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
黏字的意思解释
  • 拼音: nián
  • 部首:
  • 笔画数:17
  • 五笔:TWIK

nián ㄋㄧㄢˊ


  1. 像胶或糨糊的性质:~性。~液。~土。~米。

英语 stick to; glutinous, sticky; glue

德语 klebrig, pappig"

法语 collant,glutineux

© 作文档在线字典

详细字义


nián

〈动〉

(1) 粘连;胶合 [adhere;glue;paste;stick]

黏,相着也。从黍,占声。字亦作粘。——《说文》

黏,合也。——《苍颉篇》

则无黏滞之音矣。——《礼记·乐记》

又如:黏贴(黏附张贴);黏带(黏连牵挂);黏补(修补);黏接(黏合连接)

(2) 贴近;接贴 [press close to]

如:黏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黏空(耸入高空,仿佛与天相连)

词性变化


nián

〈形〉

具有黏性的。同“粘” [glutinous;sticky]

如:黏米;黏土;黏湿(黏糊潮湿)

© 作文档在线字典
ㄋㄧㄢˊnián
  1. 膠附、黏住。如:「黏貼」、「照片」、「郵票」。漢·王褒〈僮約〉:「雀張烏,結網捕魚。」

  2. 糾纏。如:「這小孩子很黏人。」

  1. 有黏性的。如:「黏液」、「黏土」。唐·白居易〈三謠·朱藤謠〉:「泥雪滑,足力不堪。」

  1. 一種圍棋下法。將兩顆棋子相連接,以鞏固陣地與解除對方威脅或進攻。

  2. 詩句平仄協調稱為「黏」,失調稱為「失黏」。

© 作文档在线字典
【亥集下】【黍】 黏·康熙筆画:17 ·部外筆画:5

【唐韻】女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尼占切,𠀤音䬯。【說文】相著也。【廣韻】黏麴。

又【韻會】亦作溓。【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註】鄭司農云:溓讀爲黏。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黏蟬縣。

又【正韻】尼欠切,聶上聲。【集韻】䵒也。【正韻】膠黏。

又稠也。 俗作粘。

© 作文档在线字典
字源演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黏」 說文‧黍部「黏」
字形对比
内地台湾香港日本
异体字
𥹽 𪏹
【卷七】【黍】 《說文解字》

相箸也。从黍占聲。女廉切

《說文解字注》

(黏)相箸也。有叚溓爲黏者。如攷工記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是。从黍占聲。女廉切。七部。

© 作文档在线字典

国际音标 niæn˧˥ 唐代读音 niɛm日语读音 NEBARU韩语罗马 CEM现代韩语

客家话 [海陆腔] ngiam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m2 [客英字典] ngiam2 [宝安腔] ngiam2 [陆丰腔] zham1 [台湾四县腔] ngiam2 [梅县腔] ngiam2 [东莞腔] zam1粤语 nim1 nim4 zim1潮州话 娜奄1 [潮州]罗奄1 ,niam1 [潮州]liam1 [澄海]niang1

近代音 泥母 廉纖韻 平聲陽 鮎小空;中古音 孃母 鹽韻 平聲 黏小韻 女廉切 三等 開口;上古音 黄侃系统:泥母 添部 ;王力系统:泥母 談部 ;

© 作文档在线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