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崂山华严寺导游词

2025-01-29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罗延窟”面壁修行使这里远近闻名。华严寺系明代御史黄宗昌在崇祯年间罢归故里即墨后出资修建,未成面毁于兵燹。清初由其子黄坦移址续修,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华严寺”,又名“华严禅寺”;1931年改称“华严寺”。占地面积4000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房屋120余间。整个庙宇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典雅。正北为大殿,系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由大殿侧门再拾级而上,又一院落,是为后殿,内尊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师。东北角有西式小楼五间;小院内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 

      寺僧属“临济宗”。第一代住持慈沾是临济宗传人。华严寺位于共经二十代,20世纪20年代是鼎盛时期,寺僧达80多余人。藏经阁建在4米多高洞形的山门之上,呈方形;阁高8.2米,阔13.8米,深8米。阁中央大应立四棱形石柱,木构架为抬梁式屋顶,是重檐歇山式。四周游廊贯通,环以雕栏,外檐木柱20撑顶,檐角饰“嘲风”,两端饰“螭吻”。前为幕式墙,门窗结合在一起,穿堂门,无后窗,顶披黄绿琉璃瓦,雕甍高约40公分,镂空云龙。建筑古朴典雅,集中体现了明代建筑的艺术风格。阁内藏清顺治九年(1652年)刊《大藏经》一部;元人手抄本《册府元龟》一部,142册,计1000卷,另外还有憨山手书条幅、于七画像等。 

      华严寺前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华严寺门前有一条直通海滨的公路,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仁栋鸠工破石条筑成。沿路苍松夹道,翠竹成林;有时,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路旁有石刻“烟岚高旷”、“东瀛晓色”、“无风海涛”、“莲池会海”等。 

      经政府有关部分批准,华严寺现已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崂山区在在积极制定规划,即将在华严寺周围建立国内唯一的以华严宗经典教义为依据的大型佛教文化风景旅游区“华藏世界”。届时,华严寺下方的“山海奇观”,上方的“那罗延窟”,将与华严寺连为一体。在“华藏世界”中,将出现数千尊随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为壮观。同时还将修建一座宝塔,纪念法显从古印度求法归国在崂山登陆的历史往事。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