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2025-01-23下载文档一键复制全文
  “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池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市,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增长点也在农村。没有农业的增收,就没有内需的增长;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直接影响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业基础地位的估价怎么认识都不为过,对农村工作重视的程度怎么提高都不为过,对农民增收的扶持怎么加强都不为过。一、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现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切实提高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体而言,池州“三农”的现状存在着五大矛盾:第一,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要求资源支撑长期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现在全市耕地127.5万亩,人均仅0.83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全市30.5%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不到1%,土壤肥力下降。从1990年到2000年,十年全市耕地净减少3.3万亩,每年净减3300亩,相当于每年减少1000吨粮食的耕地资源量。从2000年到2022年将是池州大发展的关键时期,20年全市人口预计净增10多万人,再加上交通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城镇扩张等对用地产生巨大需求,年均耕地减少量将大大高于前十年的年均水平,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将大大减少。第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提高农业资源效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矛盾。全市农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种植业比重大,经济作物比重低;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比较效益低。龙头企业不强,集约化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增值率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衡量,一个地区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是否发达,一般以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作参照,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1∶1左右,发达国家为3∶1,我国平均是0.43∶1,我市仅为0.09∶1。我市畜禽、水产品95%以上为初级产品,茶叶70%为初级产品。第三,农民增收缓慢与扩大农村内需,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的矛盾。多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始终在低位徘徊。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72元,比上年增加94元,增长4.3%;家庭经营收入同比仅增长2.8%,几近极限,工资性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近年也因外部原因呈现极不稳定的特点。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以贵池区与石台县相比,2001年相差1200元,2002年相差1275元。城乡间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趋。2000年为2.36:1,2001年为2.40:1,2002年为2.47:1,农民收入大大低于城镇职工平均收入增长水平。?第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全市常住人口文盲率由“四普”的25.7%下降到11.29%,下降了14.41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高1.23个百分点和4.57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6.9%,小学文化程度占32.2%,初中文化程度占50.7%,高中文化程度占7.9%,中专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6%。?第五,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进程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矛盾。全市城镇化率仅为23%,低于全省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过剩,隐性失业人口基数大,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27.1%,其中种植业劳动力相对剩余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水、电、路、通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城市差距拉大,共享率低,小城镇集聚度低。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的生产条件还相当落后。我市“三农”问题的严峻性、艰巨性如果不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我们作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就很难向农民交待,就是最大的失职。破解这些矛盾,归结起来就是要着力解决四大实质性问题:?一是农产品的市场化问题。农业的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前提是农产品的市场化。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现在农民增长缓慢,就是因为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太低。绝大多数农民还仅仅是小农经济的自然人,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自由人。另外,农产品的加工度太低,附加值太低,在市场交换中农民拿不到好价钱,甚至亏本。市场化不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我市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在农产品的市场化上下功夫,尽快提高商品率,提高竞争力,包括改良品种、打造品牌、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真正打进国内国际市场。?二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就不能再搞一家一户、提篮小卖了,要利用产业化的链条,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真正连接起来、带动起来,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推进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制转换和体制改革的问题。有了一个好机制,加上一定的资本投入,就能真正地把产业化发展起来。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要按市场规则运作,着力在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现有龙头企业要通过民营化、股份化进行改制改造,依托好的机制迅速做强做大。三是农村城镇化问题。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不足以起到解决农业人口转移问题的牵动和支撑作用。城镇化不仅仅是撤乡建镇的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问题。现在户籍制度已经放开,没有了限制,但为什么农民进城不多?这不只是一个消除政策歧视、降低门槛的问题,还有一个进城边际成本的经济问题。农民在城里要站住脚就必须有固定收入。说到底,还是农民收入太低。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城乡统筹、结构转型来着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加大推进力度。四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不是简单的减负或补贴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单项政策的直接扶助,而要给农民创造一个财富增长的机制,通过综合因素作用产生稳定有效的增收结果。这就要从深层次上、规律性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在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上下功夫。一项好的制度安排往往能解决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八十年代国家对农村实行三大政策: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了农村初步工业化;三是农民可以离土又离乡,实现了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三大政策实质上体现了好的制度安排的巨大威力和效益。在新世纪初,如果我们也从这些根本性方面出发,来研究“三农”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效果可能更明显。?二、坚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以强烈的发展意识切实把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解决“三农”问题要有新思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领导同志最近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此都有深刻的阐述,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农村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要害是增收问题,而增收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抓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做到发展有新思路、工作有新举措,需要立足于发展,以新的视角、新的着眼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联系池州实际,我们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一是城乡统筹看农村。作为市一级中观决策层,我们深刻领会十六大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就是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城乡统筹看农村。今天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很多问题反映在农村,但根子可能在城市。在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就农业讲农业、就农村讲农村,必须以政治眼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辩证眼光看待城乡关系,从战略上、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三农”问题,从中寻找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和根源性症结,得出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新判断,新见解,以新思路寻求新突破。二是跳出农业抓农业。毫无疑问,农业是弱质产业、劣势产业,除了受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的局限外,我市农业的产业化层次、集约经营度、产品加工度、产品的附加值都很低。实践证明,按过去的办法就农业办农业,累个半死也没有出路,农民也不欢迎。必须突破陈规,跳出农业抓农业,导入新的理念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办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当然,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来发展农业,这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况且在多年市场经济实践中,农民的商品意识、成本意识等市场观念也在逐步增强,这对我们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是减少农民富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这个问题大家已经看得越来越明白。农民只有少种粮食,甚至相当多的农民不种粮食才能增加收入,才能富裕起来。减少农民,既要组织好农民外出打工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同时还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化链条带动、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等途径使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经济和非农产业。当然,减少农民不是不种粮食,粮食还要种,问题是谁来种,怎么种,只有交给专业大户来种,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才能从总体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比较效益。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三、坚持重点突破,注重实际效果,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切实研究和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按照“城乡统筹看农村,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思路,立足于针对性、可操作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24项工作:?1、压粮扩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发展特色农业,这是池州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最现实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要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分布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情况确定池州优势农产品的种类和区域布局,指导和推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培育、壮大、做强池州优势特色农业产业。?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能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尽快改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少、小、散的局面。培育龙头企业,光靠我们自己内部的存量是不够的,要研究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包括外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以增量激活存量,靠存量吸引增量,最终扩大总量、提高质量。财政、税务、金融、经贸委、农委等部门要拿出具体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3、以培育个私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新阶段与其说发展乡镇企业,不如说发展乡村工业。把一部分农民变成投资者,变成老板,这就是发展乡村工业。工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优惠的政策更方便的办法鼓励农民登记注册办企业。农村不是没有能人,农民不是没有创业的冲动,关键是政策管不管用。结合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农民兴办工业企业。把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激发出来,我们搞工业园建设、发展乡村工业就有了基础。4、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创汇型外向型农业。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我们的优势,这类商品最容易进入国际市场,这类模式最容易与国际接轨。因此,抓外向型经济、抓扩大出口千万不可忽略农副产品。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如何将池州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是卖原料,而是要通过适当整合、包装、加工卖出附加值,以使我市农业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份额。5、抓住国家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契机,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发展沼气,搞立体循环种养,可以带动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转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较快地使农民减本增收、农业减残增效,一举多得,一本万利。梅村等地的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效益来得快,农民容易接受,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并大力推广。要把建设沼气村作为池州最大的富民工程、农民奔小康的增收工程来抓,抓住国债资金支持农村沼气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大力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龙头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使沼气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实实在在的增长点。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这件事已是当务之急。要整合质检、供销、农业等部门的资源,用有限的投入尽快把覆盖全市农村的检测体系建立起来,为农民服务,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服务。这样标准有了,品牌有了,质量也就上去了。?7、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长期以来,池州农产品流通环节非常薄弱,市场发育不足,大街小巷的提篮小卖,不仅制约了农产品的流通,也与城市文明创建相冲突。农民要增收,农产品要变为商品,没有市场不行。因此,要加快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尽快把为农民提供产后服务这个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接上。现在贵池、东至、青阳都在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8、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自愿结合的以经济利益为连接的专业协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农村市场、培养农民经纪人和农村大户都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直接靠市场的链接、利益的链接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进入市场抗风险的能力。农村专业协会组织在我市有一些萌芽、有一些雏形,但还很不够,要放手发展,大力扶持。可以打破常规,依托大的农业开发项目组建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带动项目的实施,培育农村经济实体。?9、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活动。要充分发挥好现有农机推广队伍的作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包括懂农业科技、有志于搞农业经营的干部到生产第一线搞承包,领办、创办各类科技型农业企业,让他们在科技服务中发展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同时,要积极支持各类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科技推广服务活动。?10、推进农网工程建设。农民对农网作用的认识可能有一个过程,推进以农网工程为标志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大对农村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传播,提高农民的信息量,这本身就是体现用工业的理念办农业。要加快推进农网进村入户到企工程,以农村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11、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中央要求,稳中有进,稳中求活,让土地使用权流转起来,以此推动土地规模经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这个空间很大,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只要农民接受,各方都有益处,形式上可以大胆探索和创新。要采取适当方式强力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引导各种投资主体介入,以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2、搞好土地整理,增加农业后备资源。土地整理是增加农业后备资源、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是一篇大文章,运作起来搞活了就是个新的增长点。现在,浙江省采取全省调控的办法解决土地整理问题,很多投资商投资这方面项目的积极性比投资其他工商项目还要高。他们把整理出来的土地按比例交给当地政府,剩下属于自己的部分再追加投资,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带动了规模经营。我们也要做活这篇文章。?13、积极推进减村并乡扩镇。积极有序地推进减村并乡扩镇工作,优化村镇布局,减少农村行政运作的管理成本,加快城镇化步伐,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各地要很好地研究。有关部门要拿出规划,指导和推动这项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将全市乡镇调整到一个大体合理适度的规模,这样全市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就会有大的改善。资源要素要相对集聚,到最有条件的地方去发展,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当然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要尽可能考虑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因素。?14、实施强镇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带和城镇经济带协调发展。在池州,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这个问题我们要反思。要通过减村并乡扩镇,有重点地推进强镇战略,合理布局,梯度推进,形成比较合理的村镇体系。要争取省里政策,沿国省道、沿铁路、沿江建设一批重镇,使其成为当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劳动力转移的中心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重镇与县城及市区之间形成一个梯度的配置,这样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也就有了一个梯度的配置。各地要认真研究这项工作,只要有利于发展,都可以探讨;只要县区有积极性,市里都支持。15、继续抓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今年中央决定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把进一步减轻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负担作为深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政策取向。要抓住这个机遇认真落实并用足用活有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农业税收的灾歉减免工作,促进农民减支增收。?16、扩大乡财县管乡用试点。我们现在的乡镇布局很不平衡,有的镇根本没有财政能力,必须在优化村镇布局的基础上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农村行政管理成本。这是一个减轻农民负担的大课题,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省里已经作出了决策,我们要积极探索,做好这项工作。? 17、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跨地区流动,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发展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转变到有序组织引导的轨道上来,促进劳务产业大发展,让农民在进城务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劳动部门、农业部门要相互配合,提供信息,搞好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 18、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要有投入。对于欠发达地区,争取国家、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是现阶段能否把握住当前农业发展机遇的一个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以项目带投入。要把争取农业项目资金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核。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外来资本和本地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入。要研究财政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方式,提高支持的效果。要打捆、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使用效益。? 19、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解决“三农”问题,教育是基础。现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问题不大,主要是巩固成果。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依托乡镇党校、村民学校建设农村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才能使农民具备创造致富条件。?2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筹也包括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怎样建立农村低保制度,青阳县作了有益的探索。事物总是由少到多,各地都要开展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浙江将全省农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这是个很了不起的示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这方面我们也要很好地研究,探索和总结切实可行的办法。?21、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要将农村金融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抓紧研究,在创新体制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求突破。有关分管同志要深入调查研究农村金融问题,提出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措施,通过机制的建立,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瓶颈制约。?22、实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抓住国家加强生态保护、支持退耕还林、优先抓好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生态治理项目的重大机遇,实施好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程项目。退耕还林还湖还草要与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相结合,力求实效。?2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县乡公路、农网改造、人畜饮水、电视通村等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债政策,多渠道融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县乡公路建设已经开工,这是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一定要把它做好。?24、以十六大精神集中学教活动为契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十六大精神集中学教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镇村两级干部要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拓宽思路,找准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抓住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路人、带头人和贴心人。四、坚持与时俱进,善于驾驭全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对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第一,加强学习。市委中心组要带头学习,特别是学习国家农业方面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要结合实际,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分析和认识,把市情农情真正吃透,把理论素养真正提高,切实增强驾驭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能力。?第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善于在实践中发现农村经济、农民致富中的新亮点、新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取得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发言权、决策权和主动权。? 第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维定势和传统方法,善于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科技的、信息的手段来调控、指导农村工作,引导、服务农民。? 第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培养靠得住、有本事的带头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中心任务,把村级支部建设好,把带头人培养好。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配好干部,配好领头人。要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致富本领强的能人、大户选进党组织、选进村级经济组织,通过双向带动、双向进入、把村两委建设成为新时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五,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解决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但归根到底还在于真抓实干。要实实在在地到广阔天地里与基层的干部群众一道摸实情、出实招、鼓实劲,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在创新中抓落实,在落实中见实效。今天的学习会已形成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建议。我上面所归纳的二十几条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也仅仅是初步的肤浅的,还有待于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加以丰富、完善,加以总结、提炼。这里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继续探索创新,更有力地指导和推动全市的“三农”工作。现在每个领导同志都有联系点,建议大家要经常沉下去,把联系点作为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的实验田,把实验田办成指导引导全市各地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示范田。
The template file 'copy.htm'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