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縋字的意思解释
  • 拼音: zhuì
  • 部首:
  • 笔画数:15
  • 五笔:XTNP

zhuì ㄓㄨㄟˋ《廣韻》馳偽切,去真澄。微部。


  1. 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説文•糸部》:“縋,以繩有所縣也。”
  2. 繩索。《廣雅•釋器》:“縋,索也。”

英语 climb down rope; hang by rope

法语 suspendre

© 作文档在线字典

詳細字義


zhuì

(1) (形聲。从糸( ),追聲。本義:糸在繩子上放下去)

(2) 同本義 [let down (with a rope)]

縋,以繩有所懸也。——《說文》

夜縋納師。——《左傳·襄公十九年》

子佔使師夜縋而登。——《左傳·昭公十九年》

[燭之武]夜縋而出。——《左傳·僖公三十年》

敵兵攻城,身督戰,募壯士縋城而下。——《宋史》

又如:縋關(從關門旁緣繩而下);縋城(由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緣之而下)

(3) 拽;拉 [pull;draw]

如:縋牛(拉牛;牽牛);縋手(拉手)

詞性變化


zhuì

(1) 繩索 [rope]

登者六十人,縋絕,師鼓譟,城上之人亦噪。——《左傳》

又如:縋絕(繩斷);系縋(繫結繩索)

© 作文档在线字典
ㄓㄨㄟˋzhuì
  1. 以繩索懸綁物體往下墜送。《說文解字·糸部》:「,以繩有所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夜而出。」唐·劉禹錫〈機汲記〉:「及泉而修綆下,盈器而圓軸上引。」

© 作文档在线字典
【未集中】【糸】 縋·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0

【廣韻】【集韻】【韻會】𠀤馳僞切,音膇。【正韻】直類切,音隊。【說文】以繩有所懸也。【博雅】縋,繩索也。【左傳·僖三十年】夜縋而出。【註】縋,縣城而下。

© 作文档在线字典
字源演变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說文 秦系簡牘 楷書 楷書 楷書
      「縋」 說文‧糸部   「縋」 「缒」 「縋」
字形对比
内地台湾香港日本
异体字
【卷十三】【糸】 《說文解字》

以繩有所縣也。《春秋傳》曰:“夜縋納師。”从糸追聲。持僞切

《說文解字注》

(縋)㠯繩有所縣也。縣者,系也。以繩系物垂之是爲縋。縋之言垂也。玄應引縣下有鎮。春秋傳曰:夜縋納師。見左傳襄十九年。从糸追聲。持僞切。按當持位切。古音在十五部。

© 作文档在线字典

国际音标 tʂuei˥˧ 日语读音 SUGARU韩语罗马 CHWU现代韩语

客家话 [海陆腔] chui6 [客英字典] chui5 [台湾四县腔] cui5 [陆丰腔] chui6 [客语拼音字汇] cui4 [梅县腔] chui5粤语 zeoi6

近代音 照母 齊微韻 去聲 墜小空;中古音 澄母 寘韻 去聲 縋小韻 馳僞切 三等 合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定母 灰部 ;王力系统:定母 微部 ;

© 作文档在线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