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全文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为了保障本省城乡居民、村民的基本生活,制定了《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下面是详细内容。

  《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第一条 第二条 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的县(市)或设区的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村民,除本办法有特别规定的外,均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二)公开、公平、真实原则;

  (三)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原则;

  (四)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第四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各级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财政、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县(市、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乡)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承担有关管理、服务工作。

  第五条 居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付,实行财政分级负担:在县(市),由县(市)、镇(乡)财政分担;在设区的市,由市、区、镇(乡)财政分担。

  省级财政对确有困难的地方,酌情提供适当的财政补助。

  第六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由民政部门接收并全部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七条 财政、审计部门依法监督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八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居民、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确定。

  第九条 设区的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本级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县(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市)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拟定,报本级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城乡差别,分别确定、执行不同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当地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适时的调整。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但以下各项不予计入:

  (一)优抚对象及政府给予特殊照顾的其他人员所享受的待遇;

  (二)政府、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对工作、学习优秀者颁发的非报酬性奖励;

  (三)因终止(包括解除),职工依照国家和本省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一次性安置费;

  (四)丧葬费、抚恤金;

  (五)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的部分;

  (六)经省民政部门确认的其他特殊收入。

  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的,支出的部分在计算家庭收入时相应减去。

  第十一条 被赡养人、被抚养人或被扶养人不与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共同生活的,其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收入,按赡养(抚养、扶养)协议或有关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数额计算;无协议或法律文书规定的,或协议规定数额明显偏低的,按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支付能力推算,具体办法由省民政部门制定并报政府备案后执行。

  实际支付的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高于前款规定的,按实际支付的数额计算。

  第十二条 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按其提出申请当月前连续6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村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按其申请前12个月内的家庭收入总和计算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居民、村民的储蓄及其他金融性财产,按居民、村民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之日的实际价值计算,一律作为家庭收入,不受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限制。但该部分财产或其中的一部分如来源于本办法第十条第(一)至第(六)项所列收入,则应当按第十条的规定减去不应当计算为家庭收入的部分。

  第十四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应当由户主向其户籍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乡)政府书面提出。

  第十五条 街道办事处或镇(乡)政府收到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核查,并委托申请人所在居(村)民委员会公布申请人名单,征求群众意见。申请人名单的公布期不得少于7日。

  街道办事处或镇(乡)政府应当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并将申请人名单、核查意见和材料以及有关群众意见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在收到报送材料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应当批准给予最低生活保障,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

  (二)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外的非生产性设施、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6倍以上的;

  (三)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第十七条 县(市、区)民政部门应当将审批结果函告街道办事处或镇(乡)政府,由街道办事处或镇(乡)政府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委托居(村)民委员会公布准予救助的家庭(下称救助对象)名单。

  第十八条 救助对象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数额,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差额确定。

  第十九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以现金形式发放;根据救助对象的情形和意愿,也可以发放实物。

  最低生活保障金由街道办事处、镇(乡)政府或受其委托的居(村)民委员会按每双月发放一次,在农村交通不便地区可按每季度发放一次。救助对象自行领取的,应当按月发放。

  最低生活保障金从批准的当月起计发。不满1个月的按1个月计发。

  第二十条 救助对象其家庭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在15日内报告所在的居(村)民委员会,由居(村)民委员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管理审批机关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程序和期限,进行核查、审批,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定期进行核查,及时了解、掌握其家庭收入的变动情况。

  第二十一条 救助对象其家庭户籍地发生变动的,应当持原户籍地管理审批机关出具的证明,到现户籍地管理审批机关办理救助手续。现户籍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原户籍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一致的,按现户籍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手续。

  第二十二条 有正常劳动能力但尚未参加工作、生产的居民、村民,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期间,应当参加其所在的居(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

  第二十三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措施,对救助对象在就医、就学、居住等方面的有关费用给予减免照顾,并对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给予就业扶持,鼓励其通过生产劳动脱贫自救。

  第二十四条 从事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批评教育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本办法规定的核查、审批工作中,有意隐瞒或歪曲事实,或者违反公开原则,不接受群众监督的;

  (二)擅自改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数额的;

  (三)贪腐、挪用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四)有其他侵害居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权利或国家利益的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 救助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警告,并追回其冒领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情节恶劣的,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二)家庭人均收入增加,应当办理停发、减发最低生活保障金手续,但不按规定申报收入变化的情况,继续享受原定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不履行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使被赡养人、被抚养人或被扶养人的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由县级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支付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最低生活保障金已被领取的,应当追回;不能追回的,责令赡养人、抚养人、扶养人偿还。

  第二十六条 居民、村民认为县(市、区)民政部门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一)不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

  (二)减发、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三)给予行政处罚的。

  居民、村民认为县(市、区)民政部门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认为街道办事处、镇(乡)政府及受其委托的居(村)民委员会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xx年10月1日起施行。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