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实习
广播电视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的“喉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台逐步走上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下面作文库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广播电视编导实习,欢迎参考。
广播电视编导实习篇一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歌德
通过这次为期不到一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一点。理论知识是实习的基础,而如何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令人满意,这就是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了。这20多天的实习经历,让我学会了基本的视频拍摄及后期剪辑,当然也体会了记者等传媒从业人员的艰辛,还有一些为人处事,相互协作的方法以及同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等。
1月6日,我随苏哥他们一起不畏严寒毅然挤上了去金阳客车站的公交车,确定好贵毕公路没封路之后顺利地购到了到毕节的票,随着汽车的启动,后视镜里的视线越来越模糊,车窗外的风景也越来越陌生。终于在晚上8点半钟的时候,看到车窗外亮起了霓虹,努力望去,“学院路”三个字映入眼帘。我还没来得及问苏哥就说到:“终于到了!”由于当天化雪,路面较为湿滑,所以之前4、5个小时可以到的我们坐了6个多小时才到。第二天同苏哥一同敲开了毕节电视台的负责人办公室的大门,我的实习也拉开了帷幕。和电视台的李哥见了面,他的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说我们都是好“摄”之徒。后来在苏哥的引导下也相继和台里的人熟识了起来。我就在苏哥负责的法制生活频道的《醉美乌蒙》栏目。当然也是由苏哥指导我这段时间的学习。苏哥是我的师兄,在学校就从事新闻工作三年之余,他最初在学校是新闻社扶着人,后来毕业后就直接到了毕节电视台工作。
实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后期剪辑的辛苦,工作从一开始直至整个节目的完成。单说同期声字幕打出来就有近万字,还需要对每一个镜头的筛选。当我尝试着去剪的时候我才明白,之前的几期节目之所以那么精彩,是因为幕后工作者的不辞辛劳的意志。 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和顽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做出节目来的。
在学剪辑之前,我首先仔细观看了苏哥的整个剪辑过程。
视频剪辑运用的软件是喜马拉雅,我平日里在社团接触过简单的会声会影,因此剪辑工作做起来不会显得很吃力。社团,电视台实习改变了我太多太多,我从懵懂,逐渐成长成为一名媒体入门者。这一大的转变让我更加坚定了这条道路的行走。不管未来这条新闻道路有多少的艰辛,我想我都不会放弃的我热爱这一工作!
在实习生活中,我也有幸参与到视屏的拍摄中,可能真的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吧,由于当地一个比较大的房地产动工,施工场地又比较散,人员不够,而我就被王华编导幸运的选中独自一人负责一个施工现场和两个售楼处的视屏拍摄。当然,能放心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主要是有苏哥作推荐。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养护段车队里拍开工仪式,现场负责人胡畔接待的我,由于我第一天就到现场观察过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了现场。我到的时候现场就三三两两的几个工人。等胡畔他就先递给我一支香烟,然后就说横幅可以拍一些。我立马就从摄影机里导出来已拍好的给他看。其实在他还没来之前我就已经把这些拍好了,估计他是看我不够成熟不相信我所以才这么说的。待他看完之后说了句:“小兄弟,你办事我放心,应该已经干这行好几年了吧?”我默然了,应付式的点了下头,其实从他的话里能听出来,他一开始对我的工作表示怀疑。不够让人欣慰的是最终还是得到了他的肯定,一个初出茅庐涉世未深的学生得到他这样的肯定,当时心里还是有一丝丝的成就感。不过,因为当天气温骤降,很多人都冷得瑟瑟发抖。我也不例外。所以,那天拍的视频有很多的抖动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最遗憾的。
最有必要一提的是1月17日那天,是最忘不了的,因为那天有苏哥、小韩,我们外拍一直拍到深夜3点半钟,由于是当地供电局的换变压器,电视台应邀帮他们拍一个主题片还是什么的,所以我们不得不一直坚持到那个时候,当天气温零下几度我记不大清了,拍完回去之后由于错过了睡觉的点我睡意全无,那天的感受最为深刻,那天我真正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这不到一个月的实习生涯,将会是我今后生活一段值得回味的回忆。那些感想,那些体会都是无法取代的。也不是用言语能表达的。我想我会铭记,并且,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我相信……
广播电视编导实习篇二
听说实习挺清闲的,顾虑会学不到东西。其实我到觉得实习这东西不是说我在课堂上学了摄像机怎么用我就非得到电视台如何的去实践一下。大学的教育本来就是和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岗位有所脱节的。我个人认为,尤其是记者的实习不是跟着去采访,不是跟着去写提纲,而是在于发现,这些真实的新闻人在做些什么,并且把他们的习惯带到自己今后的日子里。比如说,这种半岛电视台类型的外媒的工作方式,其实可以带到国内的新闻媒体当中。
相较于国内电视新闻媒体,外媒电视新闻更关注画面内容
伊扎特昨天说做电视新闻去采访的话,要有几个要素,提前明列出来,比如title、background、place、perspective 、frames etc.这与我们传统课堂上所讲的新闻采访之前要做的新闻提纲是不同的。或者说是我没有学好,仅仅把新闻提纲理解为要涉及的咨询问题了,从这一点上,电视新闻注重的是电视画面,我们的中外电视比较的考试重点也有一点说的是纸质媒体与电视媒体区别,电视媒体俘获的是受众的视觉,而纸质媒体俘获的是思考,电视媒体在缺乏了大脑逻辑思考的同时,却在缤纷画面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从而能够迎合知识素养不高的现象,从而走上一条大众化的道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电视新闻也应该是大众化的,从央视的新闻频道改版后的整体编排也可以看出,很多类似于独立的新闻节目都是以雷同于整点新闻播报的模式进行直播,内容不仅仅是个案的深入分析,而是夹杂众多其他粉条内容,侧重于了解,而不是理解。所以这种以画面为重的电视新闻制作模式应该是一个未来的趋势。这样前提下的电视,势必有点背离客观展现的模式,但是一个平常人的面部在一分钟观摩之后很少会被受众所印刻神经,而小丑的角色往往会过目不忘,我想关键在于小丑这个形象的“极端化”,电视新闻也是如此,在丰富甚至夸张的画面前提下,能够让受众了解并且形成印象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否则没有咨询传播的意义。我想,今后做电视新闻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这个新闻有没有意义,而是更多的侧重这个新闻有没有画面感,有没有丰富的影响作为支持是首要考虑的,在深刻的电视新闻,如果没有用画面予以辅佐,犹如一个肌无力的人吧。
比如,伊扎特说,一般的电视新闻媒体报道奥巴马访华都是展示一些关于胡奥会面握手等等的画面,这种电视画面往往电视观众是看得已经非常疲倦了。其实我也觉得,奥巴马访华这样的大事件被国内,比如央视拍的跟一个普通领导会面的样子是如出一辙,一点也没有勾引受众目光的意思。而半岛在采集的过程中另辟蹊径,貌似是以一个中国百姓给奥巴马穿毛泽东的文化衫还啥的(当时说了,我忘记了),这样一是报道了新闻事件,内容画面有创新性,而且更加贴近民众,等等。当然我知道这样的模式在中国做是不可能的,但是力求画面的创新性,不千篇一律而能够独具一格的展示模式是外媒所追求的。这里,我对李灵革老师告诉我们的诸如“全国大学校门”的素材整理一个库,可以使用等等的言论有点意见,虽然这样做确实很方便,但是我觉得这种方式远远偏离了真实的轨道,比如前几天我看央视关于复旦大学的报道,真的是恶心的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他们用复旦的校门没有错,可这素材貌似是多年前拍的,而且一个冬天报道的,新闻画面中的人物穿着秋天的薄衫,校门还是没有整修前的样貌,虽然是一则普通的讯息,但是新闻的严谨性浑然消失,大跌眼镜。
当我们在学习广播电视新闻的时候,更多侧重的却是新闻。虽然我们使劲儿在学诸如摄影摄像的内容,却因为自己的荒废而只是缺少的电视新闻与纸质新闻的区别的明知度。我会听说干报纸的去做电视新闻很容易转行,而做电视新闻的去干纸质媒体不容易的通俗说法时,我想正是我们自己的自我意识不够,没有能够将画面这个最有特色,最有话语权的介质把握好才导致了上述说法的产生。其实电视新闻跟纸质的新闻有着很大的区别,电视新闻从画面的角度看可以塑造为一种影像的艺术兼具“文”本质,而纸质新闻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如果你是一个纸质媒体的记者,你能够在撰文的时候将那些深入的剖析幻化成为能够冲击眼球的影像吗?
广播电视编导实习篇三
在电视台新闻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就快结束了,可以用八个字总结这段难得的实习经历:时间虽短,收获不少。
回顾走过的点点滴滴,实习即难忘又充实。短短的一个月实习,让我从一个从未接触过新闻采编的普通人到切身处地的了解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让我对新闻工作者有了新的认识。这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我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视新闻的采写和制作。
“北漂”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充实的,这段异乡“充电”的经历成为四名学生心中难忘的回忆。这一次的实习让她们对电台这种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新闻媒体产生了新的认识,拓宽了她们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了大家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台节目的采写和制作。
八个字——时间虽短,收获不少。
五、有选择的看报
如果你是做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或经济新闻的,不要一到报社就盯着娱乐版和体育版看,那是在浪费时间。看看你和老师昨天一起采访,当天见报稿子,看看编辑做了哪些修改,并请教老师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写,仔细比较一下其它报社的同题新闻,找出给你启迪的东西。
要知道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些东西早晚都会用上。
六、认真做好采访笔记
如果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你打字速度快的优点就可以发挥了,采访完了,稿子也基本敲个雏形出来了。如果没有电脑,一定要做好采访笔记,也许你老师在采访中记得很少,那是他知道了很多东西。但你不同,一定要认真的记下来,回到报社或家里后在尽快整理出来。千万别告诉我你还不会记录那!
七、先思考再下笔。
刚到报社实习的初期,如果不是老师特殊要求,在头一个月内别要求写稿子,这阶段你最重要的是学习采访技巧和老师们对新闻的理解,要向老师多提问题,并多听听他们对新闻的看法。思路理顺了,写稿子时自然会很快很流畅。“腿勤、嘴勤、耳朵长,是当记者的基本素质”。
可以说,实习是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验,除了考察你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以外,还考察了你的处世态度,做人原则以及处事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考察你是否懂得怎样做人。勤奋是首要的,到得最早走得最晚,通宵达旦这些都应该是家常便饭而不是邀功领赏的资本,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主动与老师的交流同样重要,不要窝在办公室里异想天开,要及时和记者沟通,善于和记者交流,要放得下面子,同样,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追求新闻理想,遵守新闻道德同样我们也不应忽视,在《经济日报》实习的第一个月里我主动上交红包1800元,对于其他诱惑更是坚决抵制,固守这一方净土同样是因为你是实习生,你是来学习的。此外,创造性地思考和大胆的实践也是专业实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素质,我在《经济日报》的第一篇稿件《您买的元宵真的“圆”吗?》和在《法制日报》的第一篇实习生署名在前的新闻调查《“火炉”武汉职工中暑事件频频发生——高温凸显劳动保障盲点》,都是自己主动发掘新闻线索,从生活中,包括从媒体炒过的看似过时的话题中提炼新闻线索,大胆报题,勇于独立策划采写,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弄巧成拙,还是因为你是实习生。回顾走过的点点滴滴,从学生会主席到一名实习生,再到目前XX级的辅导员,不一样的经历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这些经历也时刻在提醒着我,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应扮演好什么样的角色,同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从刚开始的与各单位的通讯员确立联系包括对报社以及站内的情况进行宣传,到定期的询问和培养感情,再到有策划的对重大事件进行新闻采写以及对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处理,新闻采编的几乎每一个环节我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同一时期所发稿件中我的稿量占了实习生的绝大多数,得到了站长和其他记者老师的高度评价。大二暑假在强老师和苏老师的帮助下,我在《湖北日报》政宣部进行两个月实习,同一时期我并没有间断在法制日报的实习工作。
用数据、用人物、用语言、用事情、用变化……诸多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写稿,当是实习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掌握采访基本功。 “七分采三分写”,是新闻界公认的经验之谈。这里重点说说面对面采访,须做到五会:
(1)要会记。就是把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人物、事情、言论、结果等,或详细或简明但准确地记录下来。不是所言必录而是有用则录、重点必录、精彩必录。
(2)要会想。就是在一问一答中触发、联想到新的亮点和内容,再延伸采访,扩大视野。
(3)要会问。就是根据不同采访对象、不同性格、不同采访环境,采取交谈式的、求教式的、诱导式的、互动式的、乃至挤牙膏式的等多种方法,使被采访对象乐意介绍你所感兴趣的问题。
(4)要会抓重点。就是在采访中随时提炼、捕捉住重要的内容,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并在采访本上用自己明白的符号加以提示。
(5)要会积累。采访中的某些素材,不一定即采即用,很可能今后派上用场,是为储备,不要轻易舍弃。
(6)面谈完毕,还要尽可能索取文字、图片资料,如总结、汇报、经验介绍等。这很重要,不仅能弥补口述之不足,发现新的素材,而且还因为文字资料更严谨,能规避报道出现差错。
当然,还有些采访需到田间、工厂、实验室等现场,用眼看、手摸、鼻闻、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遇到这类观察性的采访,实习生尤其需要珍惜,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因为一些突发性新闻,如矿难、火灾等,起初往往没人会接受采访,主要靠记者对现场的观察来完成。
第三,重在发现和捕捉新闻。新闻有两类,一是发生的新闻,二是发现的新闻。前者很明确,多为一件或多件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如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武汉过江隧道开工等,勿需你费尽心机去寻找,报道好就行了。后者则不然,多为非单一的、跨时空跨区域的、甚至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这是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发掘能力才能报道的新闻。
怎样才能发现和捕捉新闻呢?这是个大题目,此处只勾勒几根线条:一是从观察中发现新闻;二是从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发现新闻;三是从解剖表象中发现新闻;四是从多维思考中发现新闻,等等。此处举一个例子。
让新手跟着有经验的“老记者”做一段时间,远比闭门造车要学得快、学得好。
实习也是学习,失败也就是兵家常事。每一次的挫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成为了知识和经验。拿编辑新闻来说,
由于没有专线记者带,
“北漂”生活是艰苦的,又是充实的,这段异乡“充电”的经历成为四名学生心中难忘的回忆。这一次的实习让她们对电台这种相对来说比较陌生的新闻媒体产生了新的认识,拓宽了她们的新闻实践面,在提高了大家的新闻采编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电台节目的采写和制作。
八个字——时间虽短,收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