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的交流与互动

2024-11-21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入交流与互动学习的时代活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生本互动 ,主动探索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清澈的湖水》一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湖光山色的秀丽多姿。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教学应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习惯,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必须要给定具体的交流合作任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探究性学习题。切忌小看学生,在课堂上提一些肤浅而幼稚的问题。譬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对于“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天无边无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本不必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各执一词,而且又是这样地理直气壮?有些学生认为:“这只是青蛙在瞎说”,“这是一只笨青蛙。”很明显,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青蛙的认识根源怎么是一个“笨”字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把这些观点摆出来:青蛙到底是不是在瞎说?青蛙太笨了吗?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断地产生出阅读的情感,阅读活动也因此深入持久下去。

同时,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发现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学习结果带来的快感,更多的是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获得成就所带来的乐趣。探究至此,学生已能明确:青蛙的观点是有其特定理由及其根源的,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看到过井外的世界。于是学生纷纷作出对这只青蛙的正确评价:这是一只顽固不化的青蛙;青蛙看到的,知道的很少,还自以为是正确的……

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最可喜也最宝贵的收获了。

三、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建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创建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1、阅读期待,创设解决问题的互动情境  

互动,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初读,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则是我们深入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课文,创设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2、抓住学生发言,创设学生争论的互动情境。  

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我们许多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那样会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而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把一个人的问题(关键的、重要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3、活用教材,创设生动的互动情境  

教师应该善于针对课文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话。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这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

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