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心得:文学是一道背景

2024-1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学习xx北京文艺座谈会讲话心得:文学是一道背景

    福斯特说,小说中的人物不必有腺。我的理解是,除非按照情节的需要而生了病、到医院去了,而医学又发展到了发现腺体之后,小说中的人物确实不必有腺。小说中的人物是“社会人”而非“生物人”、“自然人”、“科幻人”等等,他们只是他们各自的思想、感情、梦幻、希望、性格等等东西的载体,而这些东西是不必跟他们身上的腺体发生关系的。一言以蔽之曰,当小说中的人物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和目的而行动起来的时候,他们身上的腺体只是躲在不被注意的地方,以不被注意的方式确保着他们的生命之舟状态正常,从而确保着那生命之舟里面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梦幻、希望、性格等等东西得以“完美展示”。腺体是无名英雄,是确保一幕幕“人间喜剧”得以上演的幕后工作者,是比海明威还海明威的“冰山结构”。马克思关于“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精辟界定,意义即当如此。
    然而“文学”终究是“人学”。作为文学作品中生活的舍此无他的演进主体,作为现实世界中的人的“影子”,如同其本原一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身上承载着人类迄今业已掌握的一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并承载着对尚未掌握的知识的强烈求索欲望。这种承载当然也包括腺体知识,并常常会表现出来,只要需要,只要在发现腺体之后。所以恩格斯才说,他从一部《人间喜剧》里面所学到的知识,远比从当时所有专业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总和还多。
    非但如此,人还是一种特殊动物,他们的生命之舟里面还装满了本能、冲动、爱和七情六欲,装满了价值观方面的种种不同取向,装满了对未来的梦想,装满了同一内容之下的花团锦簇、常出常新的不同形式,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些东西自人类走出蒙昧以来就一直形影不离地影响着他们和他们的生活,使之发生神奇的、万花筒似的变化。这些东西也必将在今后继续影响他们和他们的生活,直到永远。人生在世是不可能不被感动、不可能不有所追求的,而文学的基本职责就是创造美从而感动人,并于春雨润物的细微中陶冶人、改变人,无论他们的本性是孟子笔下的善,因而文学阅读过程就是“吾善养我浩然之气”的过程,还是荀子笔下的恶,因而文学阅读过程就是“以‘伪’向善”的过程。央视《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文学则用形象说话,正因如此,它才更加鲜活持久地存在于记忆;而由于作为介质的文字的特殊性,由于这种特殊性使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既明确到了舍此无别的地步,又给了人足够的想象空间,一千个人的眼中才会有一千个叶子、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所有这一切,都是能够通过文学阅读得到的收获。
    所以说,文学阅读是提高知识修养和美的修养、引导正确价值取向、和谐人际关系等等,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的重要途径。它不那么系统,不那么四平八稳、按部就班,不那么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但却绝对是永远鲜活和生动有趣的。文学应该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高级精神食粮。

    如此大费周章地论述一个早已载于文艺理论书籍的原理性问题是不是有点儿多此一举?我们可以从别的地方入手回答这个问题,比如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弄明白了,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
    文学阅读可以分为两类:那些“为写作而阅读”的职业性人士,也即通常所称的文学家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少数,即使在网络大大消解了发表和出版的樊篱、空前高涨的创作热情在极短时间内使作者数量核裂变一样剧增的当下,情形也仍然如此;而对人群的绝大多数来说,它都不过是一种“业余爱好”。“文学”与“非文学”是一对矛盾律,后者的外延比前者大得多。世间三百六十行,文学家只是其中之一,他们必须面对其余的三百五十九行。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对于所有其它行业的从业者而言都是极少数,文学家也不例外,而且永远如此。世上做鞋的和修车的永远比不上穿鞋的和开车的人多。这基本是一个社会分工问题。我之所谓“文学是一道背景”,就是针对这另外三百五十九行的从业者而言。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背景”有两个含义:一是人物活动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二是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者现实环境。以文学阅读而论,它的含义在于:一是任何活动或者事件都离不开背景,无论这背景具体是什么样;二是不同背景对它的被衬托者有不同意义。
    背景于人确实至关重要。倘若不了解1921~1949和1949~1978的特定含义,就很难理解xx年的十七大在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暨改革开放史直至整个中华民族史上的节点性意义。另一方面,正如电影蒙太奇理论告诉我们的:同样的事物,背景不同,意义也就不同。文学阅读能够使我们在自己心中建立起一道宏观背景,并把我们自己、手头正在处理的事情和我们的整个生活置于其下。时间、地点和条件是文学中人物活动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文学阅读及其收获则是我们和我们生活的背景。
    文学阅读往小了说在很多时候都有“通才”性意义。若干年前我接触过一位电力工程师,他的电力方面的论文之所以在他所供职的并非以电力为主业的企业连连获奖,就是因为他喜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多年反复不休,他总是把狭窄、枯燥的专业性问题叙述得生动有趣,纵使外行也看得明白。而文学阅读对人的背景性意义显然不止于此。生活中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座城市的十字路口,一任市领导来了,建起了花坛,另一任市领导来了,摧毁花坛建起了雕塑,第三任市领导来了,又摧毁雕塑建起了喷泉,市领导不停地换,十字路口的景观也不停地变。事实上,一座城市的某个十字路口要建成什么样,跟该城市的历史沿革、自身禀赋、价值追求、地缘、气候、物产,以及周边建筑、相邻十字路口建成什么样等等无不关系密切。如果通过文学阅读把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提得高些、更高些,又何至于让我们的十字路口的景观如此不停地变,何至于让我们的城市如此有历史而无传统呢?至少我们也要想一想那些被我们视如草芥的建筑材料,西窗下的织女们几度辛苦抛梭才织得成吧?当年克林顿在战胜老布什入主白宫之后,他的第一批决策之一就是空袭伊拉克,这还仅仅是国际关系问题,仅仅为了向世界显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而郭沫若倘若仅仅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同时又是个诗人,又怎么可能由“虫二”二字的泰山石刻联想到“风月无边”?
    以文学而言,背景是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等,不弄懂这些东西,文学创作就不能“圆满完成”。另一方面,人类创造了文学决非仅仅为了娱乐,否则古希腊哲学家们也就用不着说“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了。文学说到底是柏拉图笔下的“本原的镜像”,它对我们不可避免地有着中国先贤所说的“正衣冠,查得失、求完美”意义,有着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们所说的“自我救赎”意义。世间没有另一种阅读如此关乎人生,如此包罗万象,如此既微观又宏观、既简洁明了又异常深刻。所以,我们应当以文学阅读给自己建立一道知识充足、趣味高雅的背景,而且力争使之始终处于高位。倘真如此,我们的眼光、思维、感受和整个生活就会跟以前没有这道背景时大不相同。
    文学确实仅仅是一道背景而不是主体,然而没有它,作为主体的我们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文学是一棵树,你热爱它,你的生命就会充满绿色;而如果你漠视它,它就不会以欣欣向荣的姿态示你,你摧残它,自己的生活就会渐渐荒漠化。文学是是一撮盐,虽然量小,然而没有它,你的生活就会索然无味。文学是一种装饰、一种点缀,然而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毕竟人不仅仅是逻辑动物,理性之外,我们还有爱,还有梦想。

    统计数字表明,当下中国的人均阅读量世界排名靠后,这毫无疑问跟我们日益崛起的大国地位不相协调,跟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目标不相协调。发达地区不能是水泥楼房的森林和汽车的海洋,欠发达地区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强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而要想达此目的,不妨就从文学阅读开始,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是穿鞋的还是开车的。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