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

2024-11-22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

  灵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始建于天监十三年(520xx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其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民革命历史沿袭景区灵谷寺,我是今天的导游。接下来让我为大家介绍这里的美景。

  【景区概况】

  1、灵谷寺的历史沿革2、御赐“天下第一禅林”

  3、“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的由来

  各位游客,现在呢我们已经来到了灵谷寺风景区。灵谷景区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圆寂后,梁武帝的女儿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宝公塔安葬高僧宝志,后来又建了寺庙。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这块风水宝地,决定迁寺为自己修建陵墓,几经辗转后,宝志的灵塔和寺庙就被搬到了现在的位置。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可惜的是,寺庙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20xx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灵谷公园,1981年改名灵谷寺。

  【万工池、文武方门、大仁大义坊】

  1、“万工池”名称及其由来

  2、文武方门的建筑特点、门匾和题者、以及门前石狮的由来

  3、大仁大义坊的建筑特点、正面和背面的匾额、貔貅的作用和来历

  现在入口处的这座牌坊,是仿南朝时期的样式,前面的小桥名为迎驾桥,是清朝时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迎驾桥旁这个半圆型的水池,原为寺庙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传是朱元璋建寺时看到这里有山景无水景,下令一万军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万工池”。

  前方我们看到的大门就是灵谷寺的正门---红山门。这里原是寺庙金刚殿旧址,民国时期,被修建成为公墓大门,门为朱红色,单檐歇山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原先门上是蒋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在门额上悬挂有我国着名书法家钱松喦先生所书写的“灵谷胜境”四个大字。门前的这对石狮,是建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过红山门,穿过青石甬道,在42层台阶的原天王殿的旧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门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当上有民党党徽的图案,滴水上则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样也镶嵌着瓷质党徽,牌坊两面均有民党元老张静江所书的题额,正面书有“大仁大义”四个字,所以这个牌坊被叫做大仁大义坊,坊的背面写的是“救国救民”四个大字。

  牌坊下有原陆军十七军赠送的一对神兽,通体用汉白玉雕刻,乍看起来象虎,又有点象豹子,可是仔细看来,却又都不是,其实,它是传说中黄帝的阵前猛兽---貔貅。据传,在黄帝和其他部族的战役中,貔貅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将貔貅立于陵前一来是为阵亡将士守灵,二来也是赞扬阵亡将士如貔貅一样威武英勇。

  【无梁殿】

  1、建造时间、规模、特色

  2、内部陈设:中供佛台、四壁所嵌110块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蜡像的内容

  前面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无梁殿。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通体采用砖石结构,没有动用一根木头和钉子,所以得名无梁殿。又因为原先殿中供奉着无量寿佛,所以,我们也称它无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从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无梁殿。大家抬头往上看,无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还有三个喇嘛塔,虽然是砖石修筑,但却仿照了木结构建筑的造型。

  步入无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个券龛。这三个拱券高台最早是佛龛,分别供奉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三圣。现在我们看到的券龛里镶嵌的是三块石碑,正中是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侧是总理遗嘱,右侧是民国时期的国歌。在祭堂的四周,还有110块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名字,以示纪念。九十年代初,这里开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馆名由陈果夫先生题写。共展出了22组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历史。

  【一号公墓、松风阁】

  1、一号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点及周边绿化

  4、松风阁的建筑特点及名称演变

  无梁殿的后方是一个大草坪,原是民国时期阵亡将士公墓的一号公墓旧址。这里原有墓穴1624个,葬有烈士1029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号公墓的中心墓区,葬有128位在淞沪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侵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和第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彻底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中国的野心。在一号墓东西两侧的纪念碑下,分别葬入了50名第五路军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军的烈士,共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变。墓园中心花坛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被称为金陵桂花王。

  绕过西式公墓围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松风阁”,采用重檐庑殿顶,外观古朴典雅,内为走马楼形式。明代这里是寺庙的律堂,清代是观音殿,民国时期改建为“阵亡将士革命纪念馆”,由蒋亲题馆名。1937年南京沦陷后,烈士的遗物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现在已经变成了游客驻足休憩的场所。前方在广场的中央还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铭鼎垂勋”四个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振华赠送给公墓的。

  【灵谷塔】

  1、原塔和现塔的用途

  2、现塔的建筑时间、层数、高度等

  3、塔基座简介

  4、塔内二至九层石碑及内容

  在公墓中轴线的顶端,就是造型精美的灵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层八面,高60米,原为“阵亡将士纪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图。在塔的门楣上,有“灵谷塔”三个字。外墙壁有蒋所书“精忠报国”四个字。塔内有螺旋式石梯252级,可拾级而上。在2—4层的内壁上,刻有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孙先生在黄浦军校北上时的告别词。5---8层,是吴敬恒所书的孙先生黄浦军校开学训词。登临九层,钟山气势,尽收眼底。

  a.【其他(东线)】

  1、灵谷寺及玄奘顶骨舍利、八功德水

  2、邓演达墓(二号公墓址)

  3、谭延闿墓及墓园

  景区的东侧是今天的灵谷寺寺庙所在地,我们看到庙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书“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普济圣师是以后的皇帝赐给宝志大师的封号表明了灵谷寺与宝志的源脉关系。庙门横额上是于右任所书“灵谷寺”三个字。进了山门,里面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等建筑。

  这里是玄奘法师纪念堂,堂内有一尊玄奘法师的半身像,还有一座十三层的木制密檐塔,塔内藏有唐玄奘的顶骨舍利,被奉为佛家至宝。1988年台湾玄奘大学了中法师向大陆申请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两岸僧众,护送台湾,是两岸交流促进统一的盛事。

  各位游客,除了我们刚刚参观的那些主体建筑外,在灵谷寺的东侧景区还有八功德水,据说此泉水有八种功能,人饮用后可驱除百病,延年益寿。正北是谭延恺墓,他是原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死后蒋为他举行了国葬。邓演达墓位于原第二公墓旧址上,邓演达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1931年被蒋秘密杀害,1957年迁葬到这里。

  灵谷寺景区,历史渊源深远,山水形胜优美,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b.【其他(西线)】

  1、至公殿及宝至简介

  2、宝公塔及三绝碑3、西部三号墓址

  在无梁殿的西侧密林中,还有南朝时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说起宝志大师,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说起济公和尚,大家一定不会陌生,相传,宝志禅师就是济公和尚的原型。

  宝志大师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据说大师还能够预知吉凶,通晓未来,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萨皇帝梁武帝将大师奉若上宾,而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更是拜宝志大师为师。大师圆寂以后,梁武帝将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风水宝地上,永定公主捐钱为大师修了一座“宝公塔”以安放灵骨。后来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灵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这块风水宝地,就把寺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当然由于历经辗转迁移,此刻我们眼前的这座宝公塔已非当年原物,是后来修建的。塔前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唐代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像,李白题的赞词由颜真卿书写,人称三绝碑。

  参拜过宝公塔,继续向南走,不远处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宝志大师的塑像,殿内两块石碑记载了两次迁葬的经过。殿前有两件明代遗物,一是飞来剪,二是蟠龙石。从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国时第三公墓旧址,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接下来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

  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1、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上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2、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梁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

  1)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最大,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2)阵亡将士纪念碑。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一碑柱,分别是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微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两座碑已成为南京市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作为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

  1)松风阁——墓园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风阁。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这座建筑也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造价21.5万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纪念馆”。这幢二层楼建筑,东西长41.7米,南北宽19.7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外有回廊,楼下为9间,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

  2)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价35.5万元。塔的设计者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塔前,只见塔基是一个大平台,直径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高5.8米,宽2.8米的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再请看,塔高60米,九层人面,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正中塔尖上竖有塔刹,金光闪闪。

  登塔参观:正门横帽上的“灵谷塔”3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另一位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沿着钢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级台阶,就来到了塔的顶层。在此登高远眺,可以尽情欣赏远山共长天一色的苍翠景色,充分领略灵谷胜景那“万松参天,一径幽深”的旨趣。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

  3)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可惜原塔早已毁尽。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4)三绝碑——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所以称为“三绝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0xx年)损坏殆尽,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是清乾隆年间法守和尚根据旧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基本参观完毕。其实,明代灵谷寺的规模远大于现在,除我们所见到的外,还有金刚殿、天王殿、五方殿、毗卢殿、观音阁、禅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叶的灵谷寺,又恢复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复外,并有“灵各八景”著称。这八景是: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筋。这些景观饱经沧桑,特别是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把这里当作战场,所以寺内建筑被严重毁坏,只有无梁殿是砖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各位游客:出了灵谷寺,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路,名叫“琵琶街”。

  5)琵琶街——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传,人们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一下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就是被称为灵谷人景之一的“空街应掌”。不信?您可试一下。但愿我的导游讲解也能给你们留下记忆的音符。谢谢大家!

  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三)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灵谷景区。

  灵谷景区位于钟山东麓,面积约 20xx多亩,这里是六朝名胜荟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时,将原位于钟山西麓的六朝名刹开善寺迁到这里,更名灵谷寺,当时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到了民国时期,1920xx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数万将士,又在灵谷寺旧址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仍通称这一片风景区为灵谷寺。 这里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众多名胜古迹隐约其间,有无梁殿、松风阁、灵谷塔、志公殿、三绝碑等,名人墓葬有邓演达墓、谭延闿墓等。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胜景,掩映于郁葱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叶红如火,色彩斑斓,桂花飘香,景色十分迷人。灵谷景区鲜明体现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国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是游人们品味历史、赏桂休闲的好去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钟山风景区以山闻名,又以森林公园著称, 20xx年3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钟山总面积为4万5千多亩,其中森林面积3.2万亩,总覆盖率达72%,在全市绿化体系中覆盖全市总面积的15.6%,是国内外少见的城市森林公园。紫金山犹如一台巨大的空气滤清器,据专业人士测算,各类绿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达440万吨,释放氧气达380万吨,可供1300多万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摊到每个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从中获得氧气超过4公斤。按国际环境生态效益计算方法计算,每年产生生态效益达13亿元。总之,钟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只要你走进了它,就如同进入了“天然氧吧”。特别是灵谷景区,近年规划建成了万株桂园,其中桂花专类园达 1700亩,共有桂花18000株。专类园设计风格独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苍苍,令游客神往不已。

  灵谷寺是古代钟山 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传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为名僧宝志所建的开善寺,建于梁天监十四年(520xx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宝志就是我们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型。因为梁武帝很崇拜宝志,故在宝志死后,为他建造了墓塔“宝公塔”和一座开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为蒋山寺。不久,朱元璋选中开善寺这里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东麓找到一处“山川形势非寻常之地”,也就是现在的灵谷景区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这里为宝志建造一座新寺。

  灵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赐名为“灵谷禅寺”,并题书了“第一禅林”四个字,刻碑悬于寺门。

  关于灵谷寺名称的来由,明太祖在灵谷寺新建时写的《游新庵记》一文中说:“钟山之阳有谷,谷有灵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灵谷寺记》中又说,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间的一片谷地。可见“灵谷”二字的含义,“灵”是指当地一股被认为有灵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灵谷寺占地 500亩,供养了1000多名僧,其范围南抵孝陵卫,北接明孝陵的皇墙,据说当时每天傍晚,寺僧要骑着马经过五里松径才能去关山门,可见范围之大。在今天的南京体育学院以南,现在还有一个叫做大栅门的地名,就是从大山门谐音而来。寺内的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无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称毗卢殿)、律堂(清代称观音殿)、宝公塔等。寺东北还有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宝法王殿,是明成祖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来此建斋讲经,所以又称说法台。此外,在寺的两侧还有方丈、静室、钟楼等建筑。寺内还有148间画廊,绘有各种姿态的佛像壁画。上述建筑,除无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了。

  古代灵谷寺在国内佛林中占有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青睐。据《金陵梵刹志》的统计,明代灵谷寺在上元、江宁、句容、六合等地所拥有的地产,总共达 34000余亩。明朝还把栖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划归灵谷寺管辖,这样大规模的佛寺,真可谓是天下“第一禅林”了! 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清朝统治进入所谓“康乾盛世”后,灵谷寺也重新修复,又成为东南名刹,并多次接待满清皇帝。康熙游览灵谷寺时,曾亲笔题书“灵谷禅林”匾额,还写了一副:“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过灵谷寺,并在这里建了行宫,还赋诗、赐物,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四)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前往南京东郊三大景区之一的灵谷寺游览。车行下坡,我们看到一处面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缓丽。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匾额。再向前,绕过灵响亭即到了灵谷寺大门万工池停车场。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

  明朝初年,钟山西侧的蒋山寺搬迁至此,改名为灵谷寺。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20xx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济公原型)圆寂后,于此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第二年武帝扩建造寺,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选中寺址为陵寝吉地,并利用皇上权威迫其二次搬迁,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现址复建。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为避迁寺建陵不敬之口实,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初养寺僧千余名,下辖12座佛寺,包括栖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庙,占地500余亩,拥有庙产三万四千多亩土地山林,可谓盛极一时,名噪佛界。数百年间,屡有修茸,景况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题联,韩隆驻辟,作诗赐宝。可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镇压太平军,在此几次摆开战场,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虽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绝非前貌了。

  1920xx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门、树坊,改造无量殿,兴建纪念馆、纪念塔,成为民国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这里安葬了数以千计的国民党部队官兵的遗骸,每逢纪念日都有祭祀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栽植树木花草,维护旧观,继续开放游览。现第一公墓改为草坪,第二公墓修建了邓演达烈士墓,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树林。尽管这里是寺庙、公墓、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亲自命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圆形面积数亩的水池,叫万工池,也叫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筑池,栽植白莲。应该说,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庙的传统布局,搬来皇上,实为景点增色吧。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广场北面有一座大门,绿色琉璃瓦虎殿顶,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这种门的形式稳重气派,用的是皇家规格。原来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红墙左右延伸又辟有二门,方便车辆通行,门额上分别为“松声”“泉涛”。它虽叫山门但不是原灵谷寺大门,而是原金刚殿的位置,大家看到的门外柱础的痕迹就是原殿殿基的范围。

  进入山门,步过青石甬道,前方42层台阶上,原天王殿旧址,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大牌坊,高10米,钢混结构,顶覆绿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须弥座,梁枋仿彩画浅刻纹样,斗拱挑檐,气派不凡。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五间坊门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质国民党党徽,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都是国民党中常委主席张静江书写。大家细看,上面的瓦当都是国民党党徽图案,体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高档汉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话传说貔貅是黄帝作战阵前冲锋陷阵的凶猛神兽,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这对石刻肌肉横暴,矫健奋进,从雕刻艺术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独特的作品。

  各位游客,前方有一古老面庞大的建筑,请哪一位朋友猜一猜它是什么样的结构。好的,几位朋友都抢先说是无梁殿,非常正确,好眼力。它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叫无梁殿,用其谐音,又叫无量殿,原来供奉无量寿佛。正因为无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但仅残留拱券,在造公墓时加修重檐屋顶。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山西显通寺、峨嵋山万年寺的的无梁殿大得多。现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体式喇嘛塔。外观面阔五间三门。室内进深三间,实际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券宽4.8米,高7米,侧面为纵连三间的大简卷,两侧山墙用砖垛出挑,逐层弧形上伸1米多。施工过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中券正中三个券龛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圣,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据说是升天孔。其实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造公墓时,请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由张静江书写“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左碑刻蒋介石所书北伐誓师词,右碑刻陈果夫所写国民党中执委祭文。建国后碑文被磨去。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重修改刻,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民国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嵌有110块青石碑,刻有按战役地点、军阶职务分类的阵亡将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万五千字。殿内前二券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蜡象馆,展出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当时名人57位,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草坪。各位朋友,能看出这块地是干什么用的吗?好,这位游客反应快,已看出是一座墓。这就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第一公墓。它就是灵谷寺五方殿遗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作为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战争及1932年上海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按编制军阶抽签实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个。在公墓北侧东西两头各立纪念碑柱,纪念这二支抗日部队的牺牲官兵。现这两座碑成为南京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用来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墓地已成草坪,请大家仔细看,还可见按放射形划块的分格,有似国民党徽。背向数百米长的半圆形墓墙,弧形起伏,这是设计者美国工程师茂菲为益求古典庄重的效果,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弧形卷波的手法而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在闽南广东沿海也经常能看到。

  各位游客,在高大栎树的浓荫覆盖下,绕过墓墙,我们看到陡阶高台之上,有一宽阔恢宏的殿宇,现在叫松风阁。原是明初律堂的位置,清代复建为观音殿,重檐庑殿,绿色琉璃瓦,面阔连廊共11开间,红柱列绕,雕梁画栋,是古典建筑中最高规格形式,按帝王陵墓中供奉灵位的主体建筑享殿的形式设计,反映出其当时受推崇的地位。民国时建成“阵亡将士纪念馆”,由蒋介石题写馆名。内部布局作了一些变化,改单层为二层,是走马楼式串廊,中间为单层穿堂,宽敞明亮。梁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装修。原内设许多陈列橱架,展出阵亡将士遗物,举办专题展览。抗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室内物品损失一空。现在开设了小商店,各位可以在舒适的大堂中小饮休憩,也可选购一些你所喜爱的纪念品。

  阁后广场中央,立一石鼎,上刻六角重檐亭式鼎盖,四面鼎身刻有狻猊兽头,乃龙之九子之一,中刻“垂勋铭鼎”,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献给公墓的纪念物,它是众多赠品中存世不多的遗物。大家可在鼎前以塔为背景留影,效果绝佳。

  各位朋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领略灵谷深松、涛声依旧的风光,不登九层塔,是不能如愿的。前方100米,巨塔巍然,就是公墓中轴的终点灵谷塔,即阵亡将士纪念塔。它建成于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中间的日照山河图,长5.2米,宽2.8米,象征气壮山河,与日月同辉,用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料。上面是直径30.4米的花岗岩平台。四周是云头雕花石栏。塔高60米,九层八面,钢混及花岗岩结构,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收分,顶层宽9米,每层挑出绿瓦披檐,上置回廊护以石栏,供游人凭栏远眺。塔顶绿瓦攒尖,中竖塔刹,运用佛家的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的形式,金光熠熠,直刺青天。整座塔造型优美,坚固稳重,雕栏玉砌,绿白相间,真是第一流的纪念塔。

  底层外壁刻有蒋介石手题“精忠报国”,前门横楣上书“灵谷塔”,后门是“有志竟成”,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塔内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252级。从二层至四层,各位可以看到内壁上刻有洒脱如泻,奔腾似龙的草书,是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于右任所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北上告别辞。于右任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才华横溢,精于诗书,魏、草有名,更擅草书,时称“一代草圣”,又因长须飘髯,人呼“于大胡子”,晚年居台,其思乡盼归之情溢于言表。五层至八层是另一元老吴雅晖篆书孙先生黄埔开学训词。吴为篆书大家,其字谨严精妙,端庄秀丽。原在塔身外壁刻有当时要人手迹,现用水泥覆盖,尚未恢复旧貌。

  登临九层,极目四野,爽风万里。远方山峦起伏,近依钟山屏障,环顾林海松涛,脚下诸景环抱,春日嫩绿如绒,夏季苍翠欲滴,秋色金黄交映,冬景莽莽似烟,西望遥见中山陵堂,下俯历数门坊殿阁。各位朋友,游览至此,岂不快哉!

  灵谷塔西南侧林中,有一覆钵式塔,上置相轮宝瓶和须弥座,人们称为宝公塔,是南朝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最初在现今明孝陵的位置,民国改建公墓时,原想保留不动,但在阵亡将士中掺进一个老和尚,很不相宜,也就委屈迁移至现在位置。十年动乱中,塔中灵骨石棺均遭毁坏无存,后又重修,仅是象征之物了。塔前嵌有一黑色石碑,刻有吴道子所画宝公像,李白所作画像赞词,颜真卿所书赞词,三人皆为唐代顶级大师,人称“三绝碑”,被视为国宝。此碑也四毁四刻,在第三次复刻时。乾隆皇帝也来凑热闹,在碑首题了“净土指南”四字。

  各位朋友,观碑怀古,我不得不介绍宝志和尚其人其事。在1400多年之前的南朝,他是一个赫赫有名无人不知的人物。他七岁出家,成年得道,行为灵异。所作预言,皆有应验,还戏弄皇帝,被请入宫中上座。他手持的法器是禅枝上挂着刀、尺、拂尘,暗喻南朝刘宋之后的王朝,即齐(刀)梁(尺)陈(拂尘)。所以李白赞词“水中之日,了不可取,灵空其心,寥廓无主,锦蒙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就是这位大和尚的写照。梁代开善寺直至明代灵谷寺都是为纪念他而造,连贵为开国太祖的朱元璋,迁他的灵塔,还要上香祈祷赔礼,许愿在自己的陵墓禁区内再造更大的寺塔来补偿,地位真是不一般。也许应了“何往何所”,他的墓塔三迁四建,颠沛流离,最后灵骨无存,真是“水中之日,廖廓无主”了。

  塔基正前方,有一三开间小殿,硬山顶接一架廊庑,叫志公殿,是造公墓时为保存一些宝志遗迹特地建造的。原内供志公及侍者弟子之像,两侧有历次迁葬的碑文,记述转迁经过。

  各位游客,我又要出一道问题,请大家回答,殿前的叉形铸铁件是什么名称?干什么用?大家讨论很热闹,但都没说准。请看旁边景点说明碑文。这叫“飞来剪”,民间传说是孙权用来剪蟒镇妖的,其实它是明代造寺用的起重机械的部件,就像今天的吊车。旁边还有一块巨石,二条巨龙盘绕,人称蟠龙石,高2.4米,有传说飞来剪拿住蛟龙,此石镇住二龙。实际上这块巨石是碑帽。大家知道,我国古碑都有帽、身、座三部分,现在是身、座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碑帽头,给我们留下了不解的话题。

  各位朋友,向西南看去有一小石桥,叫玉带桥。传说朱元璋在此封大银杏树为树王并赐以玉带。山坡上有一方亭叫进思亭,亭西为第三公墓址,原有墓穴2268个。1946年军统头子戴笠空难摔死,蒋介石亲选第三公墓为戴入葬。1950年被炸成废墟,仅有园路成了痕迹。

  灵谷寺公园我们游了一大圈,灵谷寺内不见寺,寺在哪里呢?请跟我从无梁殿后穿过,就会看到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这就是现在的灵谷寺。庙前迎面立有大照壁,上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十字,点出该寺与宝志大师的缘脉关系。大门门楣上有于右任写的“灵谷寺”三字。各位朋友,此灵谷寺非彼灵谷寺,彼寺已毁,此寺乃重建物。这里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求有灵验就造龙王庙还愿,后来又有增修。民国时,把无梁殿中佛像归并龙王庙,改名灵谷寺,所以前后二寺不可相提并论。

  进了山门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门是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传是弥勒在东土的显身。佛经所说,弥勒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华林园继承佛位,又称未来佛。背后是身披甲胄,手执降麾杵的护法神韦驮,在警视四众,惩戒犯禁。山门内壁东侧有“灵谷寺龙王庙碑记”。西侧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铸万年宝鼎。正面主体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楼阁相依,殿内幡幢悬垂,华灯长明。黑花岗石铺地,深沉明亮。中间高台座上一尊主供释迦牟尼佛,鎏金装彩,阿难、迦叶侍奉左右。东西两侧贴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设,一列为十八罗汉,一列为二十诸天,把二种常见而又极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统而有之。主台背面是大悲菩萨海岛观音,脚踏鳖头,手持净瓶杨枝,左右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后壁东为大智文殊菩萨,座骑青狮,西壁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贤菩萨。殿后为宏大高敞的观音堂。底层供奉开山祖师宝志铜像,上供观音铜像。1994年,观音阁落成,举行了真慈法师升座仪式,这是自太平天国以来的首次升座。

  东首院落现为“大遍觉堂”,是玄奘法师的纪念堂。中供法师译经坐像,前有十三层木质密檐式塔,塔内供奉法师顶骨舍利。讲到这里,有的游客肯定产生疑问,玄类法师在西安住锡、圆寂,灵骨怎么会转到这里呢?各位,说来话长,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与国运共兴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陈祎.他13岁出家,21岁受戒,精通经论,公元620xx年历经艰辛,西行天竺20xx年,带回经卷657部,创唯识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圆寂于长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继改樊川兴教寺,又因黄巢义军起事迁葬终南紫阁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师在终南见塔毁寺废,就迎奉至天禧寺,在东岗造塔安葬。明初迁南京名扬中外的大报恩寺。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纷飞,寺塔又湮没无存。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扩建军工厂,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贵器皿,还有迁葬碑文。日军妄图封锁消息盗走诸物,后迫于国人压力和出于粉饰汪伪政权的政治需要,除在九华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这里供奉的是当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几经周折,辗转至灵谷寺供奉。1998年8月,台湾玄奘大学法师了中住持向大陆申请分供舍利,经批准,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两岸僧众护送至台,成为两岸交往,促进统一的盛事。

  纪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及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是属净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东侧为素菜馆,供应素食斋饭,选料素淡,做工精细,口味鲜美,各位不妨一尝。

  各位朋友,钟山之麓,还有一些民国要人之墓,从前面“八功德水”开始就是谭墓的墓道了。“八功德水”现用石栏围护,清泉从二龙头中流出,自古相传此水对人体有八种有益功能,是优质矿泉水。泉后路中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现刻“灵谷深松”,原为谭延闿的墓碑。可能在场的朋友们大多不了解这个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抚(省长),本人为光绪进士,点了翰林,宣统元年任湖南咨议局长,此公精明圆滑,审时度势。辛亥革命爆发趋附革命,又杀害革命党人,夺任湖南都督,又追随孙中山和蒋介石,历任内政部长、国民党中政委主席、党部主席、国民政府主席,他纵横捭阖,官运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岁。国民政府下令国葬,蒋介石亲选墓地。谭墓依山带水,曲折幽深,具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长,尽头是一圆形广场,中间有一圆形花坛,上植松竹梅岁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门汉白玉石坊,清代式样。柱头有石狮云板,三门横枋上有佛焰背屏立于须弥座上,柱基夹有抱柱鼓石。东南有一石碑,原为国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谭的生平,现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内坡道有石马一对,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点。右转上坡即为祭堂,歇山重檐。面阔五间,梁柱藻井饰以描金彩绘,原门窗镂花金钉。堂前为花岗石祭台,台二例有方形经幢两柱,仿佛教之物。祭堂内原有许多珍稀祭器祭台,抗战期间流失殆尽。台东有一汉白玉牡丹花坛,刻有三圈飞龙图样。顺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觞出自景区。曲水流觞东晋时海西公宴请群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兰亭序中临溪饮酒作诗之趣。流瀑阁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层台错落,小桥越溪,林路盘折,完全是山水园林的文人写意,幽雅至极,在墓园中独树一帜。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侧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轴南向通直,缓坡开阔,绿草如茵,绿树屏绕,入口平台是汉白玉圆壁的睡莲池,素白莲花照水开放,殊显清幽。坡上有清式云纹华表一对、石狮一对、花缸一对。墓前平台陛石刻有五福捧寿和八面玲珑的图样。墓茔半圆高3.5米,直径9.5米,十年动乱中墓被炸毁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台刻有西洋古典花纹,原为圆明园遗物,法国人进贡,尤其珍贵。墓后有十几米高的山茶花树,是金陵之首。春天红花满树。

  谭墓石刻,似是宫廷之物,牌坊一组还来自咸丰顾命大臣肃顺的墓园,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国墓可比。说是来自圆明园,无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气势对照,谭墓的婉约幽深,不能不令人叹服。游览这样的墓园真是一种精湛的园林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审美享受。

  从谭墓墓道起点向东上坡,是民国著名人物邓演达烈士墓。邓14岁加入同盟会,是颇有名望的左派领袖,其短暂一生充满悲壮奇事。他追随孙中山筹办军校,任黄埔教育长,后历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国民党中央执委。蒋介石4.12政变后,他开始从事倒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对斯大林干预中国革命,差点被秘密处死,连夜逃出苏联,前往柏林,历访欧亚十余国。1930年回国在上海组织“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是该党创始人。因策划军事倒蒋,不幸于1931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蒋介石诱降不成,并置宋庆龄、何应钦等众多要人营救而不顾,下令秘密杀害于麒麟门外沙子岗,年仅36岁。遇害后家属寻获遗体由好友时任京沪卫戍司令的陈铭枢为他具棺入殡。建国后两迁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举行了安祭安葬仪式。

  邓墓开阔宽宏,肃穆幽静。墓道入口有圆形花坛,十字形通道柏树成行,芳草鲜花铺满墓地,两侧是花架亭廊,紫藤覆盖,很是幽雅。平台中央圆顶墓高4.5米,直径9.5米,墓圈饰有月桂叶图案,墓碑花岗石高达4.8米,宽1.2米,正面为何香凝书写“邓演达烈士之墓”,背面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的铭文,记述了邓生平事迹。碑前小平台上横卧一西式桂叶花圈,寓长青留香之意,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平台上还摆有花缸八只,可装点盆花。

  各位朋友,灵谷寺景区游览到此即将结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游览后得到许多的回味。

  5篇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范文(五)

  各位游客:灵谷寺,这是一个由寺庙建筑、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地称它为灵谷寺。我们的车正在行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车窗两侧,沿途玉兰挺立,林木茂密,曲径通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仙灵境地。我先来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创建历史。

  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灵谷寺前身就是处于独龙岗的开善寺,南朝天监十三年(520xx年)梁武帝为埋葬宝志和尚,在独龙岗建开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朱元津为建明孝陵,命人选中独龙岗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就下令将这一带包括蒋山寺在内的所有寺院都迁往紫金山东麓,合为一寺。因为灵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为“灵各专”。灵谷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从山门到大殿,长2.5公里,占地约500亩,僧人L千。难怪朱元津将它看成杰作,并御笔题额“第一禅林”。可惜后来因遭兵火劫难,只有无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间重修灵谷寺,规模已远不如当年,然而红墙黄瓦、松翠林茂、鸟语花香、环境幽静,仍不失“灵谷深秋”的佳景。

  【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果殿—阵亡将士纪念碑】

  各位游客:我们已来到了灵谷寺的山门前,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这山门也就是灵谷公园的大门。各位请看:这座仿古建筑的山门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进入红山门,我们走上了一条青石铺就的两道。而道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阵亡将士牌坊。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最的景点无梁殿。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内供奉蘖渴俜鸲得名S捎谡庾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俗称“无梁殿”?/P>

  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殿的东西长53.8米,殿前露台宽敞,面阔5间,进深3间。虽然经过多次重修,但其结构始终没变。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个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结构改变了我国古建筑梁柱结合框架式的建筑传统。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砖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建造方法,由基层用砖先砌5个洞,合缝后叠成一个大型的拱形殿顶。我们看到这5个开门的每一间就是一券,每排为5券,正中一间券洞,宽11.4米,高14米。内部虽为券洞结构,外部却仍以仿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还设有门窗,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其结构之坚固,气势之宏伟,技法之精湛,堪称一绝。虽说在我国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无梁殿建筑,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及苏州开元寺等,但在建筑结构和技法上,灵谷寺的无梁殿更显独特、完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

  游客们:看了无梁殿的外观,接着随我进殿内参观。据史料记载:无梁殿自明代兴建后,供奉着无量寿佛等大小佛像。1920xx年,国民党政府花了12万元工程费用,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原来的佛龛被改成3个大砖台,作陈放祭器用的祭坛,每座祭台都有一方石碑。请看: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阵亡将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下面我们绕家堂一周,参观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这些蜡像是依据当时的历史照片、资料,参照人物各种角度的镜头,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动态画面,蜡像造型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参观完无梁殿,我们来到了半圆形的花坛草坪前,这里已成为阵亡将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现在请大家来参观一下这座公墓,其实这里有3座墓,这是居中的一座,还有两座分别处于免梁殿东西两侧的山坡上。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侧墓墙东、西两端各有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