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2025-01-2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作为进入大学的第一批90后的成员,寒假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外上的第一课。90后以独生为主,从小适应应试教育制度,所以在独立自理能力较差,分析社会问题的眼光比较简单,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长期受到父母呵护的我们终究要有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一天,自食其力就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自食其力固然重要,但自食其力的能力并不是靠书本就能历练的,还要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的,由此看来,培养这种能力显得刻不容缓。 我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是要靠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支撑的,无论有什么样的实践机会我们都应该积极把握,来充实我们以后遇事分析判断的依据。即使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语文教学工作的学习,但我还是在寒假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实践,为我今后的学习内容打下必要的实践基础,也可以让我今后开展教学工作多一些实践保障。 目前,我们国家开展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可以分化为两种生源:一种是城市教育,另一种是乡村教育。两种教育的水平并不相同,但是两种教育的过程确实有着相同的效果,它们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使学生真正愿意接受自己的工作。教育的方式因人而异,教育的效果也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这次实践活动我仅仅是以我身边的普遍现象为针对进行实验性的尝试。我的实践项目是家庭式教育,目的是在于通过点对点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无痛苦的学习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届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中国很快蜕变成为一个教育大国,近年来国家施行的“科教兴国”政策在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讲中国式的教育制度很高速、有效的培养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人才,但作为一个致力于以“和谐”为发展支点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注一些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对此,我是有强烈的切身感受。事实上,孩子的教与学是要从小打基础的,这不仅要求家长的引导与监督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发展环境的。大多数孩子是无法从小就拥有自律的意识,如果家长进行强制引导的话,还会遭遇到孩子情绪的抵触,如何“管教”孩子就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将“引导”转换到“管教”上本身就反应出了家长在培养过程中的断层区。这一点我想就是舅舅多次提到的关于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问题了,这囊括了很多内容,既包含了对孩子的要求,也要适当约束家长们的行为。例如:孩子撒谎的问题,他们通常会做一些自认为天衣无缝的事情希望可以借此达到蒙混过关的效果,这时候大多数的家长会根据情节的轻重从“嘴皮子”到“毛掸子”中任选其一进行处置。这一点上我母亲遇到了很多挫折,从发人深省的说教到著名的“女子单打”不知经历过多少。当我在遇到同样的问题之时,母亲给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将自己的情绪流露给孩子,也不要将孩子自鸣得意的谎言戳穿,耐心是保证孩子下次不犯同样错误的关键。不同的孩子可能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如果家长可以有更多的耐心和更平和的态度去引导孩子的所作所为那么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可以达成很多的共识,有了孩子的高度配合家长开展起工作来就会顺利的多。 我们的现状是: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在孩子习惯的形成方面做到恰如其分的引导,这势必要求着在孩子今后的成长中进行更为艰难的纠正。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理解力相对缺乏的年纪,我们的教育是采用正确答案意识的灌输和重复原则相结合方法,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们在脑海中形成了教师教学制的死板方式,随之衍生的就是家长在课后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让很多孩子在学习起来很是痛苦,当然啦,这种痛苦也滋生出了家长们的各种烦恼。既然我们没有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教育与被教育上的矛盾,那么就应该想办法化解这个矛盾。就目前教育的普遍状况来看,严格管教不是对每一个孩子都有影响的,例如我的教育实习对象,我上四年级的表弟。从文化程度上讲,相对起我的母亲,我姑姑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基础在“管教”上显出很多不足;从接受角度看,相对比我与我母亲的亲和度,表弟似乎更容易接受我的教学方式。于是,我们可以在这两点上总结一些显而易见的规律:1、在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里,家长们通常是更加“迷信”自身知识水平的力量,不难看出,教育是要以施教者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的,这可以使施教者更灵活的掌握教育的尺度。2、教育的起点不能放太高,教育的姿态不能太僵硬,学与教本身是平衡的,人为的破坏只会导致事情的畸变。 以上讲的两点并没有能否认的是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导位置,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不平衡主要是因为教育者无法真正与被教育者达到很好的沟通,只要拿掉挡在他们之间的这只拦路虎,教学的任务就可以说完成一半。这不仅可以使孩子在你制定的思维方案中熟练的跟上你的脚步,更可以使他们在无形中培养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说起来本身还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要求施教者主导着教学,另一方面却要求放低教学的态度。实际上,这是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对于我这么一个初次尝试教学的人来说是很难准确的将这种感觉反映在纸上的。 目前,我的教学工作已经暂时告一段落,经过检验我认为达到的效果要比出乎我在这之前的预料了。反过来看看,这一段时间的教育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在这一方面我也或多或少的总结了一些经验。第一点我想这是我的一个优势,教育的方式不拘一格,子曰:“因材施教”,我想这真的是一种绝佳的教育方式。这至少强调了一种思想:教育不只是学生适应老师,也应该是老师适应学生的一种活动,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应该是老师适应学生的教学会更加成功一点的。在最初的揣摩时期,我尝试各种方式,试图从中发现一种适合他的接受方法,虽然有很多的尝试不是那么成功,但我反倒又得到了不少以前不是那么注意的特点。根据他的特点我认为他已经不在适合启发式教育,他的思维定势已经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思考的天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就采取了灌输的措施,适当的灌输再加以浅显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减思维定势对他的影响。
我一直对孩子没有什么信心和耐心,所以在尝试的阶段我自己出现了一些后退的情绪,比较彷徨,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于是就在一段时间里放松了对弟弟的管教,正如母亲所说的我的放松只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放任。这一点我也曾经认真的考虑了一番,我之所以长时间里没有适合的方式完全是我的不认真的态度导致他的更加不认真对待,解决的办法总是会有的,只是我我不再愿意往前再走一步了,只有让我们两个都充分认识这个工作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还有就是我没有充分考虑到他的接受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已,这是一种愚蠢的错误,就像是我根本无法再他只会行走的时候要求他跑步一样。母亲在那时候是这样指导我的: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生气,千万不要因为你的不耐心引起孩子的不开心。要记住他只是孩子,不要指望他会有和一样的思维。看样子,我在这任何一方面做的都不达标,怎么还能苛责孩子的行为呢? 吸取了前一阶段的教训后我决定更加持续的展开我的后续工作,首先,在大方向上,我还是致力于让他对书籍产生出像游戏一样的渴望,接下来是多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各种知识的接触,对他进行知识的全面灌输,以细水长流式取代填鸭式。两到三天讲授一个知识点,并在每天开始前进行自由式的复习。然后说服我姑姑努力创造一个可以让我的引导发挥作用的家庭氛围。关键是不苛责他无法达到你内心的标准。据我姑姑后来反应给我的情况看,这种方法使他不再惧怕我所教授的知识,而是产生了一种良好的效果,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汲取。这让我不再那么担心我方式的问题了,事情开始一点点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原本我认为以他贪玩的天性,我的每天坚持的复习只会是收效甚微的,但没想到是在后来的某一天开始他每天都可以一下子,并且是毫无疏漏的说出我每天要考察的内容,当时真是有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啊!觉得我这么多天的努力真是没有白花啊!那天我很高兴的对他进行了一番物质上的嘉奖与精神上的鼓励,还特地给我姑姑打电话对弟弟的表现夸奖了一番。接下来的时间,他几乎每天都表现的很好,这种状态让他更加接受我的教育方式,也更依赖我的行为要求。我想,这为我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打开了一个不错的局面。 自从我开始了后一阶段的教育工作后,母亲和我谈了很多,都是一些很有用的教育经验。因为她年纪很轻没什么经验,又总是担心我因为一点小事就会误入歧途,所以经常是毫无耐心的粗暴的对待我的错误,生气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更是杜绝和一个孩子生气。在一些时候母亲因为在管教我的时候太过生气致使产生出放任自由的想法时,我的姐姐总是会鼓励说我是个可用之才以此来挽回母亲的信心,母亲对此很是感动,所以在教育弟弟的问题上多鼓励我的姑姑,要知道管教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做父母的真的只是在孤军奋战。母亲凡是要求完美,无论对待我的什么问题上一直要求比较高,往往总是固执到苛责,这个时候难免会出现生气的时候。她总是挑剔我不对的地方,以至于我长这么大没有留下什么事是母亲很高兴的表扬过的,用她的思维方式来考虑的话就是好的事情就不应该在讲了,倒是无论怎样都要将坏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有时候我都忍不住在想,我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干不好?总的来说,在这后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注意到了以上母亲教育中的疏漏,使弟弟学习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无痛苦。也算是我这场战役的一个阶段性胜利。但我想谁也无法将教育变得真正的无痛苦。就像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痛苦的根源总是人在被迫完成一项什么事吧,无痛苦所能做到的只是麻醉,使人忽略掉那种本质上的痛苦的一种说法罢了。 临近开学,我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暂时告一段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就像是我自己的一项学业还是要我自己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的,而这一项工作不仅可以让我自己修成正果,又渡得他人上了“西天”,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