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为学服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再好也毫无意义。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而要上好课,其关键是备好课。所以只有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总体上会用比较少的劳动换取较大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设计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要求的“教案”,所以教师备课一定要重视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性格、习惯、家庭情况、文化背景、学习基础等,以此来确定“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正如斯卡纳金所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要想搞好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教材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掌握学生的喜好、脾气、学习基础、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心理特点安排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
(一)了解学生基础,确定教学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便于接受。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问题,八年级下册历史里有相关内容,但这些知识在地理、政治的课本里也都有所涉及,所以可以结合学生已知内容的基础,适当安排探究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领域对这些问题是怎么阐述的。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做切入点,适当引导到学习内容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全民族抗战》时,《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影视节目,由这些电影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了解日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适当安排讨论、表演等开放性题目,给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并及时认可、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的孩子虽然自以为长大了,但实际上还很顽皮,好动、好表现、活泼仍是他们的特点,而且他们也开始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渴望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抓住学生这些特点,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触摸历史也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再现蒋介石发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赴重庆谈判时和下属的谈话,揣摩蒋介石的心理;再现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下飞机的场景,接机人员都有哪些表现等等,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以学定教”,“教师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一辈子都有用的财富。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体积极活动,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探索者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心向,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总之,教师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绝不越俎代庖。但同时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构建平等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教育者是不能把孩子的发展定格在我们自以为是的范围之内的。学校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月饼,要立足人的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让风格各异的学生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不仅不可能,而且还会贻误学生一生的成长。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学生彰显个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无法替代的个体,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是每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现在生活、生产、劳动、学习、语言、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空间想象能力等多方面,人才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为社会造福。
教育是什么?有人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植入,教育试图为人植入一种理想的生活愿景,并为人植入这种理想生活努力的正当理由。作为受教育者,我们常说要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了传承、发扬和创新。
作为教师的我们学习了很多文化,从书本上学来的文化大多是工业文化、城市文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大多是农村的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她的学习基础是农村文化,进入校园之后要接受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当然会有一些问题冲突。就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刘姥姥进大观园,典型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一个与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境况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刘姥姥显示出了很多新奇、无知,给另一种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一种愚昧的感觉。刘姥姥作为典型的农村文化的长传承者,具有质朴、吃苦耐劳、知恩图报等一系列优良品质。似乎这些品质在工业文明之下就很少见了,你能说刘姥姥不好、不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社会淘汰了吗?我们国家设立传统节假日不就是为了突出继承传统优良品质吗?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传统优良品质大多体现在农村文化上,所以我们农村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先机处理好两种文化的结合。体会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他们也都会说汉语,都能进行语言上的交流,然而进入校园之后,遇到接触多少年的农村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的冲击,他们表现出无知应该是很正常的。人们接受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有快有慢,你怎么能一票否决说接受慢的就不行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试成绩差的人你能说他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吗?你能肯定他在其它行业不是状元郎吗?教育是为了让人们传承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受教育者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共存者。
作为教师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各种文化,而不是有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满怀信心与自尊地最求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在每堂课上都有一定的收获,课堂教学设计就想的尤为重要了。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
征和环境条件,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的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学生实际考虑。在设计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年龄、兴趣、基础经验等,也就是说,只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备课中所用的一切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根本。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既不遏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考虑可操作性,一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
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越近,其作用发挥越好;反之,教学内容距学生越远,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不易被学生感悟和理解。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师可适当调整重组,删减或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能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每堂课都离不开问题,巧妙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带给学生挑战、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所以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特点。历史老师只要呈现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史实,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决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做有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有创新思维、不同观点,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异性观点不能一棍打死。
提问不仅要遵循原则,选好问点,还要设计好提问的方式、方法,掌握它的技巧,不能将满堂灌的课堂变成满堂问的课堂。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可以采用直问即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问法。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迂回问法。曲问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人深思,启迪学生思维效果。迂回提问要注意“扣其两端”,而“两端”不仅为正与反,也指纵与横、内与外、主与从、彼于此,还有顺与逆、明与暗等。曲问也可用在纠正学生错误上。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不直接指出,而是故意从反面提问,使学生幡然醒悟。追问就是把所讲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深入地发问。问题较简单,一般不具综合性,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连贯起来却便于掌握知识的整体。设问是为引起学生注意,故意使用的提问方式,为唤醒学生的注意,而不是让学生回答。激问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激发性发问,注意在运用时不要挫伤学生积极性,着眼于正面激发,不要搞反面的刺激。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回答,是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它打破了传统的考与备考的关系,变配角为主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氛围下,同学们通过发表见解,辨别是非,既掌握了知识,又增进了友谊。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一个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理念,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