写自己并不存在的凄惨身世、不幸遭遇,以此来博得他人的同情心。由于作者缺少生活基础和感情体验,很容易露出虚情假意的“马脚”。

  二、情景不谐,生硬别扭。比如,光顾抒情,而没有描画人物或景物,结果情无所依靠,无所寄托。比如,干巴巴地叙完事,突然来一段异常“深挚”的抒情,由于缺少感情变化的铺垫和演绎,致使前后不协调,不一致。

  三、无病呻吟,感情苍白。以翻来覆去的表白来凑字数,尽是些空话、套话、假话、废话。这样的文章,感情苍白无力。

  【考场导航】

  一个优秀的作者,要善于以浓浓的真情去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激发读者丰赡的情感体验。按照“文如其人”的说法,要写出令人感动的好文章,既需要我们真诚为人,也需要我们用心感悟生活,学会融情于文。在具体方法上,可从如下方面着力:

  1、笔绘亲身经历。黄宗羲指出:“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自己经历过的事,由于有了切身感受,所以自己的心最容易沉浸进去,也就容易做到笔下生情。比如说,回想往事,心中依然有着或感动或热爱或愤怒的感情,经过心中的酝酿,你就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2、讲究设身处地。有时我们会写平时昕到、看到的事,由于这些事不是我们的直接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不到位,这时很容易出现感情欠缺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恰当的.作法是写作者在心中把自己换做是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特定情景、特殊心愿。

  3、恰当把握“火候”。抒情要做到恰如其分,首先要选好寄情的载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但他(它)必须承载或烘托出作者心中的感情。其次,要合理布局感情的走势。文中的感情变化线索要清晰、自然,感情的高潮宜于安排在文末部分。第三,抒情语言措辞要适中。坚决杜绝那些空洞的、夸大的、不实的矫情式抒情语言。

  【范文示例】

  习作《我发现了父爱》一文中写“我”感到父亲在费力地背“我”上医院,由此化解了平日里对他的误解的经过。下面就是作者的抒情文段:

  啊,父亲啊,我的父亲啊,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的父亲,他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父亲。他的儿子呢,实在是太渺小了,他竟然还误解了他父亲,他是多么不应该啊。我感到十分的惭愧,啊,人世间有多少爱啊。我决心好好学习,加快步伐向前进,不辜负我敬爱的父亲的期望,长大后报答我敬爱的父亲。

  文章刚刚写“我”对父亲的误解,突然一下子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什么“最最伟大”啊,什么“太渺小”啊,用语言过其实。采用第三人称,以“他”称父亲,抒情力度不够。表决心的话,针对性不强,显空洞。修改本文段,可以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面对对方倾诉,以强化抒情效果。从亲情的角度讲清自己的认识,让抒情变得实在真诚。请看: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修改后,换用第二人称写作,围绕亲情话题展示自己的认识,密切连结了前面的事与现在的情。将个人心理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结合,贴切自然,动人心扉。

  误区四:手法单一,表达乏力

  【误区剖析】

  我们都知道,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在一种文体的文章里,当然应该以某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但是,如果记叙文中从开头起,一直叙述到结尾;议论文中,从开头起,一直空讲道理到结尾;散文中,抒情不断;如此这般的作法,只会适得其反:带给人的是单调,乏味,表达效果差。有些同学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写记叙文,不用描写和适当的议论、抒情;他们写议论文,不用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写散文,不写景,不叙事,结果文章毫无生气、呆板沉闷,而且影响主题的表现。因此,文章大多被判到中等及以下之列。

  【考场导航】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优秀文章大多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产物,单独运用某一种手法很难写出出众的作文。这是因为,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有景有物,有人有事,有情有理,能够收到形象感人、意趣盎然的良好效果。一般而言,在记叙文里,除了记叙为主外,一定要以追求形象为目的,运用描写手法写好其中若干片段:比如人物的一连串动作,人物的神态变化,人物的活动场景,等等。同时,必要时要运用议论抒情,通过以情点染,以议升华。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说明文中,要通过增加议论抒情,适当以议点睛,以情着色。在议论文中辅以叙事和抒情,可收到情理相济、形象生动的效果。对于散文而言,更是要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启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抒发自己的情怀,做到各展其长。

  具体到一篇文章里,到底该增加哪种表达方式,这没有定论。一般而言,这需要因文而异,因内容而异,因主题需要而异,因作者的认识而异。也就是说,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表达主题,更能显示你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你就增添哪种方式。同时,增加的表达方式在种类上应该多一些,在篇幅上应该少一些,做到简明扼要。

  【范文示例】

  下面是《倾听》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那天放学回家,刚到村口,我就听见了那熟悉的旋律。张大伯站在那里吹笛子,我停下来听着。他的笛子吹得很好听,我远远地站着倾听,不去打搅他。真好听。后来他吹完了,停下来时看见了我,跟我打了个招呼。

  这本是一个让人心动和回味无穷的片段,但是由于作者采用单一的叙述手法,使得笛声的感染力和张大伯的忘情程度让人如隔幕纱,很难获得真切的感觉,因此文章的表现力大受影响。修改本文段,宜于调动想像,运用描写手法,展现笛声的感人力量。同时,要注意在记叙中涌动感情的潜流。请看:

  那天放学回家,刚到村口,我就听见了那熟悉的旋律。夕阳在山,洒下一片金辉。张大伯一动不动地倚在一棵老树旁,眼睛似睁似闭,手指轻轻地跳动着,嘴唇一张一翕,俨然一个技艺高超的笛子演奏家。我远远地站着倾听,不忍去打搅他。悠扬的笛声穿过耳际,直入心扉,犹如一股清甜的甘泉,滋润着我那干裂的心田。我陶醉于其中,闭上眼,似乎步入音乐的殿堂。睁开眼,只觉得小草都在翩翩起舞,沐浴在夕阳下,更显得婀娜多姿。

  夕阳竭力倾吐光泽,在她弥留的最后一刻为大地织成了一件金缕衫。我看着张大伯,发觉他绽开了笑脸,脸上的皱纹似乎也少了许多。我感叹着。一曲终了,他缓缓睁开眼,这才发现了我。

  修改后,以“我”的心灵感受为着力点,对优美的笛声进行了具体描绘,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带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误区五:思维平庸,思路狭窄

  【误区剖析】

  构思,是写作之前用心思酝酿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作者思维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文章的优劣。正因为如此,作文评分标准将“构思新巧”列为发展等级的赋分项。

  中考作文中,大量存在着构思平庸的“大路货”,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是疏于思考,众手一文。接到题目,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常常成为很多人的写作对象和内容。这么做的结果,就会带来选材、立意“撞车”频繁,因为人们在思维的起点上大都相似。比如说,见到“友谊”这个话题,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我与某某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照此来写,非常容易落入平庸的误区。第二,套用旧作,呆板僵化。或者套用自己以前写过的文章,或者套用自己以前读过的他人的文章,这种照抄照搬的做法,缺乏变通,机械呆板。第三,结构松散,裁剪不当。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缺少思考和规划,写到哪儿算到哪儿,结果文章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缺乏过渡,忽视照应,就像一盘散沙。

  【考场导航】

  写作者的构思,要做到又快又好,从而为自己的写作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1、激活思维。构思快慢、优劣的根本问题是思维方式问题。只有打破思维定势,改善思维,活跃思路,才会实现快速、良好的构思。应该大胆舍弃第一构思(即接到题目后的第一反应),转而从第二、第三甚至更多构思中获得写作思路。这样,就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想像思维等方法,打破时空限制,排除思想阻力,去发现新材料,寻找新主题,获得新构思。

  2、创新文体。尝试着运用非常规文体去表现生活,需要写作者转换观察和表达的视角,寻找全新的切入点,从而奉献出全新的构思成果。比如,矛盾集中的故事,你不妨采用剧本形式写作;为有利于展示各种观点,你不妨采用电视访谈的形式;人与动物交往的故事,你不妨运用拟人手法,借用童话形式,以动物口吻叙述。如此等等,都能够以新颖的构思给作文带来灵气和魅力。

  3、优化结构。在构思过程中,要着力为文章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结构。比如,可以用一条线索贯穿起相关材料,运用“彩线串珠法”;可以在文中反复使用同一句话或同一段落,运用“回环反复法”;可以用提问和作答来组成文章的结构,运用“亦问亦答法”;可以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将几件事或几个侧面围绕一个主题并列或交错展开,运用“三水并流法”;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巧合或抑扬转换等方式展开情节,运用“波澜起伏法”;还有排比构段、对比构段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结构形式,如果与相应的内容结合起来,一定是别有情趣,其美无比。

  【范文示例】

  习作《个性女孩》旨在表现“每一个女孩,都拥有自己的梦想,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的主题。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活泼的女孩拥有夏的活力,她给人带来活力和欢笑。而文静的女孩犹如秋天的小诗,她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平和与宁静。至于粗心的女孩呢,虽然大意,却用她的率真诠释出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这一段话,很能说明作者的构思不严密:一是出现了内容上的遗漏。虽然活泼的女孩与宁静的女孩相对应,但粗心的女孩则没有与之对应的描写。这种遗漏,是不利于表现“每一个女孩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的;二是描写上失之于简单,想像发挥不够。修改它,可以补上对细心女孩的描写,对其中的描写进行细化,增强画面感。请看:

  活泼的女孩拥有夏的活力,她在朝阳下奔跑,在夕阳中散步,她给人带来活力和欢笑。

  文静的女孩犹如秋天的小诗,在满是落叶的小径上散步,在不加修饰的琴房里弹奏,她给人带来的是心灵的平和与宁静。

  细心的女孩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惊喜,她用一双慧眼找寻人生细节的处处精彩。

  粗心的女孩虽然大意,却用她的率真诠释出真善美的人性之光。

  修改后,通过对比构段,内容上相互映衬,共同服务于主题,形式上做到了结构匀称、精致。读起来一目了然,眉目清晰。

  误区六:用句呆板,语言平淡

  【误区剖析】

  再新鲜的素材,再高远的立意,再别致的构思,假如不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达出来,终归是水中月、镜中花。同时,如果你的语言是枯燥乏味、苍白无力的,那上述一切也将会黯然失色。事实上,很多同学满足于语言通顺这个基本要求,忽视对语言生动、形象的追求,结果导致文章语言上出现诸多问题。

  1、词汇贫乏,用词重复。惯于使用脑海中有限的词语,惯于使用平日常用的词语,比如,写到人物的激动,就会说“我十分激动”、“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语无生气,淡而无味。

  2、句式单调,缺少变化。不用疑问句,不用感叹句,不用祈使句,只是钟情于陈述句——并且都是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注意:应该有承前或蒙后省略成分的句子),这样下来,单调乏味,表现力差。

  3、忽视修辞,语无声色。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个词用上来就行;也不管能否有更生动的词语替换它,懒得启动联想和想像,因此,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被搁置一边。文章充斥着散句,句子缺少节奏感。

  【考场导航】

  近年来,中考作文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作文语言准确、通顺,还要求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文句有意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1、追求形象,推敲用词语。在动词、形容词、语气词等词语的使用上,要仔细辨明词义、范围、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努力做到“一字传神”。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活用,采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成语活用等方式,再现特定的情景、特殊的感情。

  2、附加成份,大胆用修饰。很多同学的语言只有光溜溜的主干成分,缺乏修饰成分,结果语言平淡,缺乏表现力。如果恰当地以定语、状语、补语加以修饰,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细致刻画,语句就会大为增色,变得形象丰富了。

  3、讲究搭配,灵活用句式。长句长于严密周到,短句长于简洁有力,整句长于整齐匀称,散句长于灵活多样。在行文中做到长短句、整散句交错使用,可以使句型错落多姿,节奏富于变化,营造出文章的参差美、匀称美。

  4、追求贴切,适时用修辞。优秀的作文语言,决不能缺少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比喻手法带来形象生动,拟人手法带来亲切活泼,排比手法带来了气势磅礴,夸张手法带来了风趣幽默等等。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文章的语言会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范文示例】

  下面是《品味风雨》中的一段话: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雨之中,陆游还念着国家的安危,国家还在他的心头。他的诗歌就是明证。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这几句话,摆出陆游诗歌之后就一再说他爱国,语意重复的多,用句平淡,感染力很差。修改它,必须发挥想像,通过充实附加成分,形象地描述人物的特殊处境和心理状态,注意运用一些整句,以增添凝练美、匀称美。请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电闪雷鸣,风席卷而来,雨倾盆而下,悲痛的心情在风雨的敲击下越发沉重。王师北定中原日,怕是人老西去时,不视双鬓斑白,只知丹心跳动,祖国呀,在风雨中飘摇,在风雨中沉沦。年逾半百,却想听听金戈铁马之声,却想看看纵横沙场之势。梦中,风雨越大,渐渐地又果真见到那杀声震天的战场,那拼死杀敌的将士,但愿不是梦,风雨,以一颗爱国的心听来,悲壮得如同战场上的厮杀之声,令人振奋而又期待。

  修改之后的这段话,长短句交错,整散句汇集,读来情涌心中,念来琅琅上口。若干文言词句夹杂其中,增添了文章的典雅和整饬美感。这种语言表达完全符合描述对象和内容的需要。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