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论文的格式

2024-12-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1 题名

1.1 题名的概念
  题名,又叫文题、题目、标题(或称“总标题”,以区别于“层次标题”),是论文的总纲,是能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


1.2 题名的一般要求


1.2.1 准确得体


  题名应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而不实的词藻。


  常见的毛病有如下几种:
  1)题名反映的面大,而实际内容包括的面窄。例如:
  ①新能源的利用研究
  实际上文中只讨论沼气的利用问题。沼气只是“新能源”中的一种,显然原题过于泛指和笼统。可改为“沼气的利用研究”或“沼气的利用”。
  2)标题一般化,不足以反映文章内容的特点。例如:
  ②论自动化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此题名不能引人注目,因为与此类似的题名已经不少,很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都在阐明工业自动化的作用,而该文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首次提出了对于这一论题的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一系列的计算,得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②改为“自动化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的定量分析”,就反映了这篇论文的特定内容“定量分析”,即有别于其他的一般性论述文章。
  3)不注意分寸,有意无意拔高。比如有的作者,其课题的研究深度并不大,却常常把“……的机理”、“……的规律”一类词语用在题名上。比较客观的做法是,除确实弄清了“机理”、掌握了“规律”而外,一般地取名为“……现象的(一种)解释”、“……的一种机制”等比较恰当,比较慎重,也留有余地。


1.2.2 简短精练
  题名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gb7713-87规定,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我们应把这“20字”视为上限,在保证能准确反映“最主要的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
  这里介绍几种减少题名字数的方法:
  1)尽可能删去多余的词语。例如:
  ①××港自引船增多对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可改为“××港自引船增多对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
  2)避免将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例如:
  ②叶轮式增氧机叶轮受力分析探讨
  “分析”与“探讨”义近,保留其一即可。据文章内容可以删去“探讨”。
  3)题名不易简化时,可用加副题名的办法来减少主题名的字数(当然,列副题名不单是为了减少主题名的字数)。例如:
  ③弧齿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按大轮齿面上任一基准点配切小轮的原理共30个字。从需要考虑,原理很难简缩,但可改为:弧齿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切齿调整计算新方法——按大轮齿面上任一基准点配切小轮的原理。
  采用了副题名,整个字数可能还不少(此例总字数还增加了),但不会使读者感到题名过长,而且编排页眉也很方便(按惯例,页眉可以不排副题名)。
  采用副题名不单单是为了减少主题名的字数,下列场合还可以采用副题名:a.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内容;b.一系列研究工作用几篇论文报道,或者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的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c.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伸或说明的情况。


1.2.3 便于检索
  题名所用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题名中一定要有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关键词多一些更好。这一点只要避免了题名“笼统”和“空泛”就比较容易做到。


1.2.4 容易认读
  题名中应当避免使用非共知共用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等。


1.3 题名的文字要求
  题名在文字表达上还有特殊要求,那就是题名比内容的行文要求更高,即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和逻辑规则,决不能出现语病,同时还要尽量做到给人以美感。


1.3.1 结构应合理
  1)尽可能不用动宾结构。习惯上题名不用动宾结构,而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例如:
  ①研究一种制取苯乙醛的新方法
  这是动宾结构(研究+新方法),可改为偏正结构:“一种苯乙醛制取新方法的研究”;按题名精练原则,可以改为:一种制取苯乙醛的新方法。
  例外的是,若中心动词带有状语,则仍可用动宾结构。例如:
  ②用机械共振法测定引力常数g
  由于中心动词“测定”带有状语“用机械共振法”,无法将“测定”作为名词而把②改为以“测定”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所以仍可以用动宾结构(测定+引力常数g)。
  还有一种例外,即“(试)论……”、“(浅)谈……”等形式的题名可用动宾结构。例如:
  ③试论物流系统的网络模式
  2)注意选用定语词组的类型。不注意定语词组类型的选择,有时会产生歧义。例如:
  ④研究模糊关系数据库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按文章作者的本意,原题名的中心语是“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其定语是“研究模糊关系数据库(的)”,但组合结果却可能使读者理解为“研究”“几个基本理论问题”。问题出在定语采用了动宾词组(研究+模糊关系数据库),而应当改为主谓词组(模糊关系数据库+研究)。修改后的题名为“模糊关系数据库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最好是改为:“模糊关系数据库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1.3.2 选词应准确
  题名用词应仔细选取,否则会使语意不明或产生逻辑错误。例如:
  ①煎炸油质量测试仪的研制
  在汉语里,“质量”一词有2种完全不同的含义:一种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英语为mass),另一种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英语为quality),两者毫无关系。从文章内容看,该测试仪是用来测量煎炸油的品质指标,而不是用来测量煎炸油的多少,所以,将“质量”改为“品质”,表意比较准确。


1.3.3 详略应得当
  1)避免“的”的多用和漏用。语法规则要求,联合词组、偏正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介词词组做定语时,中心语之前需用“的”;而修辞规则又要求,多项定语中的“的”字不宜多用。因此,题名中某处该不该用“的”,既要用语法规则,又要用修辞规则来“综合”检查-用了“的”修辞效果不好,不用“的”也通顺,就不用“的”;若不用“的”便不通顺,那就应当用“的”。例如:
  ①专家系统结构的分析
  不用“的”既通顺又简练。
  ②高层建筑变水量供水电气控制系统
  可改为“高层建筑变水量供水的电气控制系统”。原题名未用“的”,使定语同中心语界限不清,不便理解。
  2)删去多余的词语。题名应简洁,“多余”是拟定题名的大忌。本部分1.2.2中已举例说明,这里不再讨论。
  3)不能随便省略词语。省去了不该省的词语,叫做苟简。题名中出现苟简,同样会造成语法和逻辑错误。例如:
  ③车辆维修器材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
  按文章应改为“车辆维修器材管理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其中,“管理”一词不能省,因为在这里,计算机处理的不是“器材”的信息,而是“器材管理”的信息。


1.3.4 语序应正确
  题名的语序不对,有时造成语意混乱,使人不知所云。例如:
  ①计算机辅助机床几何精度测试
  正确的语序是:机床几何精度的计算机辅助测试。
  题名中结构助词“的”的位置不能忽视,否则表达的可能不是作者的本意。例如:
  ②拱坝的应力特点和分布规律的探讨
  第1个“的”放错了位置,就成为“拱坝的应力特点”和“拱坝的分布规律”。前者读起来拗口,要不拗口应为“拱坝应力的特点”;后者简直与作者的本意不符:文中是研究拱坝应力的分布规律,而不是研究拱坝的分布规律。所以,修改后的题名为:拱坝应力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的探讨。

 

2 署名


2.1 署名的意义
  作者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署名有以下3个方面的意义:
  1)署名作为拥有著作权的声明。1990年9月7日第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通过、199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分,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可见,在发表的论文中署名,是国家赋予作者的一种权利,当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其实,署名也是作者通过辛勤劳动所应得的一种荣誉,以此表明他们的劳动成果和作者自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署名本身即向社会声明,作者对该作品拥有了著作权,任何个人和单位不能侵犯。
  2)署名表示文责自负的承诺。所谓文责自负,就是论文一经发表,署名者即应对论文负法律责任,负政治上、科学上的责任。如果论文中存在剽窃、抄袭的内容,或者政治上、科学上或技术上存在错误,那么署名者就应完全负责,署名即表示作者愿意承担这些责任。
  3)署名便于读者同作者联系。署名也是为了建立作者与读者的联系。读者阅读文章后,若需要同作者商榷,或者要询问、质疑或请教,以及求取帮助,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署名即表示作者有同读者联系的意向,署名也为读者同作者联系提供了可能。


2.2 署名对象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仅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应署名,但署名者可以将他们作为参加工作的人员一一列入“致谢”段,或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个人的研究成果,个人署名;集体的研究成果,集体署名(一般应署作者姓名,不宜只署课题组名称)。
  集体署名时,按对研究工作贡献的大小排列名次。


2.3 署名的位置与格式
  通常,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姓名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址)

 

3 摘要


3.1 摘要的概念和作用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对一篇完整的论文都要求撰写随文摘要。其作用有二:
  1)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科技文献数量大,读者不可能一拿到文章就通读。读者是否需要通读某篇论文,从题名上进行判断后,主要的就是根据摘要来决定,所以,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介绍文章主要内容的任务。
  2)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可避免由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和错误,这就为科技文献的检索和利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2 摘要的分类


3.2.1 报道性摘要
  报道性摘要即资料性摘要或情报性摘要。它用来报道论文所反映的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向读者提供论文中全部创新内容和尽可能多的定量或定性的信息。尤其适用于试验研究和专题研究类论文,多为学术性期刊所采用。篇幅以200~300字为宜。


3.2.2 指示性摘要
  指示性摘要即概述性摘要或简介性摘要。它只简要地介绍论文的论题,或者概括地表述研究的目的,仅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篇幅以50~100字为宜。


3.2.3 报道—指示性摘要
  报道—指示性摘要是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论文中价值最高的那部分内容,其余部分则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达。篇幅以100~200字为宜。
  以上3种摘要形式都可供作者选用。一般地说,向学术性期刊投稿,应选用报道性摘要形式,只有创新内容较少的论文,其摘要可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摘要形式选用不合适,尤其是对价值较高的论文若采用指示性摘要形式,往往会给文献检索带来麻烦,可能失去较多的读者,将直接妨碍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人认为随文摘要可以写得“概括”或“简短”一些,理由是“全文就在后边”。实际上,摘要的形式及其字数的多少不能依随文不随文而定,即使是随文摘要,也应根据论文价值的大小、刊发刊物的类型和论文中有用信息的多少来决定,否则摘要就可能失去应有的作用。


3.3 摘要段的内容
  摘要中应写的内容一般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下面的例子比较符合这一要求。
  〔例1 摘要段的内容〕
  题名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倾向性的不同因果模型
  摘要 借鉴bcanlan的运动倾向性因果模型及其调查问卷来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倾向性的影响因素。对北京市252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施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运动倾向性五因素模型比较符合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其中运动乐趣、个人投入、参与机会是主要影响因素,而社会约束几乎无作用。
  用不长的篇幅即表述了研究工作的目的(从“分析我国”至“影响因素”片断)、方法(从“借鉴”至“问卷”片断)、结果和结论(冒号之后至末尾)。可见在行文方式上,倒无需机械地用“本文的目的是……”、“所用的方法是……”和“结果是……”这样的语句格式。我们看到的许多摘要,也如例1那样,自然地就把“目的”、“方法”、“结论”等主要内容阐述清楚了。当然,在具体行文时,“目的”、“方法”、“结论”等哪项应详写,哪项可略写,还有“研究的背景”、“成果的意义”等写不写,如何写,是因文而异的,不必千篇一律。


3.4 摘要的写作要求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的写作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
  1)用第三人称。作为一种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用其他人称来写。
  2)简短精练,明确具体。简短,指篇幅短,一般要求50~300字(依摘要类型而定);精练,指摘录出原文的精华,无多余的话;明确具体,指表意明白,不含糊,无空泛、笼统的词语,应有较多而有用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
  3)格式要规范。尽可能用规范术语,不用非共知共用的符号和术语。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并切忌罗列段落标题来代替摘要。除了实在无变通办法可用以外,一般不出现插图、表格,以及参考文献序号,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分段。摘要段一般置于作者及其工作单位之后,关键词
之前。
  4)文字表达上应符合“语言通顺,结构严谨,标点符号准确”的要求。摘要中的语言应当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修辞规则和逻辑规则,不能出现语病。


4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2个部分:主题词是专门为文献的标引或检索而从自然语言的主要词汇中挑选出来并加以规范了的词或词组;自由词则是未规范化的即还未收入主题词表中的词或词组。
  每篇论文中应专门列出3~8个关键词,它们应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其中主题词应尽可能多一些,它们可以从综合性主题词表(如《汉语主题词表》和专业性主题词表(如nasa词表、inis词表、test词表、mesh词表等)中选取。那些确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但现行的主题词表还来不及收入的词或词组可以作为自由词列出,以补充关键词个数的不足或为了更好地表达论文的主题内容。
  关键词作为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列于摘要段之后。

 

5 引言


5.1 引言的概念和内容
  论文的引言又叫绪论。写引言的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其作用在于唤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引言中要写的内容大致有如下几项。
  1)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背景。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前人对这一问题做了哪些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研究工作的背景是什么。
  要回答的问题比较多,只能采取简述的方式,通常用一两句话即把某一个问题交待清楚,无需赘言。
  2)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如果是沿用已知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只需提及一笔,或注出有关的文献。如果要引出新的概念或术语,则应加以定义或阐明。
  3)预期的结果及其地位、作用和意义。要写得自然,概括,简洁,确切。


5.2 引言的写作要求
  1)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引言中要求写的内容较多,而篇幅有限,这就需要根据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确定阐述重点。共知的、前人文献中已有的不必细写。主要写好研究的理由、目的、方法和预期结果,意思要明确,语言要简练。
  2)开门见山,不绕圈子。注意一起笔就切题,不能铺垫太远。
  3)尊重科学,不落俗套。有的作者在论文的引言部分总爱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或能力表示谦虚,寻几句客套话来说,如“限于时间和水平”或“由于经费有限,时间仓促”,“不足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等。其实不可不必。因为,第一,这本身是客套话,不符合科学论文严肃性的要求。第二,既是论文,作者应有起码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这里的责任感表现在自我要求不能出差错;自信心表现为主要问题上不会有差错。否则就不要投稿,不要发表。第三,水平高低,质量好坏,应让读者去评论。
  确实需要作说明或表示歉意,可以在文末处写,但要有分寸,实事求是;同时要具体写,不能抽象和笼统。
  当然,必要时引言中可以交待方法和结果等可以供哪些人、干什么作参考。
  4)如实评述,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
  下面介绍1篇写得比较好的“引言”,供读者参考。
  〔例2〕题名:液压式固有频率可控动力消振器的研究
  (引言):动力消振器是一个附加于主振系上的由质量和弹簧组成的振动系统。当其固有频率与主振系的振动频率相等时,主振系便不发生振动(1)。由于动力消振器具有良好的消振效果,自本世纪初发明以来,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但传统动力消振器的缺点在于其固有频率固定不变,不能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调节,更不能随主振系振动频率的变化对它进行控制,因而它只适用于消除基频基本不变的振动。对于更为常见的频率经常改变的振动系统,使用传统动力消振器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消振效果,反而会招致更大的危害(2)。(说明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即前人研究的不足,亦说明了本研究的理由和背景)
  笔者提出一种可以用于消除变频振动的新方法,即采用液压式固有频率可控动力消振器来跟踪振动频率的变化,使之在变频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消振效果。实验表明,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消振方法。(本研究的成果及其意义)
  这篇引言问题阐述明确,条理也很清楚。


6 正文


  正文即论证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在这里阐述,因此它要占主要篇幅。
  由于论文作者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差异很大,所以对正文要写的内容不能作统一规定;但是,总的思路和结构安排应当符合“提出论点,通过论据(事实和(或)数据)来对论点加以论证”这一共同的要求。


6.1 正文的立意与谋篇
  立意与谋篇是一般写作,也是科技论文写作的中心环节。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其立意与谋篇就是显得特别重要。
  正文的立意就是把论文的主题思想在正文部分确立起来;正文的谋篇就是要安排好正文的结构,选择好正文的材料,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论文的主题。


6.1.1 对主题的要求
  主题,即作者总的意图或基本观点的体现,对论文的价值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对科技论文主题的基本要求是:新颖,深刻,集中,鲜明。
  1)主题新颖,就是要研究、解决、创立和提出前人没有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使主题新颖,选题时必须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前人的工作;研究时应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写作时应认真分析研究实验、观察、测试、计算及调查、统计结果,得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2)主题深刻,就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事物的主要矛盾,总结出事物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使主题深刻,就不能停留在简单地描述现象,堆砌材料,和盘托出实验或观测、统计数据的阶段上,而应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分析材料、整理实验或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能反映客观规律的见解,将实践知识上升为理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主题集中,就是一篇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要使主题集中,就不能面面俱到,凡与本文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应涉及,更不能过多阐述,否则会使问题繁杂,脉络不清,主题淡化。
  4)主题鲜明,就是论文的中心思想地位突出,除了在论文的题名、摘要、引言、结论部分明确地点出主题外,在正文部分更要注意突出主题。


6.1.2 对材料的要求
  所谓材料,就是为了表现主题而收集到的各种事实、数据和观点等。按来源分材料有3种:第1种,直接材料,即作者亲自通过调查或科学实验得到的材料;第2种,间接材料,即作者从文献资料中得到的或由他人提供的材料;第3种,发展材料,即作者对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加以整理、分析、研究而形成的材料。
  选择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必要而充分。必要即必不可少,缺此不能表现主题。写作时应紧紧抓住这类材料,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则不论来得多么不容易也不要采用,一时用了修改时也应割爱。充分即量要足够,必要的材料若没有一定的数量,有时难以论证清楚问题,即所谓“证据不足”。有了足够的量,才能从中选出足够的必要材料。
  2)真实而准确。真实即不虚假,材料来自客观实际,即来自社会调查、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而不是虚拟或编造的。准确即完全符合实际。科技论文十分强调科学性,任何一点不真实、不准确的材料,都会使观点失去可信度和可靠性,从而使论文的价值降低或完全丧失;因此,研究方法、调查方式和实验方案的选取要合理,实验操作和数据的采集、记录及处理要正确,才能获得真实而准确的材料。写作时要尽量用直接材料;对间接材料要分析和核对,引用时要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取舍,避免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原意;形成发展材料时,要保持原有材料的客观性,力求避免由主观因素可能造成的失真。
  3)典型而新颖。典型即材料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材料能使道理具体化,描述形象化,有极强的说服力。要获得典型的材料,调查和研究工作必须深入,否则难以捕获事物的本质;应善于从众多、繁杂的材料中取其具有代表性的,而将一般性的材料不吝舍去。新颖即新鲜,不陈旧。要使材料新颖,关键是要做开拓性工作,不断获得创新性成果;同时,收集文献资料面要广,量要大,并多作分析、比较,从中选取能反映新进展、新成果的新材料,而摒弃过时的陈旧材料。


6.1.3 对结构的要求
  正文以至整篇论文的结构,是指节、段的层次及其划分。不同内容的正文,有其各自合理的结构,但总的要求是,层次清楚,节、段安排符合逻辑顺序,服从读者的认识和思维规律。
  对于不同的科学技术问题,阐明或论证的方法可能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采取合适的结构顺序和结构层次,组织好段落,安排好材料。说明、描写、记叙和论证时应注意,一节、一个段落、一个自然段,甚至一个句组、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中心,并应互相连贯、前后衔接;完稿后修改时可以采取增删、调整、分合等办法来解决文稿中存在的重复、脱节和交叉混杂的问题,以使全文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脉胳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达到结构严谨的要求。


6.1. 4 对论证的要求
  论证是指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其作用是说服读者相信作者论题的正确性,即“以理服人”。论证是科技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当然也是在正文部分所要采用的基本写作手段。
  论证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等3个环节组成的。关于论点和论据,前面已经讨论;这里仅归纳出常用的论证方式,供论文作者根据不同的论证对象合理选用。
  常用的论证方证有:
  1)举例。即“摆事实”,用具体事实(包括数据)来证明论点。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
  2) 事理引伸。以人们已知的道理为论据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思维形式是演绎推理。
  3)反证。从反面来证明论点,如数学上的反证法。思维形式也是演绎推理。
  4)类比。将甲类事物与乙类事物作对比,以乙类事物的正确与否来证明甲类事物的正确与否。思维形式是类比推理。
  5)对比。将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证实一方面的存在或正确。思维形式也是类比推理。
  6)因果互证。通过事理分析,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思维形式是归纳推理。
  7)归谬法。先假定某一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假定的那一论点是错的。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驳论。思维形式是演绎反驳推理。
  要使论证具有论证性,必须遵守如下一些逻辑规则。
  1)论题应当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论题不清”的逻辑错误。 论题是整个论证的靶子,只有把论题清楚、确切地规定出来,论证才可能是有“的”放矢的和有效的;因此,在进行论证时,作者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的论题是什么,并且尽量用明确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为了避免歧义,在表述论题时,应尽量选用意义明确的词语,对论题中的关键性概念,必要时还应予以界说。总之,论题究竟是什么,对自己,对读者都应是清楚、明白的。这是使论证有论证性的最起码的一个条件。
  2)论题应当保持同一 。在一个论证中论题只能有1个,并且在整个论证过程中保持不变,即要遵守“同一律”这一逻辑规则。如果在同一个论证过程中任意变换论题,便无法达到论证的目的。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常见的“偷换论题”错误是“证明过多”和“证明过少”。“证明过多”指的是,在论证中不去论证论题,而去论证某个比论题断定较多的判断。例如,本来应当论证“因数与系数是不同的”,但实际上所论证的却是“因数和系数都是比例乘数”。 这就是一种“证明过多”的错误论证,因为,“因数和系数都是比例乘数”比“因数与系数是不同的”断定较多,它们虽然都是比例乘数,但概念上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还可能存在别的什么关系,即前一个判断蕴含后一个判断,而后一个判断却不蕴含前一个判断。“证明过少”指的是,在论证中不去论证论题,而去论证某个比论题断定较少的判断。例如,与上例相反,本来应当论证“因数和系数都是比例乘数”,但实际上所论证的却是“因数与系数是不同的”。这就是一种“证明过少”的错误论证,因为“因数与系数是不同的”比“因数和系数都是比例乘数”断定较少。
  3)论据应当是真实的判断。在论证中论据是论题的根据,只有论据的真实才能推出论题的真实。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要使一个论证有论证性,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当然,论据虚假并不意味着论题也必然虚假,只是缺乏论证性,不可能有说服力。应当注意,不仅以完全虚假的判断作为论据是错误的,而且以真实性未被证实的判断(如捕风捉影的话)作为论据也是错误的。这一点也正是本部分6.1.2中提出的要求。
  4) 论据的真实性不应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在论证中,论题的真实性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推出的,是依赖于论据来论证的;所以,如果论据的真实性反过来又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那就什么也没有论证。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5)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所谓从论据能推出论题,就是说论据是论题的充足理由,从论据的真实性可以推出论题的真实性。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为了杜绝这种错误,论证中必须避免“论据与论题不相干”和“论据不足”的情况出现;同时必须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或要求,因为,违背了推理规则或要求,就意味着论题不是从论据中推出的,也就是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总之,正文写作中应恰当地使用这些论证方式,并遵守论证的逻辑规则,在组织好真实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的基础上,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和论证,使论文的主要论点即作者的主要观点为读者所接受。当然,严密论证的结果,也可能否定了原来的某些论点。这并不可怕,反而是好事,因为它保证了论文的科学性,同时表明作者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6.2 正文的内容
  一般,正文可分作几个段落来写,每个段落需列什么样的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大体上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以试验研究报告类论文为例)。


6.2.1 理论分析
  亦称基本原理,包括论证的理论依据,对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的阐述,对分析方法的说明。其要点是,假说、前提条件、分析的对象、适用的理论、分析的方法、计算的过程等。
  写作时应注意区别哪些是已知的(前人已有的),哪些是作者首次提出来的,哪些是经过作者改进的,须交待清楚。


6.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的表达主要指对材料的来源、性质和数量,以及材料的选取和处理等事项的阐述。
  方法的表达主要指对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等事项的阐述。
  写作要点是:实验对象,实验材料的名称、来源、性质、数量、选取方法和处理方法,实验目的,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型号、名称、量测范围和精度等),实验及测定的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等。
  材料和方法的阐述必须具体,真实。如果是采用前人的,只需注明出处;如果是改进前人的,则要交待改进之处;如果是自己提出的,则应详细说明,必要时可用示意图、方框图或照片图等配合表述。
  由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必须接受检验,介绍清楚这些内容,目的在于使别人能够重复操作。


6.2.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这是论文的价值所在,是论文的关键部分。它包括给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写作要点是:以绘图和(或)列表(必要时)等手段整理实验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和误差分析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再现性和普遍性,进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结果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分析不符合预见的现象和数据,检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等。
  给出实验结果时应尽量避免把所有数据和盘托出,而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如插图或表格等。在整理数据时,不能只选取符合自己预料的,而随意舍去与自己料想不符或相反的数据。有些结果异常,尽管无法解释,也不要轻易舍去,可以加以说明;只有找到确凿证据足以说明它们确属错误之后才能剔除。
  结果分析时,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以理论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认真、仔细地推敲结果,既要肯定结果的可信度和再现性,又要进行误差分析,并与理论结果做比较(相反,如果论题产生的是理论结果,则应由试验结果来验证),说明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不能空泛议论。要压缩或删除那些众所周知的一般性道理的叙述,省略那些不必要的中间步骤或推导过程,突出精华部分。此外,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或执行方法方面的某些不足或错误,也应说明,以供读者借鉴。


6.2.4 结果的讨论
  对结果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阐述结果的意义,说明与前人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根据研究结果继续阐发作者自己的见解。
  写作要点是:解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说明成果的意义,指出自己的成果与前人研究成果或观点的异同,讨论尚未定论之处和相反的结果,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最主要的是突出新发现、新发明,说明研究结果的必然性或偶然性。


6.3 正文的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对正文部分写作的总的要求是:明晰、准确,完备,简洁。
  具体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计算准确,语言准确;
  3)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避免重复、繁琐;
  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表达形式与内容相适应;
  5)不泄密,对需保密的资料应作技术处理。
  正文写作时主要注意下述2点:
  1)抓住基本观点。正文部分乃至整篇论文总是以作者的基本观点为轴线,要用材料(事实或数据)说明观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观点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或主观臆造的,正确的观点来自客观实际,来自对反映客观事物(比如研究对象)特征的材料(比如实验结果)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在基本观点上,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详尽分析和阐述,否则不能深入,也要严密论证,否则得不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结论,说服不了读者,更不会为读者所接受;而对一般性的问题只需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对与基本观点不相干的问题则完全不要费笔墨,哪怕只有一句一字。
  2)注重准确性,即科学性。对科学技术论文特别强调科学性,要贯串在论文的始终,正文部分对科学性的要求则更加突出。写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绝不能弄虚作假,也不能粗心大意。数据的采集、记录、整理、表达等都不应出现技术性错误。叙述事实,介绍情况,分析、论证和讨论问题时,遣词造句要准确,力求避免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给出的式子、数据、图表,以及文字、符号等都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任何细小的疏漏。


7 结论和建议

结论又称结束语、结语。它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描述。它又以自身的条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了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与引言相呼应,同摘要一样,其作用是便于读者阅读和为二次文献作者提供依据。


7.1 结论段的内容与格式
结论不是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研究结果更深入一步的认识,是从正文部分的全部内容出发,并涉及引言的部分内容,经过判断、归纳、推理等过程,将研究结果升华成新的总观点。其内容要点如下:
1)本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
2)对前人有关本问题的看法作了哪些检验,哪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哪些不一致,作者做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或否定;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问题。
对于某一篇论文的“结论”,上述要点1)是必需的,而2)和3)视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如果不可能导出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结论段的格式安排可作如下考虑:
如果结论段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条来写,并给以编号,如1),2),3)等,每条成一段,包括几句话或1句话;如果结论段内容较少,可以不分条写,整个为一段,几句话。
结论里应包括必要的数据,但主要是用文字表达,一般不再用插图和表格。


7.2 结论和建议的撰写要求
撰写的结论应达到如下要求:
1)概括准确:措词严谨。结论是论文最终的、总体的总结,对论文创新内容的概括应当准确、完整,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漏掉一条有价值的结论,但也不能凭空杜撰。措词要严谨,语句要像法律条文那样,只能作一种解释,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肯定和否定要明确,一般不用“大概”、“也许”、“可能是”这类词语,以免使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怀疑论文的真正价值。
2)明确具体,简短精练。结论段有相对的独立性,专业读者和情报人员可以只看摘要和(或)结论而能大致了解论文反映的成果和成果的价值,所以结论段应提供明确、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对要点要具体表述,不能用抽象和笼统的语言。可读性要强,如一般不单用量符号,而宜用量名称,比如,说“t与ρ呈正比关系”不如说“××温度与××压力呈正比关系”易读。行文要简短,不再展开论述,不对论文中各段的小结作简单重复。语言要锤炼,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如“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可得出下列结论”这样的行文一般都是废话。
3)不作自我评价。研究成果或论文的真正价值是通过具体“结论”来体现的,所以不宜用如“本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结果属国内首创”、“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类语句来作自我评价。成果到底属何种水平,是不是首创,是否填补了空白,读者自会评说,不必由论文作者把它写在结论里。
“建议”部分可以单独用一个标题,也可以包括在结论段,如作为结论的最末一条。如果没有建议,也不要勉强杜撰。

8 致谢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而需要他人的合作与帮助,因此,当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时,作者应当对他人的劳动给以充分肯定,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致谢的对象是,凡对本研究直接提供过资金、设备、人力,以及文献资料等支持和帮助的团体和个人。
“致谢”段可以列出标题并贯以序号,如“6 致谢”放在如“5 结论”段之后,也可不列标题,空1行置于“结论”段之后。


9 参考文献

所谓“参考文献”,是指“文后参考文献”。其概念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按规定,在科技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这项工作叫做参考文献著录。


9.1 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
对于一篇完整的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炼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


9.2 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
1)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
2)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3)采用标准化的著录格式。


9.3 参考文献著录的方法和要求
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国际上流行的有好多种,而我国国家标准《gb7714-87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这2种。其中,顺序编码制为我国科学技术期刊所普遍采用,所以这里只介绍这一种。


9.3.1 文内标注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在引文处,按它们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码置于方括号内,视具体情况把序码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例如:
(引言开始)笔者在文献〔1〕中,在richard s.crandall〔2〕和porponth sichanugrist等人〔3〕工作的基础上,用平均场区域近似方法,对p-i-n a-si:h薄膜太阳电池进行了解析分析,得到了填充因子ff等性能参数与电池结构参数的关系。本文中则继续研究电池性能参数与本征层光学带隙eg及电子迁移率μn的关系。这里,〔2〕和〔3〕作为角注,用了上角标形式表示,而〔1〕是语句的组成部分,就未写成角标。


9.3.2 文后参考文献表的编写格式
采用顺序编码制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项目应完整,内容应准确,各个项目的次序和著录符号应符合规定(请注意:参考文献表中各著录项之间的符号是“著录符号”,而不是书面汉语或其他语言的“标点符号”,所以不要用标点符号的概念去理解)。
论文中参考文献表置于“致谢”段之后,“附录”段之前。
9.3.3 各类文献著录的通用格式
1)专著
序号 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数量(选择项)
示例:
1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230页
2 霍斯尼p k.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李庆龙译.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89
2)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 作者.题名.见(in):原文献责任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数量
示例:
3 黄蕴慧.国际矿物学研究的动向.见:程裕淇编.世界地质科技发展动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38-39
3)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 作者.题名.见(in):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示例:
4 赵秀珍.关于计算机学科中几个量和单位用法的建议.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编,科技编辑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5-129
4)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 作者.题名.其他责任者.刊名,年,卷(期):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示例:
5 姚振兴,郑天愉,曹柏如,等.用p波波形资料测定中强地震震源过程和方法.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6(4):34-36
5)报纸中析出的文献
序号 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示例: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人民日报,1996-10-25(2)
6)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 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示例:
7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7)技术标准
顺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也可略去起草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
示例:
8 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3100-3102-93量和单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8)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示例:
9 陈淮金.多机电力系统分散最优励磁控制器匠研究:〔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88
9)会议论文
顺序号 作者.题名.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
示例:
10 惠梦君,吴德海,柳葆凯,等.奥氏体-贝氏体球铁的发展.全国铸造学会奥氏林-贝氏体球铁专业学术会议,武汉,1986


10 附录

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对于每一篇科技论文并不是必需的。
为了体现整篇论文材料上的完整性,但写入正文又可能有损于行文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精练性,这类材料可以写入附录段。
附录段大致包括如下一些材料:
1)比正文更为详尽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更深入的叙述,建议可以阅读的参考文献题录,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
2)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资料;
3)不便于写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
4)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5)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
附录段置于参考文献表之后,依次用大写正体a,b,c…编号,如以“附录a”、“附录b”做标题前导词。
附录中的插图、表格、公式、参考文献等的序号与正文分开,另行编制,如编为“图a1”,“图b2”;“表b1”,“表c3”;“式(a1)”;式(c2);“文献〔a1〕”;“文献〔b2〕”等。

11 注释

解释题名项、作者及论文中的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能在行文时用括号直接注释的,尽量不单独列出。
不随文列出的注释叫做脚注。用加半个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等,或用圈码①,②,③等作为标注符号,置于需要注释的词、词组或句子的右上角。每页均从数码1)或①开始,当页只有1个脚注时,也用1)或①。注释内容应置于该页地脚,并在页面的左边用一短细水平线与正文分开,细线的长度为版面宽度的1/4。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