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自己曾写研究缘起,认为物顺其性,人之极至即圣人,而此圣人乃儒所谓内圣外王。当时极服膺冯友兰,借其眼目窥测宋明理学,归于朱熹,论文即从天、理、人相论,循由心性功夫就可实现天人合一之境,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后来,我察觉圣人理想乃是道德范畴,各家各派虽名号为一,但内容却有千里之别:有三代之圣人,有汉魏之圣人,隋唐之圣人自不同于两宋之圣人,明之圣人大别于清之圣人。若移至知识论,作为认识之结果,则并无恒定之知识。而冯友兰所谓抽象继承法,继承的又是何物呢?此是别话,圣人即为虚名,功夫途径也随之崩溃,又有什么可以支持我呢?于是失望之极,转而回到先前洞穴之中,固守俗见。
无心向学,自然毫无长进。毕业之后于中国传统最信佛学,万物因缘,皆有定数,一切诸法,无非空寂。自己也就随世浮沉,做一糊涂之人。想此三年又要过去,借此论文作一总结,之后听任发落了。
我的论文题目是有关想象的,听起来有些发散性,但是我主要是受董碧影响,特别是他推荐张祥龙的讲座,我一感于想象与感知血肉相连,二感于想象对本质显现有莫大帮助,于是便选定了康德与胡塞尔有关想象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