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
端午节的来源,有屈原说、介子推说、伍子胥说、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说和曹娥说。满族人比较重视曹娥说。曹娥之父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XX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尸体,昼夜哭嚎不已,后投江。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
满族人过五月节主要是祈福禳灾。相传很久以前。天神下凡体察民情。有一年五月初五,天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个老头自己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了。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到家,说:“你是好人,今夜瘟神降灾,若在房檐插上艾蒿,就可躲过灾疫。”老头儿听后,挨家挨户告诉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灾,人们都得救了。从此,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清晨采艾
端午节的清晨,大人们把香包放在枕边,让香气唤醒沉睡的孩子,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野外采摘带着露水的艾蒿。不仅能用来熏蚊子,熬成水泡脚还有消肿、化瘀的功效。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驱赶蚊虫的功效。据说艾蒿是不能见光的,见了光的艾蒿就没有神力了。平时积攒多了,过完了端午节,人们便把余下的艾蒿放在背阴坡晾干,编成绳子捆好储藏起来,待日后有中风或腹痛时薰用有奇效。晚上人们围坐在外面乘凉、谈天说地,难免有蚊虫叮咬,有人借故用吸旱烟来驱逐蚊虫,但无济于事,于是便点着艾蒿熏蚊子,果真奏效,蚊虫闻到艾蒿的气味,便纷纷飞离人群,人们相安无事。过去满族人大多居住土屋,夏日土屋里闷热,满族人睡觉时总要把窗子敞开,蚊子常进到屋里骚扰,点燃一根艾蒿绳足以将其熏跑。
露水洗脸
五月节,满族人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这天要采的草药主要有三种,一是艾蒿,一是防风,一是年息香。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那水就是圣水。这天人们起大早,到河边去洗眼睛、洗脸。有的妇女到河边洗脸、梳头后,还端回满满一铜盆水,给公婆洗头、洗脸。孩童们起来晚的,听从母亲的话,用煮过艾蒿的水洗脸,传说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且有耳聪目明之意。
黄米小枣粽子与五彩粽
满族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乡下遍地都是。黄米小枣粽子所以受欢迎,因为价格比江米便宜,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甭管黄米白米,反正都是粽子,都是用叶子裹着的,外表都一样,只要吃上了粽子,就算过上了五月节。粽子作为节日礼品,有钱者可包入多种果料,钱少者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节令食品,也可以当正餐。
五彩粽子是用来佩戴的,以为祈福禳灾。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形制有圆有方,是天圆地方的象征。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五毒”图,即小老虎、蝎子、蜈蚣、蛇与马蜂,或缝制成樱桃,桑椹、茄子、豆角、芹椒、梨、柿、桔……等各种果蔬造型,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胜。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工艺精巧,又给节日增添祈福禳灾的气象,还可以将此饰品送给意中人,当作爱恋的情物。
儿童肚皮上滚鸡蛋
家庭主妇们从一个月之前就开始攒鸡鸭鹅蛋,并把五月初一至十五这几天下的蛋单独作出记号,连同另外一些鸡蛋放进艾蒿水里煮好,专门留着给孩子们吃,年长者根据多年的生活总结出一条经验,认为鸡蛋有健身之功效,也与人的诞生神话有关。据说端午节吃了煮鸡蛋“不苦夏”,身上不长疙瘩。清晨小孩子们懒在被窝里不出来时,长者要将煮熟透了的鸡蛋放在小孩肚皮上来回不断地滚动,然后去壳让小孩吃,据说这样可以补肚子,传说吃了初一、十五的蛋,小孩子一年不闹肚子疼病。
乘水临风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南方端午节赛龙舟,北方,金代有骑马射柳的习俗。清代宫廷很重视端午节,皇帝以“真龙天子”自称,衣食住行都标上“龙”的特征和形象,对这样一个有关龙的节日自然特别重视。满族人重视端午节早在金朝就有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十八年曾有谕旨:“以后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上行下效,端午节一过就是五天。端午节这天,宫中要开“粽席”,用膳食,皇帝要喝菖蒲酒,赏众人喝雄黄酒,皇帝使用的是带有“艾叶灵符”纹饰的餐具,膳后用的果茶是桑椹、樱桃、茯苓等适时的鲜果
“斗百草”辨识花草
满族起源于渔猎,利用节日普及自然与生活常识是满族民俗的一个特点。端午节满族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两人相对站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在斗百草中识别花草形态、性能。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悬蒲挂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蒿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蒿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香囊祈福禳灾
在满族聚集的村落中,端午节普遍把桃枝插在大门上。或用桃核雕刻成小花筐挂在房门上或挂在孩子手腕上、脖子上,巧手的妇女们还要亲手缝制香荷包,里面装上香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外面绣上各种彩色图案和古代戏剧人物画,如“刘海戏金蟾”、“孔雀东南飞”等,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据说妇女身上有香草味,虫蛇不敢接近。另以细麻绑成一寸来长的小笤帚,用染料染上红、蓝、绿、黄各种颜色,连同五彩布条一起,缝在孩子们身穿的衣服肩头,再用各色花绳交织搓成五彩线,系在小孩的脖颈和手腕、脚腕上,以防五毒上身。等到农历五月末,在一个雨后彩虹之时,把五彩线从孩子们的颈腕上取下,放在窗前的水泡里,传说可以化做飞龙上天,带给人类幸福和吉祥。
五福临门挂葫芦
满族人过端午节最先想到的是挂葫芦。大都用五彩纸叠葫芦。有大的、小的;有两耳的、四耳的;有正方体、也有八面体的,形式多样。剪下来的边缘部分做成五彩缤纷的纸穗用线系在葫芦的下摆。没有桃树的,就折些杨柳树枝,拴上各种各样的彩色葫芦悬挂在自家的房檐下,微风一吹,树枝哗哗作响,葫芦下面的穗儿左右摆动,以此来驱灾辟邪、驱逐害虫,祈求婴幼儿健康成长。 满族人崇尚葫芦,是因为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吉祥物,人类把它做成容器,用来装水、盛酒、珍藏灵丹妙药,加之葫芦‘蔓’与‘万’字谐音,且每个成熟的葫芦里结籽众多,让人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为“五福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