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到来,苍南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实际,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社会成为我们最迫切的任务。近年来,县政府提出“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宏伟构思,县教育局也要求我们打破常规,走在前列,成为苍南教育第三极和温州市窗口学校,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为此,我校制订《钱库高级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规划》。
第一部分 历史和现状
学校创办于1956年,始为“平阳县第五初级中学”,后为完全中学,1990年成为苍南县第一所独设高中的学校。
XX年1月,全校教职工总数为152,其中在编教工139人,高级教师49人,一级教师68人,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20人。
1985年首届教代会确立以“严谨、友爱、勤奋、求实”为校训,提出“立足苍南,跻身温州”的奋斗目标后,学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被评为温州市文明单位,1998年被认定为浙江省a级普高,1999年被评为温州市首批重点中学,XX年被确定为温州市体育传统学校,XX年确定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XX年被认定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浙江省依法治校先过学校等荣誉称号。XX年升格为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近十年高考成绩位居温州市普通高中前茅,受到社会和各界的好评。
但是面对激烈的教育竞争,从整体优化办学水平,提升办学档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办特色学校,成为更高层次的优质资源的要求出发,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教育水平、学生素质、师资培养、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经费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何解决目前的困难,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待加大探索力度。
第二部分 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
一、办学目标
确立“民主和谐,创造适合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水平,整体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南知名”的示范性重点高中。
1.“民主和谐,创造适合师生共同进步的教育”的理念理解为:
(1)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互动、活泼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透明的管理方式,使师生、学校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之中。
(2)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人格的全面进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关注教师的进步,关注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2.近期办学目标——“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南知名学校”
(1)在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的基础上,学校再用3-5年左右时间成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2)学校要在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组织管理、师资水平、教育科研示范作用、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六方面全面达到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评估操作标准》的要求。
(3)在管理模式、教育设施、师资(队伍)素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在浙南地区有较大影响,成为市内名校,在全省处在领先位置并有一定知名度。
二、育人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秩序、友善、智慧的有个性的学生群体。
1.思想道德素养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民族自尊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环保意识,有较强的现代公民道德意识。
2.文化科学素养
(1)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知识面较宽,有较强的阅读、表达和分析能力,有较丰富的历史、现代、国际知识,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具有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3)具有初步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学生要人人学会上网,会做主页,会初步编制计算机程序。
(4)具有一定的外语素养:具有较好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听说读写水平,具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
3.社会实践能力素养
(1)具有较强劳动观念,自觉的劳动习惯和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
(2)具有独立生存、生活能力,善于合作和组织各类实践活动。
4.身体心理素质
(1)具有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会各种体育技术,能掌握常见的预防和简单治疗知识,学生体能达到基本指标要求。
(2)具有健康的心理,善于自我调节,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力与适应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5.人文艺术素质
(1)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知识,培养学生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专项特长。
(2)具有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具有一定的歌唱水平和其他艺术表现能力。
第三部分 实施策略
一、形成校园文化特色,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一)物质文化建设
1.洁化:校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净土。
2.绿化:规划先行,依规建设,具有一定的品位。
3.美化:设置人文景点,拓展内涵,体现教育性。
(二)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管理体制:①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遵照“决策→实施→反馈→决策”循环原则施行学校管理;②加强党建工作,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建立各年级和学生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堡垒和模范作用;③强化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
2.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学校切实可行、完备齐全的岗位责任制,定编、定岗、定员,进一步加大聘任力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修订规章制度,依规办事,按章处事,依法治校。走上制度治校的轨道。
(三)精神文化建设
进一步形成“友好善良、纯朴进取、勤奋智慧”的学校性格,为师生进步创造空间和条件。建设“团结、开拓
”的领导作风,“敬业、民主”的教师教风,“刻苦、求真”的学生学风。
二、优化德育工作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一)明确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行为,使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2.落实中学德育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严守社会秩序的公民,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确定德育主要内容
1.结合校史资源,进行爱校爱乡爱国教育。
结合地域特色,以校史长廊、乡贤走廊为基地,发掘整理乡贤、校友、校史资料,重视发挥乡贤、校友的正面典型模范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自主参与、自我教育活动,进行基础道德教育。
以学生自主参与和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要求进行品德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自理自立,增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提高学生整体的道德水准。
3.通过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辅导课程建设,加强心理聊天室与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联系,提高心理咨询质量,引进和推广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课题研究成果,提高班主任对个别学生心理辅导的技巧,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抓好共青团组织、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在面上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三)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政治觉悟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分年级确立德育工作重点
高一年级:军政一体化训练和习惯养成教育,做有良好习惯遵守秩序的人。
高二年级:纪律和安全法制教育,做带头守法守纪的人。
高三年级:理想和信念教育,做有远大抱负的人。
3.加强学生会、团委工作
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铸人格的教育体系。
健全学生干部参加教代会和学校校务会议制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四)构建德育评价体系
1.构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结构。
2.从校内到校外,从集体到个别,从学得到习得,对学生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评价。
3.建立具体可行的学生道德品质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方法。
三、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集中精力贯彻课程改革精神,领会实质,构建新的科学课程体系。
1.开好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性学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打下基础。在压缩与精简必修课程的情况下,努力提高必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要加大英语和计算机学科的改革力度,逐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基本素养,缩短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在学科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重视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教学,增加实验内容;重视语文阅读、作文训练,指导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树立大课程观,充分利用教材、音像资料、计算机教学软件、多媒体手段、网上信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2.开足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体现学科知识拓展和综合能力发展的课程,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载体。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开设各种各样的拓展课程,形成涵盖科学、人文、技能、综合各方面的选修课程格局。
3.开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得到体验,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要理清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鼓励发挥学生在选修型课程学习过程中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探索并制定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
4.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继续围绕学校已经开展的省级课题人文教学研究,发挥教师潜力,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系列,建立有人文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
(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要坚持改革之路,常改常新。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学改革是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育观念转变是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基础。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单纯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学。
2.优化教学过程
进一步规范教学基本行为,改进教学基本环节。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备课、导入、板书、提问、课堂管理、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批改、课后辅导等教学基本功方面的要求。
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教学贯彻“民主、和谐”的原则,创建“阳光课堂”,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倡启发式下的教法多样化,各学科努力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3.发挥教研组的“研究”功能
教研组以“研”为核心,“研”的重心放在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艺术、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等方面。
教研活动要采取“导师带教”、“观摩研讨”、“专题讨论”、“课题研究”“反复磨课”等方式进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4.整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备课,加大课堂教学的技术含量,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
5.健全教学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学校的主要激励手段,要继续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既要做到重视知识测试,更要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把评价重点放在学生能力提高上,而不是单纯重视考试结果,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第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既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又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务处、年级组要认真深入分析好每次考试数据,使考试分析对教学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第三,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自评指教师的自我评价,让教师反思教学工作,
了解教学得失。他评指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得失。
四、加强教育科研,实施“名师”工程
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成长发展进步在相当程度上都寄托在教师的态度及其敬业精神上,建设一支“秩序、友善、睿智和个性张扬”的教师队伍,对学校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校本培训
建立师资自培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强校合作,探索新的包括专题培训、观摩研讨、专家点评、课题研究、学术沙龙等培训形式、逐步建立自培体系。培训内容着重落实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学习、高层次学历培训等方面,使师资面向课堂教学,教师主动参与,达到“教、研、训”一体化的培训目的。
(二)开展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在课堂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先行的作用。从我校现状来看,科研落后教研,落后于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科研的氛围,建立一支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相长的骨干队伍,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完成一系列能够推动学校科研进步的科研课题。
(三)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培养一支乐于奉献、德才兼备、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长期的主要任务。学校坚持走“鼓励冒尖、允许平凡,营造有幸福感的氛围”的路子,使教师安心工作,快乐工作,有成就的工作。
1.青年教师培养
形成学校、教研组、指导教师三级培养网络、确立师德、教学、教育、科研四个方面基本能力的培养内容。培养一批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青年教师,建立培养帮教制度,继续实施青年教师一年适应教学,二年站稳讲台,三年初见成效,六年教学成功的一、二、三、六工程,使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教风,扎实的业务能力。
2.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反思,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1) 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反思:
每位教师在学期开学前均需制订个人的学习与研究计划和发展目标,学习理论知识,写教后记,整理优秀教案,听课开课,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成为教师的常规项目,所有个人成果资料均以电子文本的形式上网,记入教师的个人成长档案。学校将对此进行考核,作为对教师工作全面评价的依据。
(2) 同伴合作交流制度
①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协调教学进度,分析教材结构,明确重点难点,研究训练的质与量。
②教研组:教研组要重视课程建设,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发校本课程,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教研组应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组织开展行动研究,每个教研组都应有自己的研究项目(课题)。教研组应重视课堂教学研究,着力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研组的历次活动均应有专门记录。教研组的工作情况应及时制成电子文本,供校园网交流,并列入教研组工作档案。
(3)培养一批省、市知名的教师
在建设优秀教师群体的基础上,培养若干名教育教学骨干,使他们成为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造就一批省、市知名的教师,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不断进取、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教师群体。力争在近5年内有10%的教师省、市知名,并逐年有所增加。
五、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创建省一级重点中学和浙南知名学校,必须有相应的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一)通过学校管理改革落实规划
学校坚持“民主和谐,创造适合人进步的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师生双向成才,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实行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管理。
(二)增加投入,改善环境和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
要合理调整学校支出结构,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人文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增多人文景点,逐步体现学校环境的教育性。
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规划期内要完善体育馆、图书馆、科艺馆等设施。图书馆要电脑化、网络化管理,改造学生阅览室的设施和布局,让学生在文化气息更显浓厚的环境中专心攻读。改造教师办公室,改善教师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建立学校网管中心,重新打造学校校园网,发挥现有硬件设备的教学效益。
(三)加强后勤服务队伍建设
重视后勤人员素质提高,重视后勤工作的有效性,做到服务育人,使后勤人员成为学校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科学决策、带好队伍、团结协作、敢于进取,使规划实现有领导保证。 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
6
继续推行骨干治校原则,继续将教有所长的教师充实到班子中来,带动和激励教师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继续推行精简的原则,务求高效的工作效率,体现领导就是服务,切实为队伍建设、质量提高当好领头雁。
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在五到xx年内把我校打造成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南名校,是一项伟大、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让我们团结进取,艰苦奋斗,为建设一流学校而努力!为培养一流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