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毕业了,大家的论文写好了吗,下文是审前调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讲求质量的目的在于“求真”,提升质量的过程则必须“务实”。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必须搞好审前调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第6号令)第二章审计方案质量控制,从第六条到第十一条对审前调查(试审)作出了详细的要求,是审计项目事前控制的重要方法,是确定审计重点,提出审计观点的基础环节,审前调查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
从审前调查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
一、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审计实施,轻审前调查的现象。一些审计人员对近年来多次审计过的单位和项目,自以为情况熟悉无须调查,孤立地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应付程序,敷衍了事。在审前调查开始之前,没有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对项目的了解仅限于审计工作方案的计划内容,不能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收集审计项目的相关信息,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二、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审前调查没有明确的调查实施方案,调查重点、审计的资金量、审计延伸的范围、审计力量的安排不尽合理。对常规审计、专项调查、效益审计等不同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采取的审计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对审计收集的资料、采集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未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至于审计实施阶段目标不明确,审前调查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的应用。有些审计人员只采集、转换数据,而不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还有的则是到审计正式进点后才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对相关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审计人员应把实际业务情况与计算机系统管理的数据对应起来,正确的采集、转换和分析数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果在审前调查阶段没做好充分准备,势必增加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量,加大审计成本,也不利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换的过程中,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保证审前调查的质量,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审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在审前调查阶段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认真学习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工作思路和方向,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做到“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突出审计项目重点”,注重审前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审计目标能够较好地结合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现性。
二是强化审前培训。组织审计人员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掌握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行业规范和会计制度。必要时,还可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讲解该行业的规定、规范或行业特点;也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走访与被审计单位有密切关系的单位或个人,进一步深化调查内容;还可到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力求通过培训学习,使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流程、管理状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
三是全面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在审前调查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采集、整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业务等相关数据,初步评价其财务管理状况和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障。
四是充分利用以往审计资料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检查结果。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以往的审计档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作出的检查结论、处理决定和执行情况,掌握以前年度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问题,了解其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及单位的经济状况,从中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进而准确地确定审计重点,以节省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正确评估判断审计项目风险水平、快速抓住审计工作重点、发现案件线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是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人员不仅要细致、深入、扎实地开展审前调查工作,更要投入人力和时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提炼,并结合审计项目的总体目标,确定重点和内容,形成审前调查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重点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保证集中力量突破重点的需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工作指南的作用,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上文是审前调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