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所有人心灵的港湾,
家,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家,更是小学生成长的乐园……
而如今,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离婚现象日益普遍,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种家庭解体给小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有调查表明,在学校里,单亲家庭的学生比那些有双亲家庭的学生麻烦更多。他的进步慢、缺点多,违反纪律也多。据报载,目前我国的离婚案件已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离婚率由1979年的3%上升到现在的13%。在对海门能仁小学1250名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中,离婚率高达10.8%左右。有个别班级达到18%以上,这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失衡问题,幼小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如何了解、掌握这部分孩子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父母离异的事实,这是当今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父母离异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父母离异不只是离异的当事人受到困扰,孩子是父母离婚大战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在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干扰和影响,从而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造成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现退缩行为。为了达到早日分离的目的或发泄烦恼和厌恶对方的情绪,他们不惜采用吵嘴、打架、砸东西、酗酒、分居等种种失控行为,子女经常目睹父母的所作所为,心里充满了恐慌和不安。尤其是有些家长,彼此拿孩子作为“出气筒”,或以小孩当作与对方斗争的筹码,或父母双方认为小孩是累赘,对小孩不闻不问,或相互争夺小孩。父母离婚后,这类孩子总是怀着一种羞耻感以及“没妈(爸)的孩子像根草”的自卑自贱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家。另外,父母分离造成孩子只能随一方生活,缺少另一方温暖;有的只能随祖父母生活,缺少父母关照;而有的被托亲友代管,寄人篱下,如此种种处境,使孩子心灵深处常感到孤单,寂寞从而产生退缩行为。有研究指出,父母离婚的儿童如果是在学龄阶段,会变得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参加班级与学校的活动,有的还不敢参加小伙伴的游戏和活动,原因是怕被别人嘲笑,尤其怕人家提及与离婚有关的字眼。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好斗和攻击性,以此来获取他们失去的自尊。
第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厌学现象。儿童学习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心境为基础。由于父母离婚前后,都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程,当事人本身心绪不宁,便无意去过问孩子的学习,辅导就更谈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惶惶不可终日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据统计,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学习条件变差,情绪受到影响,而无心学,无人照管,以致学习放任自流的,竟占成绩中下被试总人数和46.3%,占离婚家庭子女总数的50%。我校有一名六年级学生,原先各门功课在班上名列前茅,自父母闹离婚后,孩子在父母的打骂声中度日如年,每天放学后不愿回家,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据了解正在离异家庭孩子学习成绩受影响较大,但若引导得当,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能赶上来的。
第三、身体发育受影响。不管父母正在闹离婚或是已离婚,多数孩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饮食不太正常,衣物没人清洗,生病时没人照顾等事情不时发生。有些研究报告指出,父母离婚的儿童常会做恶梦,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身心症状。
二、影响单亲孩子身心发展的因素
造成单亲孩子身心发展受挫的原因,除了离婚本身使家庭环境、家庭气氛恶化之外,还常常是由于离异父母的家庭教育上发生了变化,突出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过度忽视”。一些单亲家长视子女为包袱,百般嫌弃,甚至虐待。如有一家庭,父母离异后,女儿归父亲抚养。父亲工作之余,不是去筑四方城,就是去“卡拉OK”,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经常饿着肚皮去上学。父亲后来再婚,对方嫌他有个女儿累赘,未成,他便迁怒于孩子,经常打骂。以后,凡有女友来,他总是先把女儿赶出家门。
另一种“过度宠爱”。有的单亲家长认为对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不易,因此对孩子百般迁就、姑息,造成这些子女任性、专横、胆大亡为。如我校五年级一位女生,父母离异,孩子原先判给父亲,因父亲疏于管理,母亲因此把抚养权争取了过来,母亲对孩子失去了理智范畴内的教养,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久而久之,孩子任性、专横,贪吃贪玩,学习不思进取,更无法理解母亲的心,成了“问题”儿童。
第三种是“过度严厉”。在离婚家庭里,由于父母本身受到心灵上巨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不少家长因此而造成某种心理扭曲,对孩子处处严加管教,施以重压,使孩子望而生畏,变得胆小、孤僻、不合群。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策略
离婚单亲家庭学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家庭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引导教育,就会导致不良后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拯救这些单亲家庭孩子,使他们领略到社会、精神生活、人类美德诸方面的完善与幸福,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人道主义天职。”那么,如何采取更好的教育对策,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要回避单亲事实。现在有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对付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年龄等因素,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平静、真诚、耐心、自信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二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单亲家庭的父母,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三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四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有些孩子受不了这种压力,便索性走向了反面,来个不思进取,乃至“破罐子破摔”。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二要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三要注意性别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一起“联手”关心、共同为单亲孩子撑一片温馨的天空,重视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重视对单亲家庭教育的指导,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爱心氛围,才能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