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体会:做教材的主人

2025-01-0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记得xx局长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欣赏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人。其实我也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越简单越好。只需学会三件事:怎样选择,怎样坚持,怎样放弃。每个人因为选择不同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人生曲线。这和我们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所生产的“商品”到底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提出来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成功就是比原来更好。这是教育者必须要遵循的尺度。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集合体。这是我们进行工作的依据。
教材是按照什么意图进行设计的呢?传授知识,掌握方法,确立人生观,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巴恩说的一段话:“我们整天都在忙些什么呢?我们在乐此不疲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如果我们没有让利亚妮得到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个人价值观和自尊心,而单交给她怎样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当教学过程不能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时候,教育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
所以,教育首先要从人性出发钻研教材
牐人的成长受到五方面的因素制约,智力,家庭,社会,学校,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怎样调动?简单地说就是看看学生想要什么,再刺激他们的需求,想让马喝水就让他先吃盐。
需求就是个人想实现的愿望。
需求产生美。在万恶的旧社会,肥肉片子是美;在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女人长得五大三粗是美;在教育的初期识文断字是美;在快速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下,知识,技能和情感能产生核震是美,能触类旁通的美。能形成良好的基本条件来奉献社会就是美。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简单地说,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主动力是吃饱穿暖,对于什么兴趣、梦想、“丢不丢人”,都和他没有半点关系。当人的生存和安全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想与社会交往,就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进而想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世界上没有完全快乐的人,只有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

那么,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最大需求是什么呢——尊重与认可,表扬和鼓励。
1、从人性出发就要给学生搭建舞台,让鼓励自信的掌声响起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学生与欧美学生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当别人在挑战面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是在偃旗息鼓,屏息凝视。这当然不是智力和能力的问题。反思这一现象,固然和我们所继承的谦逊、内敛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的学生缺少那种做什么都必不可少的自信心。自信心的缺失,在当今的社会 “行也不行”。 课堂是学生最主要学习平台,作为一天中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老师,我们就必须站出来挑起这份担子。
例如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类型的风采展示,开始的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但我想,当我们带头为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的学生鼓起热烈掌声的时候,那个慷慨激昂的时刻已经不远了。
2、从人性出发,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是有差异的,如果他是土豆,我们就不可能把他变成蕃茄,只能把他变成最好的土豆。加德纳在“多元智力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是他们的智慧类型,思考方式和做事风格有所不同。所以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开展多种多样的可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所长的活动。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把握一些尺度。例如在课堂上引领性的问题,锻炼性的问题,鼓励性的问题。根据梯度要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完成,让人尽其材。

第二,从思维特征入手,掌控教材
钱学森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
但是不管怎么说教学也有他自身的规律,那就是教学要从直观开始,以抽象结束。
我们所要设计的课堂,一定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才会反应积极,反响热烈。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等其他学科,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接触的。新课堂就是要创设生活的情境。如果是圆的周长和面积就拿出实物或真正的画出来,如果是植树问题就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树去演示,只有真正体验了过程才能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上还要把握 “三多”
多演示——建立表象。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体现教材内容,使内容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于接受。
多操作——丰富表象。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
多表述——让思路更清晰。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离不开表象,学生操作并口述操作过程。既是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又是深化表象和优化思维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帮助他们用亲身经历的深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三、从吃透教材本身来超越教材
这要牢记三大要点:
    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的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掌握得非常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握得非常清楚,能理出脉络,顺利地在各环节间过渡转换。
教师必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所在,突破方法简捷明晰,数学能背诵例题公式,语文能背诵段落。
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你能时刻引领着学生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学会坚定不移,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领悟至死不渝,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品味人性的至善至美,在《为人民服务》中体会主席的坚韧不拔,那么还有必要担心学生的人格怎样养成,性情怎样熏陶吗?我去年剖析的是《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今年就和大家一起来体会这篇《为人民服务》。
    1944年,我们的革命者处在既失去战友又前途迷茫的十字路口。这时候毛主席吹起了前进的号角。拨开了前进的迷雾。在情绪低沉的时候毛主席展开了他的演说。
如果学生在这篇文章中能真正地感知到主席伟岸形象,文章讲一周也不为过。教材具有典范性,像后花园里的宝库一样,就摆在我们的面前。这需要我们主动地去挖掘和参透。
      学校需要研究的氛围和老师。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甚至能决定你的成败。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只能让你更加优秀。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我盼望着所有的老师都行动起来。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