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不断深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进,现在毕业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的办法,因此,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释疑解惑,调整好心理状态,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三的这个学期,学校为我们请来了校各重要部门岗位上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老师,为我们详细而有的放矢地解释各种难点和疑问。经过一学期认真的学习,我不禁要感叹:就业指导课不仅解决了我心中的种种疑团,更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虽然各个老师讲的课都时间不长,但我从中所学到的却很多。
上课的老师都很专业又较多地联系实际,这门课程中受益匪浅。第一,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现状。第二,培养了我们的职业素质。第三,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清醒更深入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第四,激励了我从现实开始不断地丰富自己,为就业早做准备,就不会像一个苍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了。第五,提高了觉悟,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求职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生活艺术。上完这门课后,我觉得收获的确挺大的。
就业指导课给我们一个持续的警醒:我们将是一个完全的成人,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从细微入手,以正确、机灵的方法为指导,相信这样,我们可以走在同行者的前面。说虽说,这是需要一定的实践锻炼才行,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过它能让我们或多或少的知道些前辈们给我们留下来的经验,让我们少走点弯路。
大学生求职,实际就是求职信息传播,就是大学生通过书信、上网、登门或引荐等渠道,向可能的聘用单位,表达欲求任职的意愿。我们大学生成功求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己首先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也就是说,自己本身是有用之才。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具备较强的敬业爱岗和开拓进取精神;三是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能够较准确地找到自己与聘用单位的共同点。即自己的志向、知识、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与聘用单位有共同之处。一要认清自己,个人离自己最近,然而最难以认清自己;二要下番功夫,认真搜集、分析和利用聘用信息。同时,眼界还要放宽些,不宜局限于某个行业或某个单位,以增加成功机率。 第三、要具备一定的求职技能。尽管求职技能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但对大学生而言,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技能就是“两会”:一是会写自荐书信,写出的自荐书信能扬长避短,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措辞巧妙、精辟,能引起阅读者的重视等;二会说话,面对聘用单位的人员说话时,能够心不慌、脸不红,知道哪些该说、详说,哪些改回避、简谈,说话当中能给人以诚实、谦虚、稳重和成熟之感等。
第四、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干扰大学生正常求职的因素,目前还不少。如不正之风,设骗欺诈,信息泛滥等等。
因此,大学生成功求职,还应具备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能够较准备地鉴别信息的真伪,防止上当受骗;二是能够捕捉最佳决策时机,防止因脚踏两只、三只船等丧失最佳机遇。
然而我们大学生总会陷入几个就业心理误区:
误区一:自我期望值过高。
不少大学生自认为学识渊博,从政、经商、做学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因此,他们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择业困难。
误区二:过多的物质要求。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还讲究住房、奖金等林林总总的物质享受,如果用人单位稍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便潇洒地“移情别恋”。一位企业老总说:“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竞争,我们公司急需几个具有经济管理人才的大学生,可是他们太傲,动辄讲待遇,眼光这么高,我还敢用他们吗?”
误区三:迷恋大型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有到大型企业去干,才能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他们的理由咄咄逼人:大型企业具备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机遇好,福利好,工作稳定,而小企业只有那么几十或几百号人,奖金不雄厚,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了。其实,有些大型企业里面人才济济,竞争十分激烈,而一般的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事实上近年,大企业里的大学生“大材小用”,而小企业却多“小材大用”。 其实,不管在大企业里,还是在小企业里,只要有真才识学,脚踏实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误区四:追求热门职业。
行政、人事、财会是大学生追求的热门,可毕竟僧多粥少,人才济济,用人单位只好“百里挑一”,落选者甚众。而一些冷门职业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问津者寥寥无几。这样,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误区,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其实,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我们,此时应该多一点“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豁达”,不要过分计较一时的顺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定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