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1

2024-1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里把解放思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对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作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全新判断,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

  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为特定的政治概念,解放思想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被经常地反复地使用的一个词,往往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从其最基本的含义来说,就是社会主体主动解除各种因素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束缚,在以实事求是为准绳的基础上,达到思想认识的升华,进而在行动上自觉促进社会实践的进步。

  人们思想上受到的束缚,表面上看是来自于认识,进一步看,则大致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要人物的言论和实践行动。这些重要人物可能是革命领袖,也可能是本地区、本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在其历史背景下,可能是正确的、有效的,甚至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就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有效的,而人们还是继续相信它们是正确和有效的,或不愿、不敢去修正或改变这些言论和实践行动。这可能有许多方面的考虑,其中最主要的考虑是作出改变要承担相应的政治风险或道德风险。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对毛泽东晚年的“左”的错误认识和做法,不少人看到了,但并不敢、不愿去说、去做。

  二是对所引进的现成理论、模式、经验长时期的迷信。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从国外或国内发达地区引进了诸多有效的理论或经验,曾经一度被我们奉为圭臬,其实在转换了时空条件之后,这些东西也不一定适用于本地区、本单位。而要改变这些东西,可能要改变我们自身,因为否定自己也是一种风险或成本。例如,我们对从苏联引进的教科书、社会体制等,长期不敢、不愿去加以改变。后来引进了西方的不少经济理论,也为不少人所长期尊奉。

  三是已经实行多年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在制定之时是正确的、有效的,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发现并不一定那么正确和有效,但人们并不想改变这些,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法规制度是某个重要机构制定的,改变它在程序上比较麻烦,甚至会引来一定的政治风险或道德风险;也可能是因为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早已习惯了这些做法而不愿再动脑子,思想和行动都处于麻木状态;更可能是由于人们已陷入其中的利益格局而不愿意或无力加以改变,只好随波逐流。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有些东西的复杂性大大超出以上划分的范围。

  四是我们在工作中已形成了严重的惰性,对现状比较满意,或虽有不满但尚且能过下去,不愿继续进取。这一种情况严格地讲不属于思想需要解放的范畴,因为它是主体自身存在的不思进取的毛病。但为了继续前进,也需要思想解放。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其他方面的东西会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从政治概念这一特定角度来说,解放思想主要是针对以上这些方面来说的。

  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

  上述关于解放思想基本内涵的探讨,是从狭义上的解放思想来讲的,这种狭义在时间跨度上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三十年之内的事;从概念内涵上讲,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讲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束缚。从更广的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发达状态分析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能完全适用于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中国实际,一开始就摆在中国共产党的面前。因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最初受制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制度的论述,也受制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以及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要求,不仅迟迟打不开局面,而且一时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上海“四一二”政变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是典型表现)。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利用第三国际解散的良好时机,通过灵活的处理方式,有效地摆脱了苏联方面的控制以及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开辟了一条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直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说,没有这次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也不会有新中国的诞生。而且,毛泽东还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解放思想的光辉典范。

  在探讨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时,这里主要还是从狭义的解放思想着眼的。所以在这里要提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一是要特别提到毛泽东在解放思想方面的典范作用,二是要特别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解放思想的对象物主要来自毛泽东的认识和实践。正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涵和实践途径的理解和实践中的某些偏颇,一时禁锢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未能如期如愿地达到目的,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是当时的一个描述)。而要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问题,就必须摆脱思想束缚。

  1978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改变了毛泽东制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吹响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邓小平在此次全会前夕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动员令和规划图。从这时起,以农村改革为起点,迅速涉及城市改革,并从经济领域不断扩展至教育、科技、政治领域,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大大提速。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需要对经济环境加以治理。但是否继续前行,仍需解放思想,即必须解决社会主义体制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问题。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1992年春在南方考察期间发表了一系列极为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检验改革开放实践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的论断、大胆地试和大胆地闯的实践要求,推动当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回答。从这时起,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次解放思想的延伸。如果必须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解放思想的先导,党的十四大是解放思想的深化;第一次解放思想主要解决改革开放的问题,第二次解放思想主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这两次解放思想都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实现的,都是在坚持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的前提下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从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也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光辉典范。

  解放思想的基本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解放思想的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充分肯定这些作用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有必要对解放思想的基本经验加以总结。这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解放思想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解放思想历来总是有着明确的针对性的,有些所针对的对象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物,很不好处理。因此,解放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活动,对每次特定的解放思想活动来说,都要持极为慎重的态度。这里的关键是要以实事求是为根本依据。解放思想不应当也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总要以客观实践的发展为依据,用实践来检验已有结论的对错,用实践来衡量过去的法规制度是否有效,用实践来对照我们的主观世界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最重要、最精炼的是实事求是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思想认识与实践发展之间的一致性。本来只强调实事求是四个字就能很好地开展工作,但实践证明,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够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反过来,强调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实事求是为依据,不然就难以达到既定的目的。这就为全党通过解放思想而不断开拓前进提供了基本的准则。

  第二,解放思想要以与时俱进为使命。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要使思想不停滞、不僵化,而不仅仅是为了打破原有的格局、放弃原有的权威、破除原有的迷信。只有实现了认识的进步,才算达到了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改革开放初期的解放思想,主要是为了改变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恢复国民经济的活力。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改革开放之后,要继续有效地前进,就必须有思想理论上的进步,用新的思想理论自觉指导实践,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意义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光辉成果,也是解放思想的一个标志性成果。简单地说,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为使命,就是不仅要破旧,更要立新,只有出新才能彰显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作用。

  第三,解放思想以创新理论为境界。这是对与时俱进的进一步延伸和展开。创新理论和与时俱进有所不同。与时俱进主要是对实践中已经出现的新事物给以科学的说明,创新理论则是让思想走在实践的前头;与时俱进往往表现为对已有思想观念的“追认”,创新理论则是用具有“超前”性质的比较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与时俱进是在改革开放实践取得较大发展之后的理论“觉醒”,创新理论则是在总结整个改革开放历程基础上的理论“自觉”。这些区别是很有意义的: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因缺少理论指导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在经历了一系列成功与挫折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用系统的理论指导未来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陆续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都是不同阶段的与时俱进,但最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创新理论的典型表现。

  第四,解放思想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解放思想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它以实事求是为依据,但最终要落实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它以与时俱进为使命,不能离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它以创新理论为境界,但要以集中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为基础。人民的满意不仅指满足人民的需要,更是指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曾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他的主要贡献是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智慧,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推广。他反复强调要以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为党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今天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都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也都要体现这一点。

  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历史条件下,今天继续解放思想的重点,是用体制、机制创新去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难题,以求得新的突破和发展。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第一,就解放思想的对象而言,今天解放思想主要应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前文指出,解放思想的对象主要有四个方面:重要人物的言论和实践,对所引进的现成理论、模式和经验的迷信,已经实行多年的法规制度,社会主体的惰性。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理论进步之后,我们在前面两个方面的问题已基本上解决,在后两个方面则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法规制度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现行的各方面的法规制度,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的已不多了,许多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确立的。它们在确立时是先进的、有效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它们中的许多或其中一些的部分已失去积极作用甚至起着消极作用,必须加以改进。由于这些法规制度多少与现行的利益格局相联系,改变这些法规制度是需要下功夫的。简单地说,不解放思想,就难以进一步完善各项法规制度。

  第二,解放思想在当前的一个重要对象是广泛存在于人们身上的惰性。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这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又极容易滋生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惰性。特别是在获得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之后,反而会对有可能损害既得利益的继续改革措施呈消极对待情绪。我们必须明白,已经取得的成就虽然无比辉煌,但我们没有任何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夜郎自大。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任重而道远。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发展与单位、部门和个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积极进取,国家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所有社会成员来说,都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那就是要不断克服自身的惰性,努力进取,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共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自身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所有解放思想的内容都要反映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当前,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便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进科学发展。就是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这才是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继续解放思想的根本要求所在。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