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的培训,累并充实着,转眼间,今天已是第四天了。每天早晨疲惫地起床,挤着公交8点之前准时来到培训基地,说实话,有点筋疲力尽了。但是今天早晨,完全没有丝毫的疲惫,而是满怀着期待,因为上午半天是我们第三组的同课异构活动,提起我们这一组,感到很是骄傲,因为这一组的专家们都很了不起,而且能够以身示范,学员们更是藏龙卧虎,其中夏永立老师便是我们崇拜的偶像。下面再次分享今天听课的感受:
一、享受着丰盛的大餐
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专家组魏胜生老师和学员代表夏永立老师,向大家展示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同课异构的两节课例。可以说听这两节课就是在饱尝着一顿丰盛的数学课堂教学大餐,这顿大餐不仅味美,还配有上等合适的调味品,让我们所有听课的老师很是享受。两位老师都很有大师的风范,都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很快将学生吸引,从而拉近师生距离。课堂上游刃有余,学生在他们的调控下自然地、主动地、心甘情愿地成了课堂的主角。
其中,魏老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尤其在现场抽奖活动,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高。夏老师则是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扑克牌)、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砸金蛋),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二、鸡蛋里挑骨头
这两节课已经很完美了,所以如果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下面就来挑一下这鸡蛋里的骨头。
先看魏老师的这节课,第一根“骨头”,我觉得魏老师黑板上的板书:“分母代表一共有几种可能,分子代表所选事件有几种可能”其实没有必要板写出来,学生只要会用分数来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如果非要用语言来概括的话显得有些生硬,课堂气氛也明显有些沉静。第二根“骨头”,我觉得在转盘那个环节。魏老师先利用课件演示了把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大的过程,红色由1份逐渐变大为8份(全部是红色)。魏老师紧接着又利用课件演示了把获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小的过程,红色由8份逐渐变小为1份,直至变为0.我个人觉得第二次演示没有必要把起点由8份开始变小,而应该回到这道题最初的1份红色,再进行逐渐演示变小的过程。因为这个环节的设置无论是“把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大”还是“把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小”,针对的都是最初的那个题目,也就是起点都是红色只有1份。
再看夏老师的这节课,第一根“骨头”,我觉得夏老师如果把教具“扑克牌”再改造下会更好,首先是放大扑克牌(市场上能买到的),并在扑克牌后面提前贴上磁铁,教学时不要拿在手里,而是直接放在磁性黑板上进行展示,效果会更好,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学生看不清,也会适当地节约出一定的时间。第二根“骨头”,夏老师让学生看扑克牌提出关于可能性的数学问题:
生1:摸到黑桃的可能性是二分之一。
师:为什么是二分之一?
生1回答。
师:谁还能提出关于可能性的数学问题?
生2:摸到数字3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
师:这不是问题。
生2:摸到数字3的可能性是多少?
师:这提的才是问题。
以上是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我要说的是,当第一个孩子站起来提出的不是数学问题时,夏老师没有关注到,而关注的是结果“二分之一”,继而进行了追问为什么是二分之一。因而导致了第二个孩子站起来再回答时,提出的还不是数学问题,这时候夏老师关注到了,所提的不是问题,从而进行了纠正。这里会给第二个孩子造成心里的不平衡,他会想:“为什么第一个孩子回答的老师没有纠正,而到了我才纠正呢?”
以上只是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很多需要商榷的地方,敬请专家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