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思想宣传五篇

2025-01-0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思想宣传五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思想宣传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认识传承红色基因的极端重要性,透彻把握红色基因的基本内涵,更加自觉地把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红色基因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历经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磨炼筛选,不断孕育积淀升华的决定中国共产党人本质特征的特有品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力量源泉,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标识,是我党特有的政治优势。

  红色基因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是我党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党始终用先进思想、崇高目标、进步精神武装全党,将党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成功地将中国共产党发展造就成为建立新中国、为人民谋幸福、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走苏俄革命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土地革命路子,做“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仅面临着艰苦环境考验、强大敌人围剿,也面临着党的自身建设的复杂状况。我党坚持思想建党,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党内思想混乱的状况,在残酷的斗争中培育了对党忠诚、维护核心的政治品格;在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最严峻的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在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斗争和考验中,培育和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这些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已经融化积淀为红色基因,承载着我党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随着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传承接续,历久弥新。

  红色基因是党的性质宗旨的本质体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有,其他政党学不来。毛泽东讲,“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政党的性质宗旨不同,其作风也会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政治立场、信仰信念、价值追求和革命精神。正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党才能在任何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奉献,从而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正因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党才能与一切剥削阶级、与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现象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从而形成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鲜明的党性;正因为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党才能带领人民长期艰苦奋斗,初心不改,斗志昂扬。国民党军队建立之初,也曾开展革命的政治工作,强调“为主义奋斗,为主义牺牲”,但由于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军阀大资本家的利益,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人民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也曾经向共产党学习抗日游击战,但他们不可能学得来,因为他们不具备人民基础和革命军队的精神面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如果离开了党的性质宗旨,红色基因就会变异、褪色。苏联共产党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时候,得到了苏联人民的拥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他后期脱离人民、放弃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时候,很快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被人民所抛弃。

  红色基因是党坚强有力、保持生机活力的力量源泉,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要大力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凝聚力量、纯洁思想、净化队伍、动员群众的鲜明旗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纷繁复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甚多,“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党要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大力传承红色基因,保持生机活力,化解风险考验,推进事业发展。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拔根”的较量更加突显,必须以红色基因固魂聚气举旗亮剑,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社会环境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党和国家改革越来越触及深层次问题,必须以红色基因标定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确保改革不改向、变革不变色;党员成分结构发生新变化,能力素质亟待提高,从严治党的任务依然艰巨,必须以红色基因激浊扬清,净化政治生态,实现自我革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红色基因把全党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强化责任担当,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宝藏

  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一个内涵丰富、有着内在逻辑的“基因库”,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

  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的部分。这是红色基因中最本源的成分。主要包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为人民服务等由党的性质宗旨直接决定的内容。一是对党忠诚、维护核心。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共产党人最核心的政治素质,是对自己的政治身份最深层的阶级归属认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忠诚最根本的要求是坚决维护核心,以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党从1921年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14年,由于没有形成有权威的党的核心,革命事业历经曲折,几近被敌人围剿消灭。遵义会议后,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革命开辟了新境界,14年后的1949年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遵义会议前后两个14年的鲜明对比,有力地说明形成和维护党的核心对于党的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二是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体现党的精神面貌的部分。这是红色基因中最丰富精彩的成分。主要包括为了保证党的性质宗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在长期斗争中体现出来的特色基因。一是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贯穿和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诠释我党兴旺发达的真谛。毛泽东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靠艰苦奋斗来防止我们党在和平环境中腐化变质。实践表明,越是国强民富,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二是执行高度自觉的铁的纪律。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我们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共同理想信念、高度政治觉悟基础上的铁的纪律,这是我们党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原因。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治党。三是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革命成功和事业发达是几代人历经艰辛、接力奋斗的结果。过去,我们党凭着一股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自然困难和强大敌人。今天,我们要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四是持续改革创新的革命精神。改革创新是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我们今天的事业是在一步步的改革创新中成就的,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制胜未来,仍然需要改革创新。必须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体现党的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的部分。这是红色基因中最充满唯物辩证法魅力的成分。主要包括体现党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的基因。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勇于自我革命。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坚持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了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坚持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长期以来,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为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观点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方法,坚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思维方法,注重调查研究,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续传承弘扬我党我军的红色基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大力传承红色基因,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政治性、全局性、根本性的战略工程,是全党的共同责任,必须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思想建党方略的战略举措,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使命担当,科学筹划,精心组织,持续推进,务求实效。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制度化、规范化。“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将传承红色基因以法规的形式固化下来,使广大党员励志律行有依据,言谈举止有准则,日常养成有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时代要求,形成有利于红色基因继承弘扬的浓厚氛围。

  大力培育和发展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做好红色文化经典传承工作,加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扶持力度,不断推出红色底蕴深厚、时代气息鲜明、深受观众喜爱、教育作用明显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立法执法,维护红色文化的权威性严肃性,对于歪曲抹黑党的领袖、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的相关人员,应依法严肃惩处。

  不断丰富发展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来源于升华于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实践,也需要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实干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伟大革命,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勇气,破除思想障碍和利益藩篱,以红色基因为改革提供精力动力和政治保证,谱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积极投身我们党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定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矢志不渝忠诚于党,毫不动摇地维护核心,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把握红色基因精髓本质,发掘红色基因时代因子,培育红色基因时代内涵,创新传承红色基因的方法手段,不断丰富红色基因宝库。

  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思想宣传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__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发端,发源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代名词。当年催生和推动改革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在40年的改革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锻造成为“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成为新时代激励我们接续奋斗、“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

  小岗,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是一方饱经沧桑又充满生机的热土。40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搞起“大包干”,宛如“平地一声惊雷”,冲破思想桎梏,打破束缚发展的陈旧体制,探索出责任明晰、简单易行、科学有效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闯出中国农村改革新路,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成果,是值得珍视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包干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各级党组织热情鼓励基层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呈现自下而上的特征。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强调的正是群众主体和基层创新,也因此得风气之先,立改革潮头,重塑了中国农村经济形象,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大包干”这种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体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小岗村这样的“老先进”遇到了“新问题”,可谓“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过富裕坎”。为此,安徽省委将选派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撬点”,有力提升了基层组织带动力和影响力。沈浩同志在小岗工作的6年间,坚持一心为民、锐意改革,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推动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让小岗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被群众称为“离不开的好干部”。继“大包干精神”之后,在小岗这片热土上,“沈浩精神”续写出新的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小岗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化改革再加速,转型发展闯新路。特别是20__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调研,做出了“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发挥示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等重大论断和重要指示,空前激发了小岗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小岗呈现出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持续优化、面貌深刻变化、党建切实强化的喜人局面。全面深化改革的浩荡东风,推动小岗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也赋予“小岗精神”以新时代的内涵。

  回首40年辉煌岁月,我们清晰地看到:作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小岗以“大包干精神”开篇,始终与改革同命运、与时代共进步,形成了具有小岗特质、时代气质的“小岗精神”。

  二

  “小岗精神”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上:

  ——敢于创造的改革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自小岗“大包干”之后,安徽又率先推动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一户一块田”改革、基层“医共体”改革等,不断将农村改革引向深入。这些重大突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闯出新路,体现出的正是敢于创造的改革精神。今天,面对时代之问,是与时俱进还是因循守旧?面对顽瘴痼疾,是挺身而出还是抱残守缺?面对发展难题,是善于破题还是裹足不前?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登记颁证的“红本本”,再到“三变”改革的“分红利”,小岗人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深刻回答。发展没有休止符,改革永远在路上。小岗40年的改革史有力证明,弘扬勇于创造的改革精神,落实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大包干”为什么能在小岗生根?能在安徽发展?能在全国推开?有人说,是因为“穷”逼出来的;也有人说,是因为“勇”闯出来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贫穷不只发生在小岗,“生产责任制”也不是小岗人的独创。实际上,小岗人不是“独穷”,更不是“孤勇”,而是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否则小岗的“大包干”只能昙花一现、黯然收场。党的领导和人民首创的高度统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高度统一,一直贯穿于“小岗精神”的源起、丰富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落实顶层设计、推动基层创新上敢于担当,在坚持求真务实、狠抓工作落实上敢于担当,在强化问题导向、冲破利益藩篱上敢于担当。小岗40年的发展史有力证明,弘扬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我们就有底气、有士气,有信心、有决心,就能汇聚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

  ——敢于奋斗的追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群众跟党去奋斗,幸福梦想有奔头。40年前,开创“大包干”壮举的小岗人,梦想的是吃饱饭。1979年,由于实行了“大包干”,小岗村粮食产量是过去5年的总和,油料产量是过去20多年的总和,改革使小岗人一年翻身,梦想成真。改革开放后,粮满仓、钱不多的小岗人,梦想的是富起来、奔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新房、走新路、开新车的小岗人,梦想的是创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他们一次次勇敢追梦,又一次次奋斗圆梦。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小岗40年的奋斗史有力证明,弘扬敢于奋斗的追梦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以苦干续写辉煌,用实干托起梦想。

  “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新三敢”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老三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小岗与改革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的精神动力。“小岗精神”有着独特时代坐标和历史底蕴,充满蓬勃朝气和旺盛活力。其“源头”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承载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蕴含着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昭示着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小岗精神是红船精神在新时期、新时代的弘扬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独特一支。其“基因”是民族精神。小岗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是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是民族精神长河中的绚烂一脉。其“核心”是改革精神。小岗精神起源于改革,又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是改革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文化地标,是中国改革精神百花园中的美丽一朵。

  三

  从“大包干精神”到“小岗精神”,从“老三敢”到“新三敢”,呈现出的是思想的光辉,体现出的是时代的进步,彰显出的是精神的升华。

  今天,我们弘扬“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就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改革“步入后半程、挺近深水区”的时空特点,“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攻坚要求,“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上下互动,“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的全局思维,“辨证施治、蹄疾步稳”的改革艺术,“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引领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担当,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想改革、议改革、抓改革,不移担当之志、不惧刀刃之痛、不停微改之步、不舍尺寸之功、不容虚晃之人,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

  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思想宣传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又作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地域辽阔,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中国乡村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群众生活富裕是关键。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前提是要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收益由乡村集体负责管理和分配,既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组织起来,提高村庄的集体经济实力,又可以改善个体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直接增加村民的个人和家庭收入。二要依托农村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拓展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资源就是财富,乡村有着明显区别于城市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不同地区的乡村也有着迥异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乡村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独特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三要发挥资本的集聚效应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__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为此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乡村治理协同领导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做好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理念,保证乡村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整合村民个体、乡绅名贤、村委会等诸多方面的力量,在密切交往中提高村民的协同参与意识,形成乡村治理主体,通过自治、德治、法治形成的合力实现乡村善治。第二,做好乡村治理的相关制度安排。乡村治理要以法治为本,今年年初发布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在法治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乡村治理章程等规范性制度安排以及乡村决策流程、乡村财务管理流程等程序性制度安排,使乡村治理有章可循。第三,建立沟通协商、监督反馈机制。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沟通和监督机制,通过沟通协商、民主决策对乡村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要畅通协商和监督渠道,及时发布和反馈沟通与监督信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实现乡村振兴,要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振兴不仅要保证农民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农民精神上的富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复兴和文明新风的构建,有利于激活乡村的活力,因此必须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的文化方向发展;要做好乡风民约建设工作,强化村民守望相助的集体意识,强化村民的身份认同和集体归属,为乡村振兴奠定必要的社会基础;要深入开展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的凝聚力;要挖掘乡土文化的农耕特质和区域特色,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证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20__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加大对农村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使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一是加强水利、道路等生产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应变自然灾害的能力,力求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快饮用水、通信网络等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三是加大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现代生活水平。四是加大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多方面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今年年初发布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围绕《意见》的相关要求,维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严格乡村工业准入制度,合理规划乡村工业布局,严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进入乡村,积极引进低能耗、高效益工业,有选择地发展乡村工业;改革乡村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切实保护好耕地及农村生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大农村再生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节约农村生态资源,拓展乡村生态空间;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和宣传,营造“美丽乡村,人人有责”的良好生态氛围,助推乡村振兴。

  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思想宣传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刻阐明了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内容,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经济理论,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典范。

  1、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立场情怀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现实形态总是在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丰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和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创新。

  创新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动力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就是激励商品生产者通过创新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理论,他深刻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协调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中各要素之间重大关系的认识。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这其实就是强调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就要求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正确路径。

  开放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空间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市场经济必然是开放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他提出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建设等都是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共享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目的的认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的发展分为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个阶段,强调共产主义追求的是第三个阶段,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贯彻共同富裕原则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目的的认识。

  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辩证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战略判断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决策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区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从大的方面区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也分析了经济发展周期中各阶段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一些新的战略判断,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难度日益增大。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决定了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做法也要改变。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他要求“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__年5月在河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20__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随着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根据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进一步强调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从我国是大国经济这一国情出发,强调发挥大国发展空间优势,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等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持续得到改善。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生产的巨大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生产与分配、流通、消费的辩证关系,全面理解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不能仅仅从供给或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也不能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深入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复杂关系,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一是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个重要论断,认清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而不是某一个行业或者所有行业的产能过剩,也认清了我国的需求变化情况,还存在大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二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重要论断,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能够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路径。

  四是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从生产端入手,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思想宣传5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奋力开拓了以强军支撑强国的宏伟基业,创立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习近平强军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强军思想写入党章,确立这一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我们要从坚定维护核心、勠力强国强军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深远重大意义,坚决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各领域全过程,不断夺取新时代强军事业新胜利。

  一、新时代我们党建军治军奋斗创造的根本成就

  善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我军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原因在于习近平主席的坚强领导,最根本成就是创立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时代标志,习近平强军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在军事领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把握时代大势、运筹强国强军的战略擘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强国梦总是与强军梦相融交织。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一步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但面临的阻力和挑战也异常严峻,迫切需要国防和军队实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一个大提升,加快把我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习近平主席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民族复兴的大历史大目标中考察,放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体布局中运筹,放在国家总体安全中把握,围绕强军兴军创造性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

  植根实践沃土、破解强军难题的锐利武器。问题是理论创新的缘起。我军历经90多年战火硝烟和建设改革,今天已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但“两个差距还很大”“两个能力不够”,以及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仍严重制约军队能打仗打胜仗,部队中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强军路上各种“娄山关”“腊子口”,提出一系列战略性操作性相统一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引领我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践已经证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真理性,也昭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揭示战争规律、富于军事智慧的精神瑰宝。习近平强军思想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汲取中外先进军事理论精华,集中探讨“强军”与“胜战”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能战方能止战的战争认识规律,军事服从政治的战争指导规律,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的现代作战规律,最大限度发挥诸军兵种整体合力的联合作战指挥规律,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军事训练规律,以改革重塑谋求强军的军队发展规律,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的军队建设规律,以厉行法治整肃军纪的军队管理规律,军民深度融合的现代人民战争规律等,体现了科学真理性、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的有机统一,把我们党对战争制胜机理、建军治军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篇章

  习近平强军思想,立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新时代国防和军队鲜活实践,深刻回答了强军兴军的使命任务、目标方向、原则制度、根本指向、战略布局、重要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一个逻辑严密、意蕴深远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十个明确”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体内容。习近平强军思想,明确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明确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十个明确”纲举目张、高度凝练,是对习近平强军思想核心要义的科学概括。

  强军兴军是习近平强军思想贯通的理论主题。习近平强军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领域,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军队和地方两大部门,涵盖战争指导、建军治军和改革创新等各方面,打通建设、指挥、管理、监督等链路,是一块成型的“理论整钢”。“十个明确”分别阐明新时代强军使命、强军目标、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强军布局、强军关键、强军动力、强军保障、强军路径,紧扣“强军”渐次展开,充分反映习近平主席对“强军强什么、怎么样强军”的深邃理论思考。强军之“强”的本质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是一致的,与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新时代、我军正从大国军队到强国军队历史性飞跃是一致的。凝练形成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新时代军队建设赋予鲜明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

  求是求实是习近平强军思想蕴含的理论精髓。习近平主席建军治军的最大特色是求是求实、知行合一。习近平主席敏锐洞察新时代军事领域的矛盾运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军事问题,就战争与和平、军事与政治、发展与安全、机遇与挑战、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人与武器等作出新的阐发,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的强军之道、制胜之道,丰富发展了我们党的军事辩证法。习近平强军思想贯穿强军兴军的历史担当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思想风范;贯穿从政治高度观察处理军事问题的宏阔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观、国防观的本质要求;贯穿谋求战略主动权的进取意识,集中体现了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雄心壮志、前瞻眼光、开拓精神;贯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的创新品格,集中体现了突出科技因素、发动科技引擎、厚植科技支撑的战略考量;贯穿扭住矛盾破障前行的问题思维,集中体现了找准症结、自我革命、挖根除弊的胆识魄力;贯穿求实务实落实的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了崇严尚实、稳扎稳打、压茬推进的恒心韧劲,等等。这些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体现了习近平主席的领袖风范和人格魅力。

  三、让真理光芒始终照亮强军兴军实践的新航程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航程。全军部队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高高擎起伟大精神旗帜,真正学懂弄通做实。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按照“走在前列”“关键要实”要求,着力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上取得实效,在认清使命、扛起担当上取得实效,在推动工作、见诸行动上取得实效。

  坚持学出信仰学出忠诚学出担当。习近平强军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政治意志、政治主张,立起了新时代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看齐基准。要深刻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富国强军大局,立的是安全发展之基,关乎党运国脉军魂,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最好政治训练来把握,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做强军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模范践行者。深刻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饱含对图强复兴的执着追求、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大爱、对人民军队的期望重托,切实以饱满政治热情学而信学而行,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深刻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强军事业立旗定向的根本指针、凝魂聚气的精神旗帜,自觉担起革命军人历史责任,以奋发有为精神投身强军实践,担当作为、不负时代。

  切实把真理威力转化为实践伟力。“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好强军思想,目的是指导推动强军事业。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回答“统帅之问”,研究破解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拿出抓建谋战的真招实策。要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始终聚焦备战打仗,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贯彻“五个更加注重”,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把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实践要求贯彻到底落到实处。要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准确把握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战略安排,统筹推进军队改革建设重点任务,一步接着一步推,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

  坚决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我军必须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为拓展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这是党和人民赋予人民军队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执干戈以卫社稷,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上。全军官兵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增强忧患意识和打仗观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提升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随时能履行使命、不辱使命。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