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理论读书笔记

2024-12-18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华大地的实践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但梁柱老师还是高屋建瓴,不仅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国情,还纵向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在探索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并横向比较前苏联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消极影响.这使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使中国走向发展壮大和繁荣昌盛的唯一的也是可行的道路,而邓小平理论更是在当代国际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理论保证.

  纵向来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科技,思想和体制落后使中国人民忍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屈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发展起来的孱弱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所诞生的软弱骑墙的资产阶级是不能救中国的;建国初的道路选择就认识到当时已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列强是不会允许诞生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中国作为其对手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社会主义苏维埃则向我们伸出了友好之手,于是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取得了短时期的成果,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20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对于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拓展,必将发挥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现时代的深刻体现和典型展示。它对处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前进,具有久远性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以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为指导,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科学成果,因而它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它的跨世纪的时代价值首先就在于此。

  依据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不同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由此形成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依据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特点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总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下列几方面:

  1,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2,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优秀思想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4,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

  6,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这一问题,它包含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简称为“什么是”、“怎样建”和“建什么”)。若再进一步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又可归结为两对基本矛盾,即“什么是”与“怎样建”的矛盾和“怎样建”与“建什么”的矛盾。搞清这两对基本矛盾及其辩证关系,不仅可以揭示邓小平理论根本问题的内在逻辑,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与“怎样建”的辩证统一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把“什么是”和“怎样建”视为两个问题;“什么是”说的是概念和定义,“怎样建”说的是方法和操作;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二者不能随便混淆和颠倒。因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和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不应存在继续“搞清楚”、“弄明白”的问题,只有“怎样建”才存在类似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正因为有这种误解,邓小平提出“什么是、怎样建”的根本问题后,思想理论界才一度出现了“社会主义谁也说不清楚”的错误思潮。

  勿庸置疑,坚持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革命目标和最终理想,然而,这一目标和理想又是和某种“本本”和“样板”联在一起的。几十年来,这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思想方法,它的产生和强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武器,一种真正科学、革命的世界观,是从西方传入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一种反映历史必然性的形象的说法,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被中国人接受,需要有各种国际和国内的历史条件,但最根本的还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伟大斗争实践的需要.....

  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使一个封闭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开放的中国,使一个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的中国。改革开放结出的累累硕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邓小平的指挥下,信心十足地奔小康。邓小平,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名字。邓小平,一个为世人尊敬的伟人。他之所以为世人尊敬,是与他那山高水长的人格魅力紧密关联的。他好学,他忠贞,他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民,他坚韧,他乐观,他求实,他惜才,将如此之多的优秀品格完美地集合于一身,不能不说是世间奇迹,世人也为之倾倒。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可是,人格的伟岸使整个世界仰之弥高。邓小平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又富于传奇色彩。他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班地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成功。他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春天的播种者。他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他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他支持小岗人的创举,他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缔造者,他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