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干部。从业人员及广大茶农在内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公共道德意识。 (五)抓好三个体系建设。目前我县茶叶内外销大约各占一半,但内销无位,外销无价。抓好茶叶卫生保证体系、茶叶生产与质量标准体系、茶叶信息体系三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茶叶品质与档次,确保消费者安全,及时掌握产销动态,有利拓展市场,使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轨道,并稳步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巩固和继续打造我县特有的永春佛手和永春水仙两大名牌,不断开发系列产品,丰富品种花色,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扩大内外销市场,使其成为优势品牌。另一方面要依托、倚重于茶叶龙头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去拓展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同时,还要充分运用法律实施原产地保护和质量标准制度,利用各种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宣传品牌和保护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扩大我县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六)建设示范园区,逐步辐射推广。发展无公害茶需要一定的投入并有相当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切忌急功近利,应把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开发当作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各茶叶主产乡镇应以现有农工贸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为依托,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引导、扶持建立 200-500 亩的示范园区,不断总结经验,逐步辐射推广,做到建一片,符合一片,成功一片,进而覆盖全部。 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是一项新的课题,既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选择,也没有丰富的经验可资借鉴,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可加强联系,互相探讨,不断摸索,不断研究,不断进取,为发展我县优质高效的无公害茶叶,推动茶业持续发展,促进茶叶产业为我县经济腾飞而再创辉煌。
县发展无公害茶叶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发展无公害茶叶是我国加入 wto 后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对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⑴促进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资源,企业增效,农民增收;⑵提高茶农的农残意识,带动生产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变革;⑶推进茶叶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⑷推动茶叶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增加科技含金量。由于无公害茶符合二十一世纪绿色消费的时代潮流,目前世界年销售量已超过 6000 吨,主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以每年 20-30% 的速度递增,价格也高出一般茶叶 50-80% ,其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无公害茶已成为当前茶叶市场的大势所趋、市场所向,更是提升茶叶品质,发展效益茶叶,促进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须选择。 一、生产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 永春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地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三大乌龙茶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茶园面积 5.9 万亩,投产 5.4 万亩,年产毛茶 3940 吨,总产值 5000 多万元,年创税利 500 多万元,产品出口 1600 多吨,创汇 2600 多万元,茶业因而成为我县的第二大农业产业。 近年来,我县对无公害茶叶的开发与生产非常重视,并于 XX 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了两片示范园,全县共建立了无公害茶园 1500 亩,占总面积的 2.79% ,年产 115 吨,占总产的 3.16% ;同时,推广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园 1 万亩,占总面积 18.57% ,年产 600 多吨,占总产的 16.5% 。 综观我县茶业现状,造成我县无公害(有机)茶开发与生产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茶行业的管理不够科学,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茶产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二是茶价长期偏低,效益不好,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少;三是茶农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创新意识不强;四是茶叶仍是分散经营,缺乏实力雄厚的企业龙头带动。 二、发展无公害(有机)茶的思路与策略 鉴于我县无公害茶开发时间短,数量少,且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生产认证还是空白,这与我县作为全国三大乌龙茶出口基地县、出口产品亟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不相符,与我县茶叶无公害建设需要向更高层次全面推进的客观要求不相符。正确认识这种差距并迎头赶上,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把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并以此推动全县茶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今后在开发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生产上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无公害茶的内涵和要求。无公害茶是指在无公害生产环境下,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指标,内销符合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外销符合进口国家、地区有关标准的茶叶。是符合食品安全的茶叶的总称。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低残留茶,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除国家禁止使用外的所有化学合成物质,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本国或进口国有关标准的要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没有危害的茶叶。第二层次是 a 级绿色食品茶,它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其卫生标准超过国家标准,如六六六、 ddt 残留量 <0.05mg , cu 、 pb 残留量分别为 30mg/kg 、和 1mg/kg 。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是 aa 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它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人工化学合成物质,在茶叶产品中也不得检出任何化学合成物质。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发无公害(有机)茶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目前主要市场来自国外发达国家,而国内市场尚需时日。因此必须树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观念,积极稳妥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哄而上。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重点改造、提高现有茶园为主,新建茶园则应从基础抓起。现有茶园的改造,要适当增加投入,做到园、林、水、路综合整改,突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和避免交叉污染,推广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入手,大大降低产品的农残量,为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走上无公害化生产。至 XX 年,用三年时间使全县茶叶生产全部实现无公害化,并且各主要产茶乡镇建立 200-500 亩的有机茶或绿色食品茶生产示范基地,全县面积达 5000 亩以上,年生产能力达 500 吨以上。 (三)大力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县茶叶生产仍是千家万户分散式小规模经营,这将不利整个行业效益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茶叶同业公会的职能作用,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茶户组织、联合起来,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二是要注意引导那些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区域性龙头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建立更大规模的集团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生产与经营。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和联系,实现农科工商资一条龙,产加技一体化,内外资兼营,进出口结合,较大程度地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以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推动我县无公害茶叶生产再上新台阶。 (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市场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技的竞争,我县与先进产茶地区的差距,主要也体现在科技应用方面。因此,我们一是要提纯复壮现有主栽品种,淘汰劣势品种,保留有特色、品质优异的茶树群体,并适当引进适合我县栽培与加工的优良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二是要大力推广以改善生态、改良土壤、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内容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三是要重视先进制茶工艺与设备的引进更新,加速普及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机采、机制技术和机具,不断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特系列产品。四是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探明污染途径,提出解决办法。五是要积极探索茶叶精深加工与储运保鲜技术,达到综合开发利用,推进茶叶产品向方便化、营养化、保健化方向发展,拓宽应用领域,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和生产效益。六是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包括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