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会上的讲话

2024-1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各位家长:

中午好!

 

一、如何有效做好“幼升小”过渡工作,逐渐完成心理“断奶”

(一)“幼升小”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幼儿园与小学遵循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孩子会出现诸多适应上的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这些必须引起老师和学校的重视。有专家分析,幼儿园的授课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的授课方式则以上课为主,课堂上还有时间和纪律的约束。相比幼儿园老师“妈妈式”的悉心照顾,小学老师的要求更严格。这些环境和要求上的变化,对孩子而言不亚于一次心理“断奶”。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问题案例。

1、恐惧学习

案例1:去年开学初,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一直掺着妈妈痛苦,妈妈要走她也跟着要走,“她第一次来到学校时,竟然对我说,妈妈我害怕。”家长刘女士说。幼儿园教育强调“呵护”与“照顾”,可是在小学里,“学习”成为了孩子生活的主题,再加上周围的老师同学都发生了变化,女儿在新环境里感到孤独和陌生。

原因分析:幼儿园是一个五颜六色的童话世界,孩子在玩具的天地里生活。他们的床具是卡通样式,桌椅也被布置成圆形,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与同伴做游戏。而当他们来到小学,看到墙壁是统一的白色,整齐的桌椅朝向黑板时,心里会有莫名的焦虑。

在幼儿园阶段,不会有人过分要求孩子成绩的好差。可是一旦他们进入小学,老师和家长都有了新的期望。据统计,69%的家长希望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91%的家长想让孩子担任班干部。孩子在幼儿园中玩耍的同伴,现在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幼儿园不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约束,可是进入小学后,严格的制度要求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个体的需求也不再被重视,孩子必须摆脱任性的习惯,在集体中重新认识自己,否则将会被同伴排斥在外。

2、不懂学习

案例2:我们见过这样一个小孩,上小学一年级时,父母都在外企工作,没时间管教他,平时就让爷爷奶奶照看抚养,这让他养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刚入学时,他座位周围总会有纸屑和小本子,上课时常常斜着身体躺在椅子上,有一次老师让他回答问题,可鹏鹏根本不知道老师问了什么。

分析:“他们想学习就学习,不想学习就不学。”很多新生不能正确认识学习,认为学习与幼儿园里的游戏是一回事,经常学一会玩一会,边学边玩,上课时,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

与此同时,孩子还没有形成对待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把作业当成学习的组成部分,有时候甚至因为贪玩而忘记作业。这些都需要老师和我们的家长共同教育和引导,必要时,应该采取规定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养成习惯。

3、交往障碍

案例3:小刘是个内向的男生,上课时,别的孩子看着老师,只有他低着头,手里不停地转铅笔。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就一声不吭,两只眼睛呆呆地看着书桌。上课做游戏时,他也躲在后面,不愿意参加。下课之后,有小朋友找他一起玩,他从来都是拒绝,一个人趴在桌子上不讲话。

分析: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情感非常丰富,但是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受到某个具体的刺激,就很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这时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易冲动、好攻击或者不合群、孤僻等。久而久之,会影响他们与同伴交往。

此外,初入学儿童的思维大部分还停留在“自我中心思维阶段”,他们考虑问题,或者与同伴相处,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认为“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果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学校里,就会影响同伴交往。

如何帮助小孩完成学期初这种心理“断奶”呢?

(二)如何解决

1、激发学习愿望。“开学前,家长首先要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从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一般来说,入学愿望强烈的孩子,入学后学习比较主动,表现也比较好。所以,在这段时间,家长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如带孩子参观小学校园,给他讲少先队的故事,使孩子对学校和少先队充满向往,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

2、调整好作息习惯。“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也很重要。”相对幼儿园来说,小学对孩子的要求又严格了许多。如早上上学比幼儿园早(学校8:15分就开始做早操),到学校后,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可以先吃早饭、玩游戏。而是一进入学校就可能早读,上课的时候不能随便离开座位,需要遵守课堂纪律,学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等。这对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这些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家长可以在开学的前10天,有意识地把这些意识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睡觉、早睡早起,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等),教育孩子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

3、学会交往。“要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家长要教会孩子结交新朋友。”进入小学后,有的小朋友很可能班里一个同学也不认识。要让孩子早点融入这个集体,家长可以这样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如在报到的第一天,让孩子把周围同学的名字记住,然后慢慢地把其他同学的名字记住,并主动邀请同学一起玩。过段时间后,家长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做客。

 

二、如何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哪些学习习惯

俗话说:“命好不如习惯好。”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人受用一辈子。据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关,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对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孩子跨入校门以后,就开始了有计划、有系统的学校学习生活。每个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可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我们的家长光“望”还不行,还得“帮扶”和“培养”。只有悉心培养,孩子才能成“龙”成“凤”。因为刚入学的孩子,知识积累很少,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也尚未形成。学习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来说,入学以后的孩子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般说来有以下10种:

(1)做完作业再玩的习惯。如果做不到这一条,孩子就会常常因为玩耍上了瘾,忘了时间,而来不及写或不写作业,从而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影响孩子的发展。

(2)预习和复习的习惯。预习可以使孩子在课堂上更快地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复习则可以防止遗忘所学的知识。

(3)仔细审题的习惯。仔细审题可以防止不必要的错误。

(4)做完作业后重读和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后重读和检查也可查出疏漏和笔误,并能培养孩子认真负责、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5)发现错误后及时订正的习惯。做错作业及时订正才能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

(6)不懂就问的习惯。不懂就问才能不断进步,问题积累得越多,离无知靠得就越近。

(7)按时完成作业,讲究学习效率的习惯。要想保证学习效率,就要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否则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玩橡皮、玩具,或是遇到难题就放弃,这样怎能保证学习效率呢?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欠债”越来越多,离预期的学习目标也就越来越远。

(8)每日按课表整理书包的习惯。另外每日按课表整理书包,带齐学习用品也很重要,很多孩子晚上不按课表整理书包,结果第二天上课时连书都没有。经常有小孩说书本没带,有的说是我妈妈没收拾好,有的说是保姆没收拾好,推卸责任。我们应该要让小孩自己学会收拾书包,让他自己承担没有带书本的责任。

(9)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眼观耳听,知识才能入脑,不专心听讲,哪能学到知识呢。

所以,我们的家长再忙,也应抽出时间来,督促、帮助孩子养成以上10种必备的学习习惯。

为此,我们的家长不能“放羊”,不能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做家庭作业,至少得留一个人在家指导、提醒孩子按以上10条要求去做。等孩子养成了自觉的习惯,再放手就没什么大碍了。但在孩子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放手不管,那样就是对孩子前途的放手不管,对孩子发展的放手不管。

希望我们的家长都能成为尽责的好家长。

 

(二)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所谓教育的“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成效最大。如果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身难以弥补。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

3到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

5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

9到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

小学一年级是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关键期;

小学3到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

小学3到4年级,初二、高二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记忆的换金时代;

初中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可见,小学一二年级是小孩学习习惯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你这几年辛苦点,一旦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好了,后面就轻松了。

 

2、多和学科教师沟通,做到家校一致

多和学科教师沟通好处之一是:可以随时了解到小孩的表现,发现问题,有利于及时帮助纠正。

多和学科教师沟通好处之二是:会及时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注多了,小孩就会产生这样的意识:老师很喜欢我,我肯定是很优秀的,我应该要表现更好,让老师表扬我。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著名的“期待效应”。

多和学科教师沟通好处之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果各吹各的调,互相矛盾,教育力量就会抵消,甚至造就学生思想混乱年,无所适从。“这就如同雕刻匠雕刻大理石,如果大家都按自己想象中的形状你一凿、我一凿,谁也不顾谁,这块大理石就会一块废料。只有大家都按同一蓝图去雕刻,大理石才会成为一个美丽的形体。”

 

3、防止反复,耐心坚持,不吝鼓励

小孩毕竟是小孩,肯定有其顽皮或者贪玩的一面。有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这个时候价值更要有耐心,不要气馁,要坚持不懈。并且应该多表扬、多鼓励小孩,据资料调查,把100名成功人物中进行调查,这些有成功人物中一年内得到过表扬或者不同程度的表扬?次,平均到没月?次,平均每天得到鼓励0.7次。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