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创新人才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杜桂梅

 

全国小学创新研究会任我为常务理事,深感荣幸与责任。既然大会让我讲几句,必恭敬从命。刚才专家领导的讲话高屋建瓴,从民族的复兴到未来人才的需要,都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一线教师校长,听了您们的发言,我该讲些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讲?

凭语文老师的习惯,我从各位发言中扑捉到一些语词:启蒙、基础、呵护、反思、兴趣、特长及批判等。这些语词的目的指向学生,可背后的作用跟谁有关呢?想到这,我决定放弃事先准备好的理论文章,从现实出发,讲三个真实的小故事。

故事一:

老师让学生用“发现”造句。有一个男孩这样写道:“我发现我家的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老师阅后,批评该句没有意义,母鸡围着鸡窝转就是一个基本常识,谈不上发现,要求重造一个。第二天,男孩终于造了一个句子:“我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结果老师大加赞赏,说这个句子才有意义,还读给其他同学听。

在座的各位听了,一定会笑。的确,作为成年教师,认为母鸡围着鸡窝转是基本常识,可在“天真无知”的孩子心里却是巨大“发现”。而这对于几岁的小孩子来说,这才是真实的,基于生活的,接地气的,属于孩子自己的真正见解!而老师肯定的,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发现呢,却是毫无意义的,凭空想象、错解“发现”的假象。这种拔地而起的造句,是不是对启蒙的扼杀?!如此这般,孩子的创新启蒙从哪里来?

故事二:

一位老师讲《这样一个小村庄》。课文讲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当地居民滥砍树木,破坏生态环境,结果山洪暴发淹没了小山村。老师问:“美丽的小村庄哪里去了?”意在让学生回答“环境破坏所至”。这时有个孩子的小手总是在老师眼前挥动,老师也看到了,可几次预叫又止。最终还是耐不过孩子的急切,只好让他发言了。只见这个男孩认真地说“小村庄被日本鬼子给烧了!”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呢,小声对他嘀咕了一句:“谁让你又瞎说?等下课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课后,讲课老师来到听课者面前解释说,该同学每次发言都异想天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令她很头疼。今天因为有人听课,看到他那么急切,又怕听课人觉得关注个别学生不够才让其发言。

听课的老师走到该同学面前,问他为什么会那样想。孩子很委屈地说:“今天课文讲小村庄,我就想起昨天看的电视,小村庄被日本鬼子给烧了。真的,小村庄的确被日本鬼子给烧的!”

原来,孩子由课文里的小村庄,联想到或“嫁接”到电视中的小村庄。其实老师只要稍稍一问就会知道孩子的思绪从哪里来,然后适当加以鼓励和引导就可以。说不上这个孩子的想象力真会转化为创新力。可我们的老师就差这一句话,哪怕一个小小的微笑。说严重些,老师缺的就是对“异想天开”的孩子的等待与温柔地呵护。我们的老师恨不得所有的学生都像自己,抑或像她(他)心中的所谓优秀学生那样!

 

故事三:

有一个中小衔接的创新班在美国游学期间,a同学因来回窜房大声敲门,遭到同旅馆隔壁老太太的投诉。客房服务员立即来到a 同学的房间,要求他不能再窜房。a同学觉得客服偏向美国老太太,限制了他的人生自由。于是气急败坏,嚎啕大哭,两整卷餐巾纸被他一点一点撕成碎片,边哭边闹,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a同学是经过奥赛“过五关斩六将”选拔进创新实验班的,智商毋庸置疑,但“规矩”“秩序”、情绪控制等素质都令人担心。孩子问题固然可气,但板子不能完全打在孩子身上。已经跟随他们小学六年的老师在哪里?这些年难道就这样一直放任着?难倒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以忽略完整人格的培养作为代价?

听完故事,大家一定会发现,问题所指是教师。小学阶段,创新人才不可能成型与输出,重点着眼于基础的奠基,教师务要着眼于发现儿童创新的潜质、个性特长的苗子;教师要精心创设环境,在每一天的细节中细致地呵护、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幼苗,使他们在潜质发展的那一方,始终有探索求知的欲望,始终有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

如果老师没有这样的观念,不清醒这样的认识,一切的创新都无从谈起。自然课堂上如上面故事中,那些可以润物无声地、盐在汤中的创新培育就得不到生长。

 当然,这些都责怪老师吗?我们的校长在哪里?我们校长是不是也只停留在口号式的呼喊中,没有真正的反思与自我批判?我们如果每一天站在课堂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是否比老师们做得好,做得有耐心有温情?我们是否能修炼到把每一天与学生的陪伴当做人生幸福的润泽?

从校长到教师必须革新观念,翻新认识。只有创新校长才有创新教师,才有创新学生。改造先从自身做起,认清自己,从我做起,为生命多开一扇窗!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