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导游词

2024-11-0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鄂尔多斯导游词

  欢迎来到天边的绿洲----额济纳,欢迎来到神舟号升起的地方----额济纳,欢迎来到神秘美丽的额济纳。我叫 ,是诸位本次大美额济纳探秘之旅的地接导游(如果还有地接车,需要介绍司机),在随后的几天内,我将会陪同大家去领略“中国最美丽的秋天”额济纳胡杨林的超凡魅力,去品读居延文化遗存的无尽沧桑,去航天城见证伟大祖国的蓬勃发展,我(和司机师傅)将会竭诚为大家提供旅游服务,尽力使大家拥有一个快乐、丰富的旅游体验。当然,额济纳旅游处于开发初级阶段,各方面的服务也许很难尽如人意,我自己的导游服务工作也在不断学习提高中。相信各位贵宾会用最智慧的眼睛发现美丽,用最宽容的心包容不足。在此,再次先向各位贵宾致以敬意和谢意。

  几个小问题提请各位贵宾注意:一是请大家在旅游过程中注意安全。额济纳美丽绝伦的风景会让您的照相机分外忙碌,照相摄像时千万注意脚下以免摔碰,尤其在路边拍照时要特别注意过往车辆。要注意妥善保管好携带物品,防止丢失或损坏。如果参加骑骆驼、沙滩车等游乐项目,要认真听取工作人员对安全事项的介绍。二是请大家保持高度团队意识,按时集合、准时上车,相互之间互谅互让,保证团队整体行程有序进行。三是额济纳是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务请大家尊重当地文化、遵守一些特殊规定,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其实我想这些问题大家比我想的更多,也会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我们今天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较为详细介绍本日游览、就餐、住宿等方面的安排,去哪些景点、多远距离、多长时间车程、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就餐时间、住宿时间及地点等)。现在我们前往的第一个目的地是。。。。。。

  (北线前往居延海途中)

  尊敬的(同前),我们现在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02度、北纬42度,这里是天边的绿洲额济纳,这里是神舟号升起的地方额济纳。从行政划分方面讲,额济纳隶属于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面的一个旗。额济纳旗东与阿拉善右旗毗邻,西南与甘肃省酒泉市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全长507.147公里。旗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1398公里,距阿拉善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640公里。向东760公里途经内蒙古阿拉善盟府巴彦浩特可直达宁夏首府银川,往西南397公里途经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就是东风航天城和鼎新机场可到达甘肃省酒泉市,朝北77公里便是中蒙边境的中方策克口岸。额济纳旗辖3个苏木、2个镇、1个国营农场及13个嘎查、1个社区、4个居民委员会、8个生产连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有蒙古、汉、回、满、藏、土家等9个民族2.5万多人口。旗境东西最长488.59公里,南北最宽处324.22公里。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台湾省的面积。20xx年,全旗GDP 达到 亿元,财政收入 亿元,城镇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 元,农牧民人均收入 元,这些经济指标总量同比其他旗县算是比较小的,但是按人均来算,都走在全自治区前列。其实额济纳有很多的全自治区“第一”,比如额济纳是全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旗县,是全自治区年柴油销售量最大的旗县。也许大家以前没有想到吧?神奇美丽的额济纳,有太多的神奇,这都需要我们在随后的旅行中慢慢了解。

  刚才我介绍到了“旗”、“盟”等名词,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在行政称谓上有些独特。我们所说的“盟”相当于内地的“地区”或者辖县的市,我们所说的“旗”相当于内地的县。这种称谓由来已久: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度上建成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xx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xx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大清统一,太宗皇太极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满清统一全国后,将蒙古地区划分为多个“旗”,每旗有固定的游牧区域,为一行政单位,册封旗王-----扎萨克负责管理。为加强对旗务的管理,又实行“会盟”制度,即相邻的几个旗推选出一位盟主,各旗定期举行会盟,协调处理相关事务,朝廷可派员参加来加强管理。现在,内蒙古地区“盟”、“旗”的称谓还在延用。“旗”相当于内地的县,“盟”相当于内地辖县的市或地区。我们把乡称为“苏木”,把村称为“嘎查”。

  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讲,额济纳位于华东板块与西亚板块的过渡带上,是阿拉善高原台地的西北角,它的西部与东部多为低山丘陵,中部为高原盆地,地势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域海拔高度1200~1400米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低900米,最低点西居延海,海拔820米。主要山脉、山峰为马鬃山,海拔高度1600米。额济纳属内陆干燥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风沙多等气候特点。最冷在一月,平均气温-11.7—-13.5℃,极端最低气温-37.6℃;最热在七月,平均气温25.5—26.4℃,极端高温40℃以上。年均气温在零上7.8—8.5℃之间。早晚凉,中午热,日夜温差较大。无霜期天数最短179天,最长227天。年均降水量37.9—49.3毫米之间。蒸发量最大为4123毫米,是降水量的109倍。春季冷暖空气交流频繁,冷热无常。每年三、四月间,出现低温或前暖后冷的“倒春寒”,并伴有浮尘、大风和沙暴;夏季酷热少雨,常出现干热风;秋季晴朗,一般无大风,降雨多集中在八、九月份;冬季漫长,多出现大风、寒潮现象。常见天气现象多风。春、冬季各月发生较多,尤以春季为甚。年均大于8级以上大风日数44天。大风常伴随沙尘暴,年均沙尘暴次数14次。额济纳大部分地区是戈壁与沙漠,在中部地区是一个天然绿洲。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干流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14.29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流水系11.6万平方公里)。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03公里,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平均降水量350毫米,植被较好,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河长185公里,流域面积2.56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40毫米,以张掖地区为核心的人工灌溉绿洲面积较大,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产区。正义峡至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为下游,河长333公里,流域面积8.04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47毫米,是黑河流域生态最为脆弱的重点地区。黑河因水道浅宽且多沙,大船无法行驶,只能用用皮筏摆渡,因其水弱不胜舟楫,故称“弱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说的就是这条河。黑河在额济纳境内流程250多公里,河道平均宽150米左右,正常水位1.5米左右,平均流量200—300立方米/秒之间。额济纳河过狼心山分水闸后分为东、西河,进入额济纳三角洲又分成19条更细小的支流,这些支流呈扇形漫过,最后汇集到居延海,在苍茫戈壁中央养育出了这样一个70多万亩面积的天然绿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绿洲。

  从人类文明进程方面来讲,额济纳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我们的交融、对撞面上,也是东方石器文化与西方石器文化的衔接点。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在亚欧大陆北纬35度-----55度的广阔空间里,分布着广袤的草原。这条绿色草原地带东起中国的大小兴安岭,向西穿越新疆、西亚,一直延续到欧洲。最东端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三大天然优良牧场之一,历史上也成为许多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在这里崛起后迅速向南、向西扩张,刮起一次次的飓风席卷亚欧大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区。额济纳绿洲位于这条草带的中间,四周都是戈壁、沙漠。这个北纬42度的绿洲已经远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大本营,但是又非常适应农业生产。额济纳绿洲又是衔接八河源草原、祁连山草原、阴山草原的交通枢纽,也是一处优良的牧场。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额济纳独特的文明进程。历史上当农耕政权强大的时候,居延绿洲就成为深入草原的屯兵戍边之地,甚至成为强大王朝的内陆地区。当草原政权强大的时候,居延绿洲就成为重要交通驿站和商贸集散地,当年的马可波罗就是从这里前往中原。而当农耕和草原成为不统一政权,处于对立相持局面的时候,居延绿洲成为农耕政权与草原政权都无法掌控、无暇顾及的地区,人类文明就走向衰退。所以,额济纳地区历史上人类的文明活动总是起起落落、坎坎坷坷、断断续续。这里曾经是老子化胡,这里曾经是苏武牧羊,这里曾经汉家将士的思乡之苦,这里曾经是匈奴铁骑的浴血疆场,这里曾经有过太多的辉煌,这里也曾经凋落过太多的传奇。这方面的历史我会在我们随后的行程中继续给各位贵宾介绍。

  前面给各位贵宾介绍了,额济纳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额济纳的蒙古族大多数属于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落。有一部电影大片------《东归英雄传》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个部落先祖们英勇的故事。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土尔扈特部落原名为克列特(也称客列亦惕),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前,他们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游牧,其部落首领为王罕(当时称脱里汗、翁罕,后被金国封王,人称其为王罕,部分史籍误译作汪汗),曾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结为“安答”(结义兄弟),故成吉思汗称之为“父罕”。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前期阶段,曾经得到过王罕得大力帮助,后因势力之争被成吉思汗击败。在蒙古托忒文及胡都木文中,客列亦惕一词的词根中有“强大”、“强盛”之意。又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警卫”亦称土尔扈特,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土尔扈特“护卫”、“警卫”之意。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把“土尔扈特”一词翻译为“剩人”、“余人”或“剩下的部落”、“余下的部落”的意思,意为剩余在俄国的最后一批人、一个部落。在外文书籍中称“土尔扈特部落”或总称,1620xx年西迁至俄国土尔扈特部落为首的卫拉特各部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卡尔梅克”其意为“迁移者”、“流浪者”。明正统二年(1437年),卫拉特部落的脱欢太师将客列亦惕部落正式更名为土尔扈特部落。

  明末清初时期,新疆地区的卫拉特部落,也就是清朝时期称为额鲁特,逐步演化成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准格尔四部。明末清初,卫拉特各部由于牧场拥挤等诸多原因,经常性发生摩擦,逐渐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也有取代和硕特部担任盟主之意。1620xx年,土尔扈特部落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本部落的属民以及和硕特、杜尔伯特、辉特等部落的部分属民,共计5万户,25万人,带领他的6个儿子,离开故乡向西迁徙。1630年,土尔扈特部落到达伏尔加河中下游沿岸的草原上,开始安置牙帐,放牧牛羊。和鄂尔勒克死后,其长子书库尔岱青励精图治,部落逐步发展强大起来。到17世纪60年代,书库尔岱青正式称“汗”,建立起土尔扈特汗国。

  1761年,渥巴锡继承汗位。此时的沙皇俄国势力十分强大,他们不但向土尔扈特分派大量兵役和税赋,还要求土尔扈特人们改变宗教信仰、加入沙俄国籍。土尔扈特人民“过着地狱一样的生活”。为了摆脱沙俄的压迫与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1771年1月7日,土尔扈特人民在渥巴锡的率领部族共33361户,168083人踏上了重返祖国的征途。渥巴锡的部族冲破沙俄的重重堵截、克服极端恶劣的天气,历时7个月、行程1万多里的伟大东归,付出了巨大牺牲,最后66013人回到祖国怀抱。成为人类迁徙史上罕见的壮举,书写了伟大的爱国诗篇。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阿玉奇汗的侄儿阿拉布珠尔携507人前往西藏礼佛,5年后(1720xx年)起程返回伏尔加河畔的汗国。途经准噶尔地区时,因此时准噶尔部与土尔扈特部交恶,归路被阻,阿拉布珠尔请求康熙划分牧地内附。1720xx年,康熙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勒,划阿尔金山以东、嘉峪关外党河一带为其牧地。1720xx年(雍正七年),阿拉布珠尔之子丹忠因其牧的狭窄,请求移牧额济纳河流域得到雍正准许,1730年,丹忠率部进入额济纳绿洲。1741年丹忠去世。1754年,清廷设额济纳土尔扈特特别旗,授丹忠之子罗卜藏达尔扎贝勒爵、札萨克印。这些人就是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的先祖。

  (抵达居延海附近)

  尊敬的(同前):我们马上抵达居延海景区。居延海是一个神秘游移的海子、一个死而复生的海子,一个对于中国生态具有很大影响的海子。前面已经介绍,居延海是黑河的最终归宿,是黑河的“阑尾”湖。据卫星云图研究,历史上的居延海水域面积达到26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后来因为地质变迁和上游水量减少,居延海面积逐渐缩小。在秦汉时期,居延海的水域面积有760平方公里。昔日的居延海烟波浩淼,神情幻化,气势颇为壮观。每当夕阳西下,便有紫气于湖面隐隐生成,袅袅不绝。对此,匈奴居延部落曾加以供奉祭祀。相传,西周之末,道教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冉冉西游,来到位于河南灵宝东北的函谷关为天水人尹喜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之后,便西行千里,没入流沙得道成仙。据说,庄子也是在梦境中,化为蝴蝶后幻为一缕青烟,从居延海成仙升天。神话虽已无从考证,但这些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却是真的。到建国初期,居延海的水域面积存有300平方公里左右,并且已经分为东居延海、西居延海和天鹅湖三块水域。

  “额济纳”,是国内唯一传承使用的党项语,为“黑水”之意;“居延”为匈奴语,为“天海”之意;我们还要前往参观的策克口岸,“策克”为蒙古语,为“河湾”之意,从这些湿漉漉的地名上,我们可以遥想这里曾经是怎样的水乡泽国?居延海碧波荡漾,漂浮着太多的边塞诗篇;黑戈壁广袤无际,升腾过太多大漠孤烟。我们看看四周,河在哪里?水在哪里?四周是不毛之地,是沙尘暴的策源地。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黑河上游是甘肃张掖地区。张掖古称沧州,是河西走廊上重要的农业基地,有“金张掖、银武威”只说。现在张掖地区的人口增加到180万,其中三分之二是农业人口。上游的农业开发,修建了29座水库。为保障航天城用水,又修建了第三十座水库。自此,黑河下游的来水越来越少,后来干脆完全断流。失去水源供给的居延海面积急速缩小,上世纪60年代,西居延海干涸,90年代,东居延海和天鹅湖相继干涸。湖床裸露在烈日之下,经过暴晒和风湿,碎石和土壤沙化为细小的粉尘,伴随着西风席卷华北、京津唐地区,成为中国沙尘暴的最主要策源地之一。

  20xx年1~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8次较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沙尘危及西北、华北、东北乃至华东等地,危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强沙尘暴从何处而起,沙尘源在哪里?引起了国家领导的关注。这样派专家组进入西北地区考察最终定论于“沙起于额济纳”。在20xx年5月12日,由中央电视台赛娜做为制片人摄制的《沙起额济纳》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中播放后。人们对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外的影响感到震惊。当时正在内蒙古视察工作的朱鎔基看完此片后,第二天便对水利部汪恕诚部长讲“保护额济纳生态环境不仅是对额济纳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内蒙、甘肃的保护。对航天事业的发展,边境稳定意义十分重大,要用半年的时间解决好黑河的管理问题”,朱镕基和时任副的温家宝都批示“要让居延海再次波涛滚滚……”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国家水利部根据批示精神,在黄河管理委员会框架下设立黑河管理局,协调黑河上下游用水问题,投入巨资对居延绿洲进行抢救性保护。

  按黑河管理局分水方案,上游在每年农业用水高峰期结束后统一开闸放水,每年向额济纳放水5亿立方米。20xx年黑河首次实现跨省区分水,滚滚黑河水再次滋润额济纳大地,干涸了整整20xx年的东居延海终于迎来了生命之水。朱镕基得知这一消息后欣然批示:“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而特书。”现在,居延海水域面积恢复到40多平方公里,沿河胡杨林再现生机,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好转。

  中国严重缺水,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西部更是缺水。有水则兴、无水则衰。额济纳地广人稀,人均国土面积达8000亩之多。如果按北京市区的地价来算,如果一平方米算3万元,那么8000亩土地就是1600亿元。是胡润中国富人排行榜首富资产的2倍还要多。当然,这只是一个开玩笑的算法。但是,水确实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因素。黑河下游的自然流量一个是12亿立方米左右,现在的分水量只有5亿立方米,不足自然流量的一半。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的分水量只能延缓居延绿洲的消失,并不能满足居延绿洲的完全恢复。如果实现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同时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全面、艰巨的历史性课题,也请各位贵宾能够提出宝贵建议。

  (居延海边)

  尊敬的(同前):我们现在已经来到居延海边。黑河成功分水20xx年来,居延海水域面积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现在的居延海水域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以上。海边芦苇摇曳、水面上水鸟飞翔,水底鱼儿相戏,一片生机盎然。前方“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几个大字,是额济纳人民对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永远纪念。居延海的日出美景和清晨的芦苇花闻名遐迩,等会我们选择最佳角度进行拍摄。

  来到居延海,还有两样美味需要给喜欢美食的朋友推荐,一是居延海大头鱼,二是居延海螃蟹。

  (宝日敖包。可在途中介绍,也可现场介绍)

  尊敬的(同前):有一首名叫《十五的月亮》的男女声二重唱情歌,在座的朋友有没有会唱的?敖包相会更是一个美丽的期待。我们现在抵达的就是额济纳宝日敖包。“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为“堆子”、“石碓”或“鼓包”的意思。北方游牧民族祭祀敖包的历史相当悠久,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成为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日”是蒙古语紫色的意思,前面介绍过居延海经常紫气升腾,所以居延海海边的这个敖包便名为宝日敖包了。

  祭祀敖包的含义最初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祈祷风调雨顺、吉祥顺利之意,后来演变成祭祀家乡的标志。在蒙古各部,小到村落,大到部落联盟(以后为巴格、苏木、旗、盟),都有自己的“敖包”。每当出征、行猎、走“敖特尔”(放牧),取得重大收获,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敖包耐尔”(敖包盛会)也就自然形成。

  敖包是用石块、泥土、柳条、梭梭(扎干)堆积而成的塔形建筑。它是游牧民族供奉神物的象征。在阿拉善辽阔的草原上,经常能够看到它的身影。敖包通常建在山顶、隘口、湖畔、路边、沙滩高处等显眼的地方。具有一定规模的敖包一般都建在圆坛上,环叠三层石台,基础宽广厚实,下大上小,犹如一座圆形的石塔。敖包正中有一木杆(蒙语称“达刺格”)杆端安有铁矛、矛锋四刃,分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铁矛下方承一铁盘,盘上缀有马鬃,作为垂缨,这就是敖包的顶饰——苏勒德神物。苏勒德是蒙古语,意为成吉思汗的长矛。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出征打仗,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千棵树的地方,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成吉思汗翻身下马,将马鞍举向天空,大声喊到:苍天啊苍天,请您救我!只听一声巨响,一柄长矛从天而降,挂在树梢上。大将木华黎登上枣红马背,取下神矛,成吉思汗挥舞神矛杀退敌军。苏勒德从此成为蒙古族供奉的神物,也成为凝聚蒙古族精神的象征。

  苏勒德周围用松枝、柳条等装饰。敖包的东、西、北三方各竖三根木杆,顶端分别刻有日、月、云图形,用彩带与苏勒德相连,悬挂着哈达、经幡。黄教传入蒙古地区以后,对敖包的改造很大,原来就是石堆饰以柳条,作为萨满教祭祀长生天的地方,又是一方山水之神的载体。马、佛灯、五雄、七曜、二十八宿和喇嘛念经,都是后来有的,喇嘛成为敖包祭奠的主要人。祭敖包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的五、六月份牧草返青时节,有的为春秋雨季。祭祀时,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诵经,点起一堆火,往上加柏枝,叫烟祭。这时喇嘛们铃鼓大作、经声琅琅。随着经声,人们走上敖包,手拿瓶酒,开始转走敖包,据说转够三圈就行了。绕着圆圆的敖包不停的流动,正是一种天体永恒的象征。一边走,一边把酒扬撒到敖包上。

  诵经声再度响起的时候,主持者开始从全羊上割肉。羊主人和香客也走上来,从各处割取少量的肉,还有各种祭品的德额吉,象征性地泼撒到敖包上。在敖包上插柏枝、献哈达、挂彩旗,在木架上拴挂各类牲畜连绳,串起来的羔羊耳记等,将带来的鲜奶、酥油、奶茶、食品或酒等洒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风调雨顺,牲畜兴旺。青年男女往往结伴游玩、谈情说爱、约定终身。上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电影制品厂摄制了一部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就是本部电影的插曲。后来这部电影并没有热播,但这首歌却广为流传,敖包相会浪漫的场景成为美女帅哥的向往,以至于很多外地朋友以外敖包就是用来约会的地方。

  敖包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同样融入现代文化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历史积淀的敖包文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祭祀敖包时又经常增加物资交流、文化演出、商贸洽谈等诸多内容。现在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大家可以自行祭祀一下敖包,或者演绎一下敖包相会的浪漫。

  (策克口岸。部分途中介绍,部分现场介绍)

  尊敬的(同前):前面就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血脉相连的异国他乡----蒙古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蒙古。外蒙古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首府为库伦,现名乌兰巴托。蒙古国面积共计200万平方公里,人口268万,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0%,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

  在中国近代史那段辛酸岁月里,中国政局动荡、内战四起,沙俄策动了外蒙古“独立”事件,后来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外蒙古与1920xx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随后国民政府表示支持蒙古入联合国。2月13日,国民政府与蒙古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10月16日,蒙古与中国建交。1994年两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表示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92年1月,外蒙古通过宪法,改国名为蒙古国,蒙古国划为21个省和首都。建立设有总统的议会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任期4年,最多可连任一届,并且实行多党制。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畜牧业是蒙古国民经济的基础,素有“畜牧业王国”之称。蒙古国地下资源非常丰富,现在已探明的就有80多种。蒙古国奉行开放、不结盟、多支点的和平外交政策,尤其与中国保持着很好的睦邻友好关系。

  策克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清末民初,这里就是北平、绥远(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包头至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和甘肃河西走廊至外藩蒙古(今蒙古国)的商道交汇点,曾呈现出“商号林立,货堆如山,驼队衔接不绝于途”的繁盛景象。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