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的思想宣传五篇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的思想宣传五篇

  【导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一

  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世界社会主义520xx年中演进而来的社会主义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曾系统深入地回顾总结世界社会主义520xx年的历史演进,提出精辟的“六阶段论”思想,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昭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在过去520xx年中,社会主义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正如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重大发展。比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优化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把人民摆在至高无上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等。

  世界社会主义520xx年告诉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经过长期努力和接力奋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飞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有着“五个得来”的社会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我们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正如强调的,它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五个得来”说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殊为不易,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不容易。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五个得来”从党和国家的改革史、国家的建设史、党的革命史、民族的奋斗史、文明的传承史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党、国家、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有些人企图放大党的失误和挫折,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误读中华民族的历史,甚至抹黑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进而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动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提醒全党要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五个得来”的重要论述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否定,同时也告诉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排除各种干扰,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坚定和发展“四个自信”的社会主义

  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里所说的自信,就是反复强调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最有理由自信,是因为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具有独特优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因为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代表极少数人利益、以资本主导为核心的西方道路有着本质区别。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的领导者,从而有利于监督权力、调控市场、节制资本,既能有效防止历史上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又能有效防止西方政治体制中相互掣肘、内耗低效的现象,有利于避免政府失灵和纠正市场失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眼于解决当今中国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中国问题”,充满着中国国情、中国实际、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等“中国元素”,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借鉴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避免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有效避免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宏阔的世界眼光,还有丰富的实践源泉,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具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气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奏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最强音,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持“五大文明”整体推进的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从事业布局看,党的十二大提出同时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党的xx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xx大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xx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事业布局。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共同致力于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统一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大文明”整体推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有效防止和克服物质上的拜金主义、精神上的虚无主义、政治上的民主游戏、生态上的透支掠夺、民生上的民粹主义等世界各种“文明病”。这开辟了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又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人间正道,必将实现人类文明史上新的飞跃,进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标识。

  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社会主义自然有着重大世界意义。

  当今人类面临着应对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由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既是其中不少问题的诱因,又在加剧这些问题的复杂性。资本主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无力与无能,人类再次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国外政要纷纷表示,社会主义中国是倡导和推动世界整体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几年来,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推进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给各参与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倡者和践行者,在20xx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呼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这“四点倡议”勾画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清晰蓝图,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这是中国人民向世界提交的关于人类未来的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的愿望,为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二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我想谈的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有哪些不变的基本面,又面临哪些主要变化。

  一、三点不变

  第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尚未完成,改革永远在路上。中国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双轨制,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保留了很多计划经济时代的干预扭曲,保护补贴原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以维护稳定。新人新办法,激活了一些过去受到抑制、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竞争力强,能创造就业、增加出口的产业。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放开,就是逐步走过来的。农村改革也是如此,一方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另一方面,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并不像一些国家那样,将土地私有化。

  渐进式双轨制改革的好处是,既能够维持稳定,又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发挥我们的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改革旧有的体制创造了条件,比如,原来的大型国有企业资本密集,违反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需要保护补贴,否则难以生存。我国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资本,原来很多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资本积累逐渐成为我国的比较优势,对其保护补贴就从“雪中送炭”变为“锦上添花”,不再必要,为消除双轨制遗留的各种干预扭曲创造了条件。所以,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与时俱进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各种扭曲,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这是一个目标,诸多要素市场改革尚未到位。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追求的变化,新矛盾和问题还将不断出现。所以,我认为,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要不断深化,这个基本态势没有变。

  第二,发展是硬道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巨大。过去40年,我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5%。增速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在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从未来的增长潜力看,我认为,未来我国经济维持较高增长的可能性和空间依然较大,可用资源仍然较多,这个基本国情没变。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依赖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的不断升级,虽然现在中国已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代表的是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距,意味着产业和技术水平存在差距,这说明我国收入水平依然较低,也意味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更快的发展。

  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其技术和产业均处于世界最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只能依赖自身发明。中国作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有些产业,如高铁、家电,已处于世界最前沿,要继续维持领先,必须自己发明。有些新产业,技术创新速度快、周期短,其研发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本,而物质和金融资本投入相对少,这在互联网、手机等行业表现最为明显。比如,小米手机,雷军创业之初,仅有100多名员工,一年之内就推出小米手机,100多名员工的人工成本并不高。再如,阿里巴巴,当年孙正义投资仅为3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亿元,资金投入不大,但利用的是高人力资本。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缺少的是物质资本,而人力资本差距很小,因为人力资本包含两部分,即天赋和后天的教育,有时天赋比后天教育更为重要。现在,在后天教育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而在天赋方面,中国人口多、天才多,中国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每年30%的市场增量在中国。因此,对于研发周期短、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现代产业,中国有条件实现弯道超车,自己研发。

  但中国还有大量的产业与世界差距巨大。从20xx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览会可看到,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比如装备业,外国一部机器售价可高达500万美元,而中国类似的机器售价仅为100万美元,这意味着存在技术差距。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这个差距,我国经济还有每年8%增长的潜力。这是因为,从历史数据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xx年人均GDP是美国的21%,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我国台湾、1977年的韩国的人均GDP也是美国的21%。在此差距下,日本、新加坡、我国台湾和韩国经济都维持了20xx年每年8%-9%的增长。上世纪70年代之前,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以人力资本为主要投入、研发周期短的产业尚未出现,弯道超车机会不多,当前我国比当年的日本、新加坡、我国台湾、韩国等更为有利。在同样的产业技术水平差距所给予的“后发优势”的条件下,他们可以实现20xx年8%-9%的年均增长,从20xx年起,我国应该有20xx年每年增长8%的潜力。

  当然,把潜力变为现实,需要很多条件,20xx年出现了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国际经济比较疲软,中国作为出口大国,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另一个因素是国内的情况,要看供给侧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能不能落实到位。但是由于国内的市场大,可回旋的余地多,未来20xx年仍有8%的经济增长潜力,应该可以实现每年6%或者更高速度的增长。中国现在的经济总规模占全世界GDP总量的16%,如果中国经济每年增长6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则为1个百分点。由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3%左右,这意味着全球经济每年1/3的增长来自于中国。

  第三,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对外关系,维持好的基础未变。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还处于中高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向高收入水平前进,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中,维持好中美关系是关键。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强,充分利用经济互补性是保持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

  可以从收入水平差距看到中美经济的互补性。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现在的收入水平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按市场汇率计算,约为美国的七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较低。平均劳动生产率低,代表所在的产业一般是技术水平较低、资本密集度较低的产业。而美国收入水平高,代表其附加价值高,代表所在产业的技术和资本比较密集。资本密集包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资资本的密集。因此,中国产品与美国产品在国际上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少。即使,未来中国的人均GDP与美国相当,产业处于同一水平,经济合作的基础将从现在不同发展程度的产业互补,转变为同一发展程度的专业分工,如同现在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一样,贸易仍然是互利双赢。届时,中国的市场是美国的四倍,美国那些在国际分工中具有优势的产业也不能失去中国的大市场,中美合作的经济基础仍然存在。

  虽然中美经济互补,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将对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的地位带来挑战,中美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但我们要充分利用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这一有利优条件,维持一个较好的合作关系。

  二、三点变化

  第一,中等收入人群在国内增加,期望将发生变化,需要趋利避害,深化改革。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将发生改变,对生活质量、环境质量、透明度、话语权等的追求越来越多,自主性也逐渐增强。我们的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把握中等收入人群需求和人们追求的变化。一方面,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持经济稳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社会和政府治理的变革必须提上议程,比如,应建立针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现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传播影响力大,若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当,可能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和认同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产人群的增加,人们对政治参与、自由度、话语权的要求逐步提高,需要进行相应的上层建筑改革。

  第二,世界经济可能陷入比较长期的疲软,不确定性增加,中国要沉着应对。日本从1991年经济泡沫破灭后至今,20xx年未完全恢复复苏。欧美发达国家也可能陷入相当长时间的疲软。欧洲现在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1%左右。美国其实也未完全恢复,正常状况下,美国经济增长约为3%-3.5%,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xx年美国的增长率也不足3%。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后应推行的结构性改革一直未真正落实。虽然从长期看,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但短期内会降低消费,减少投资,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升高,在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下,发达国家就很难推动结构性改革。因此,我认为,发达国家可能普遍陷入像日本那样的长期增长低迷。发达国家低速增长,容易制造外部事件,以转移国内的注意力,我国面对的外部挑战将不断增多。为此,我们要有理有据,但无论采取哪种战略,都不能以牺牲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为代价。发达国家增长率慢,除了容易对外制造事端外,国内也容易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比如,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英国保守党在选举中失掉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容易出现各种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事件。这都与经济增长率慢,就业状况不好,生活没有改善等有关,我们需要有应对预案。

  第三,国际治理结构面临调整。“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主导形成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制定规则的都是发达国家,很多规则从发达国家的角度看很公平,但对发展中国家不一定公平。之所以当时美国能主导这样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因为美国在“二战”以后GDP占全世界超过50%。现在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治理结构也要随之发生调整。美国GDP从占全世界的50%降到现在不到25%,中国现在则占16%-17%。中国只要可以维持6%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在未来20xx年,不管是用购买力平价计算还是以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就会跟美国相当,甚至超过。当我国变成最大经济体,国际治理结构转变时,需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如“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将给世界带来一套新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的发展和国际治理理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带动“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大同时代的到来。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节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在历史和现实的紧密结合中,深刻阐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开创新时代的新气象,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在伟大民族精神的高扬中砥砺前行。

  自信的底气和前行的力量

  伟大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积蕴于漫长的民族奋斗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孕育了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构建了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世界。

  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不同领域和时期的集中体现进行凝练、概括和弘扬。在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节点上,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新的全面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深刻地认识自身,更有信心和毅力地创造我们民族的新辉煌,更加自觉地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重要讲话,明确回答了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创造出绵延至今的璀璨文明、为什么能够成功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新路、为什么坚信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一定能够成为现实。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中华民族何以自信的深刻回答,也是对新时代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再激发。正如所指出的那样:“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归根到底要依靠秉承伟大民族精神的伟大人民、伟大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示着我们的事业已经达至的新高度,也标示着我们的事业继续向前的新起点。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滋生懈怠不前的惰性,不能安于现状、乐而忘忧,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睡大觉。面对前进途中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须有更大的定力、更强的毅力、更足的动力。概言之,在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新的长征路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昂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成就新时代新气象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发扬伟大创造精神,开拓进取、辛勤劳作,产生了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伟大文艺作品、建设了伟大工程,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弘扬伟大创造精神,顺应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谱写创新创造的时代新篇。“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弘扬伟大创造精神,就是要更大力度地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创造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发扬伟大奋斗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疆拓土、开垦粮田、治理江河,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牺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弘扬伟大奋斗精神,敢于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种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都可能集中爆发,要求我们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奋斗精神,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刮骨疗毒、破除“中梗阻”,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未来,我们还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接力奋斗,在奋斗中接续历史辉煌、成就美好未来。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使中华民族以独立统一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弘扬伟大团结精神,团结一心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一刻也离不开团结精神在全党全民族的大发扬。发挥伟大团结精神,需要我们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我们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广泛团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发扬伟大梦想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不仅形成了小康社会的理念,而且在追梦的路上披荆斩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弘扬伟大梦想精神,勇担使命、实干兴邦。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当前,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自觉承担伟大时代使命,以坚忍不拔的努力、脚踏实地的劳动,把伟大梦想付诸实践。

  激发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自觉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忠诚继承者和坚定发扬者。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有效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必须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之以恒加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唯有这样的党,才能充分发挥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作用,有力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带领全国人民将伟大民族精神转化为伟大社会实践,创造历史伟业。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中华儿女的每一分子都成为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的承载者、弘扬者、践行者。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当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应当不断增强实干精神,以时不我待、奋力拼搏的激情,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解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应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统一安全,以主人翁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唤起青春的力量。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所在。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对青年来说,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需要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需要广大青年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汇成永远青春的国家、永远向前向上的民族。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四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新时代,我们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熟读精思、学深悟透,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共产党宣言》是这一伟大事件的重要标志。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将唯物主义引入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深刻揭示出人类历史演进及更迭的规律。《共产党宣言》坦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辩证地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其对社会生产力进步所形成的阻碍正日益显现,“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研究把握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成为指导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科学方法。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理论,绝不会将自身视为“绝对真理”。相反,其在坚持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基础上,始终秉持一种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历史视野。这正如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撰写序言,不断及时修正、补充、完善《共产党宣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品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对此作了直接明了的论述,“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除了强调与时俱进,《共产党宣言》还强调因地制宜,对当时德国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生搬硬套法国的理论作了批判,指出“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正因如此,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鲜明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欧洲大陆各式各类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工人阶级普遍觉醒及担当革命主力军之际,其蕴含并彰显出来的革命性、实践性不言而喻。《共产党宣言》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强调“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罔顾现实、消极腐朽的品性深恶痛绝,在《共产党宣言》中作了尖锐的批判,指出封建贵族进行的只是文字斗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形容“真正的”社会主义为“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抨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只是蒙骗工人的“纯粹的演说辞令”、空想社会主义倡导的是“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主张和诉诸革命实践的意图是直接的、强烈的。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革命实践品格还突出体现在其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和艰辛探索。《共产党宣言》宣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宣言》集中地彰显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便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前景光明、任务艰巨,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和科学思想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视为自身的神圣职责,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今天,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充分践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同时,我们也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科学认识新时代思想】五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它既回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举措,彰显了新时代改革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1981年以来,党中央部门进行了4次改革,国务院机构进行了7次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这必将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各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都对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出了要求。比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需要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必须提高基层机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完善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势在必行。生态文明建设要跳出“九龙治水”之困,也要优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可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不仅在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等宏观层面作出整体部署,而且在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等方面作出具体制度安排,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正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典范。比如,明确从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三个方面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其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蕴含了深刻的立法思维,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法,增强“三定”规定严肃性和权威性等。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和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则分别从积极推进和惩戒制裁两个层面保证执行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蕴含了深刻的执法思维。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